赵华茂
(连江县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连江 350500)
小学语文语用课堂“儿童化”教学
赵华茂
(连江县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连江 350500)
关注当前的许多“语用”课堂,或者陷入僵硬的形式化,或者陷入狭隘的模式化,或者陷入零散的碎片化,呈现不容忽视的“伪语用”的现象。当务之急,让语用课堂从语言运用出发,为儿童发展出发,才能回归语文教学的正道。为此,从课堂教学入手,设计符合儿童学习的心理、营造适合语言体验的情境的课堂,尤为重要。尤其尝试“软化”语用,彰显“童化”,方能让儿童敏于感受,乐于参与。
语用;儿童化;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颁布以来,“语用”成了耳熟能详的热词,语文课堂实现“语用”成了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当下的许多“语用”课堂,或者陷入僵硬的形式化,或者陷入狭隘的模式化,或者陷入零散的碎片化,不但语用训练得不到落实,还使得课堂枯燥呆板,影响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根据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语言学习只有在做中学,学以致用,效果才最好。为此,如何设计符合儿童学习心理、营造适合语言体验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施以绵力,“软化”语用,彰显“童化”,方能让儿童敏于感受,乐于参与。
所谓“语境”,是指由上下文构成的一种语言系统,或说话时人所处的状况和状态。语境变化了,同样一个词或一句话,其言外的语义就会发生变化。而儿童语境则是指创生或创造的言语活动要与学生接地气,化静态的文本呈现方式为动态的言语实践活动。为此,语言学习要善于依据一定的语境准确理解语言,并在适合儿童的语境中恰当使用语言,真正提高儿童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如,薛法根老师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谈礼貌》时,他引导学生发现说理文章的结构特点之后,抛出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讲礼貌的例子?”学生大多用概括的方式较简单地回答了事情的经过,至于事情本身所蕴含着的道理基本上没有涉及。这时,薛老师及时创生一个语境:
王大爷右眼失明,摆一个地摊,卖布娃娃。一个小青年甩着百元大钞,斜着眼睛问:“喂,独眼龙,这玩意儿怎么卖?”王大爷冷冷地说:“不卖!”一个小姑娘走到大爷跟前,问:“_____”。老人递给她一个布娃娃,笑眯眯地说:“___________”可见________________。
观察这个案例,薛老师起先的问题“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讲礼貌的例子?”学生回答不具体。这是因为此时学生描述的事件,大多为个性化事例,难为大多数儿童所熟悉,而薛老师巧妙地创生了一个来自儿童生活中的事例,并将故事展示在大屏幕上,学生一下子变得熟悉起来。如此,将训练目标转化为文本的形式,化抽象的语言概括为符合儿童阅读心理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描述、比较、表达,实现了语言规律的内化和发现。而创设的语境中的两个填写内容,第一处意在训练学生运用礼貌用语,促进学生把在课文中发现并积累的语言在实践中得以运用;第二处主要训练学生有条理、有根据的说理能力。有了这个语境为凭借,学生不仅会用礼貌用语,还能运用引用、比喻、归纳等方法设身处地摆事实、讲道理,做到理由充分,语言生动,表达流畅。
由此看来,语用教学不能离开语境孤立地存在,离开了语境的语用只是机械的训练和知识的生搬硬套。儿童的语用更应该具有儿童生活化,是儿童能理解并接受的语境。这样的语境的创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盘活语言知识,让儿童在富含生活气息的语言实践中“乐享”语用。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课堂中,依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巧妙创设作用于学习主体,并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学习情境,就是将知识展开,形成可见可感可知的状态。这样让学生在近乎真实的“情境”中,引进儿童本身的生活经验,转化文本语言,并在语言实践中,或观照,或比较,或模仿,实践语用的过程。这样融情与境的策略,让语用训练减少“知识的标签味”,增加了童趣味。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的《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除了说明的对象“恐龙”还有一定的吸引力外,整篇课文充满科学推理和大量推理的语言是枯燥的、理性的。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发现语言表达的条理,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达到“说一说”的目标呢?笔者采用了“创建情境,转化文本”的策略,分两步实施:
第一步:针对“理清语言表达的条理”,笔者设计“图文转换,练习表达”的策略。首先,文本中恐龙的演化过程主要集中第四自然段,笔者找来恐龙不同演化阶段的四幅图,再打乱顺序排列在课件上。接着,学生自主读书,“找一找”,找到与四幅图相应的句子,再相机指导用较简练的语言练习概括表达。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图文顺序的矛盾,进入“换一换”的条理训练。最后,引导学生按照文中的表达顺序连起来通顺地“说一说”。如此设计将抽象且理性的文本语言通过内化,转化为形象的配图,又通过图文的转化,帮助理清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训练了有条理地思维与表达。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经验,引导进行描述、比较、发现,化静态的语言为生动的图片,让儿童学习的过程多了趣味,学得更主动了。
第二步:针对“有条理地说一说”的目标,笔者设计了“发现语言,融情于境”的策略。首先引导学生发现每部分语言表达的秘密,诸如总分段式,排比句式,说明文写作的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用词准确等。接着设计阶梯式说话训练:先是“完形填空”,让要说的内容不完整地出现,有坡度地让学生据提示“说一说”;接着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播放《恐龙之战》音频录像,配着恐龙震耳欲聋的吼叫,惊天动地的跑步前进声,接着教师画外配音:“森林动物委员会决定举办第24届运动会,每个动物代表队都要有进场解说词。瞧,现在即将过主席台的是史前恐龙代表队。瞧:……”在有趣有声的情境中,学生表达得趣味盎然,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自身语言,真正实现了“习得”与“运用”的完美结合。
如此聚焦该说明文本语言表达的特征,又通过创建的情境,转化文本语言为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让学生乐于参与,易于发现语言的规律,在描述、比较、发现、联想、重组、运用中实践着语用,既有情趣,又有实效,这可真是“玩转”语用呀!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但是,许多的语用课堂却陷入了教师主唱的“我要你训练”或“我要训练你”的怪圈,那是“教师的语用”,是“伪语用”。只有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语用,才是积极的语用。为此,语文课堂要为学生搭建起自由参与的环境,让儿童在体验转化中参与语用,盘活语用,真正实现“学生的语用”。
(一)引进互联网+平台,在体验操作中盘活语用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在对西方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做了详尽的梳理与分析之后感叹:“在教学方法的前沿阵地,假使还有哪一点可以成为新的突破口的话,那就是教育技术。”为此,身边的网络使用工具——手机、ipad等成为了课堂的新宠儿;“啪啪、微信、QQ空间”等平台也被引进语文课堂,促使师生角色翻转,有效改善了语用的效果。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第四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读懂这段话,会围绕一个意思用“总分”的结构表达,在教学中我引进了ipad连接上了网络,并开通微信平台,让学生全体总动员,一起学习表达。首先,笔者让孩子们自读这段话,读懂段的主要意思,再让学生百度符合文本语言描绘的鱼的图片,并发布在微信群中进行共享。再次,笔者引导孩子们比较同学们找到的图片,对照文中的语言描写,进行“书面”或“语音”评价。接着,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发现与文本表达进行比较,感受文本语言表达的妙处。最后,引导学生为自己找到的其他感兴趣的海底生物的图片,添加一段总分特点的“图片说明”。如此训练,将语言学习与运用的语用课堂迁移到现代化技术平台,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既习得了语言,发展了语言,还盘活了语用的过程,让语文课堂更自由,让语用多了童化、趣味。
(二)引发问题质疑动机,促角色翻转中激活语用
语文课标把“让学生初步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列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可见,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还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而激发创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投身于创造活动的前提。因此,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引发问题质疑动机,在有疑处质疑,更要培养在无疑处生疑,让解疑的需要、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语用学习的实效。如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篇幅较长,有些抒情性的语言还有着深刻的含义,学生较难读懂。教学中,笔者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立场,了解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主选择该学习的内容,实现角色转换,让学生学得主动。笔者从课题入手展开,引导学生理解常有经验中的“美丽”是什么?接着,又引发意见冲突:“作家梁衡却说,有个人的美丽可以跨越百年,听了他的说法,你的脑海会涌现哪些问题?”再接着,根据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有效性进行梳理,进而确立本课的学习内容:1.认识居里夫人2.探究“美丽”3.探究“百年”。整个课堂按照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思路展开教学,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精彩迭出,语用课堂有了深度和灵性。
(三)引发需要心理机制,导情感疏流中盘活语用
最成功的教育是影响在学生心理上的教育。因此,刺激学生的心理需要,唤起“心同此理”的体验,在换位体验中,引导角色翻转,从而使语言运用的过程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如教学六年级《一夜的工作》,当教学进行到抓住关键词引导感悟总理工作劳苦之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一丝不苟时,笔者及时创设了一个情境:配乐响起,总理工作的课文插图出示,教师旁白:“瞧,夜深了,总理还在灯下批阅文件,孩子们,你快劝劝他呀……”由于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周总理的身份、身体、故事有一定的了解,在心理上对周总理已经产生了深深的爱,此时的情境创设,刚好为学生的情感疏导准备了“出口”,表达成了学生的内在需要,主动表达成了必然,无疑提升了语用的效果。
总之,语用实践是语文课堂的必然,方法策略的选择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尊重了解儿童学习的规律,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所选择的策略,实际开展的语用训练等,能够让儿童触摸得到,让儿童的学习经验在原有基础上有生长,才是适切儿童的语用策略。换言之,只有真正从儿童入手,并适合儿童的策略,才是有效的;能真正促进儿童发展的语用才是儿童需要的语用。
[1]刘仁增.我的语用教学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2]刘仁增.课文细读:指向文本秘妙[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G623.2
A
1673-9884(2016)08-0034-03
2016-06-25
赵华茂(1970-),男,福建连江人,连江县第二实验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