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红王家伦(.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成都6005;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53)
请将倒置的“金字塔”拨转过来
——高中教育“减负”漫谈
范红1王家伦2
(1.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成都610015;2.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由于家长的盲目追求,由于“重点高中”的疯狂扩招,当今的高中教育已成了倒“金字塔”状,其导致的必然后果是大批的学生跟不上进度,形成了极大的智力负担。恶性循环下,负担越来越重,后患无穷。减负必须治本:在调整心态的前提下实施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构建“正置”的“金字塔”,大量压缩重点高中的名额,使重点高中的教学真正能够“重点”。
关键词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倒置;拨转;因材施教
要问“课改”十几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简单的回答是:学生负担越来越重。这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在“专家”“学者”将“课改”后的教育称为“莺歌燕舞”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反思一下为什么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不能不反思一下究竟怎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
被目为“坏皇帝”的隋炀帝至少干过两件震烁古今的好事:其一为开凿大运河,但这与本文无关,不在此赘述;我们要谈的是另一件大好事,这就是创建了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察举——科举制度与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相始终,同时又是建立在具有全民性的教育制度的基础上的。”[1]相比“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的最大贡献就是使寒家子弟有了施展本身才华、改变自己命运的相对公平的机会。然而,在百姓大众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古代,平头百姓的心目中,子女通过读书而作官发财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也就是说,有那种通过科举做官发财思想的普通百姓只是极少数。大多数的人家只求温饱,即使让孩子读书,能写个文书,算个账,就算成功。这当然没有多少负担!也就是说,因考试而带来的压力和负担只与少数人士有关,绝大多数的家庭因事不关己而不闻不问——“考试压力”和“学生负担”当然成不了社会问题。
当今的平头百姓,“求温饱”早已成了历史,于是,向更高层次发展就成了家家户户的迫切需要。在法制尚未完备的前提下,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平头百姓自然而然地发现,他们的子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才是可望可即的、相对公平的惟一的途径。于是,千军万马就挤向了那条独木桥,其要求之切,涉及人员之众,非史上任何时代可比。
同时,随着独生子女的普及,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任何一个家庭,既然不必为温饱操心,当然就会把财力、物力、注意力投向子女的教育、成长上。
如果说大学是培养“精英”的高等学府,那么,从理论上说,重点高中应该以培养能够进一步深造的“准精英”为其主要任务,民间的说法是,踏进××重点高中,就如一只脚踏进重点大学。于是,通过重点高中的三年苦读进大学深造,就成了广大家长梦寐以求的“正途”。然而,重点高中的席位毕竟有限。于是,各级教育部门为了“顺应民心”,千方百计地将重点高中扩容,甚至通过并校、将非重点“升级”以及新建重点高中等方式,“满足大部分家长和孩子就读重点中学的需要”。
凭直观就可以看出,近几年,普通高中入学人数也出现了爆炸式增长。据笔者所知,在江苏省的苏北地区,各地以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为单位,建立“超级大校”——重点高中,这类学校通常一个年级拥有平行教学班好几十个,被称为“集中使用优质资源”;而一些“非重点”高中的规模却在不断缩小,甚至为生源发愁!
金字塔下大上小,下面是基础,上面是顶峰,顶峰靠基础承载,这是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常识。但我们的教育竟然将金字塔倒置,岂不悲夫!流传在民间的“段子”甚是形象:四星级灿若繁星,三星级寥若晨星,二星级难见一星。
于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出现了,这就是我们的那些应该以“准精英”为培养对象的重点高中成了大量掺水的“五粮液”。但是事实上,想要跻身重点高中的学生还有不少被挡在门外!
我们必须承认,人的智力有高低上下之分,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何止十倍。否则,人人都可以成为爱因斯坦,而事实上,爱因斯坦只有一个!爱迪生声称“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天赋”,这是因为他谦虚,否则,为什么只有他才能脱颖而出发明了电灯?曾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由于取消了留级制度,一个学生到了初三无论如何想不通“正一加负一等于零”!那种“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论调是某些自封的“专家”“学者”在偷换概念。我们当然承认通过教师的不懈努力,“后进生”能够有所进步的事实;但是,有所进步不等于“教得好”,所谓的“教得好”,应该也必须指达到各级课程标准的要求。
上文说过,尽管并校、将非重点“升级”和新建重点高中,但想要跻身重点高中的学生还有不少被挡在门外!
在这种情况下,让我们来看看初中教学,为了在重点高中博得一个席位,将自己的“一只脚踏进重点大学”,合法的途径就是“挤”。但是,挤那条“独木桥”需要“本钱”。这“本钱”,或指超过常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或指超过常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系统,或指超过常人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如果对不具备“本钱”的学生抱过高的期望,硬把他们推上残酷的竞争,想方设法给他们“恶补”,这当然就会使学生不堪重负的现象愈演愈烈厉。尽管上级部门不允许学校班级排名次,但是,班级中谁人第一谁人垫底,教师学生何人不知!在空前残酷的竞争中,责任心强的教师费尽心思,甚至采取一些非常手段,而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就采取了极端行动:放弃、出走、弑亲、自杀……屡见不鲜。2015年12 月4日的湖南邵东弑师案令教师尤其是责任心强的教师们不寒而栗。
再让我们看看当今重点高中的教学情况,进入重点高中的那些学生必须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始高中阶段的冲刺,这是必然。名牌大学毕竟满足不了千家万户的需要。(实际上也没有必要满足所有有此愿望者的需要)为了“挤”,如果某个学校未曾加班加点就成了惊人的新闻,甚至会被家长认为“不负责任”。试看各地,有几所学校按课程标准规定的课时数在上课?有几所学校双休日不在加班加点?课时数翻一番,翻两番是必然趋势。笔者多年从事“教育硕士”的教学工作,双休日授课,频繁接到学员因加班加点的请假条!尽管各级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准备两套课表应付检查是众所周知的“秘密”,而其他对策更是层出不穷。而实际上,上级部门为了地方的“荣誉”,也往往是眼开眼闭!
实际上,那些为数不多的真正能胜任“最”重点高中学习的学生根本不需要加班加点,他们更需要的是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据笔者所知,各地高考名列前茅者,有很大一部分平时学习并不怎么累!他们“玩”进了重点大学!但是,他们还有潜力没有发挥出来。虽然说他们明显“吃不饱”;然而,他们也觉得累,因为他们必须“陪杀场”,陪同那些占大多数的根本无法胜任者进行着无聊低效的一轮又一轮的学习活动。至于通过积极思考挖掘自己的潜力,当然就无暇顾及了。
占重点高中大多数的是难以胜任学习任务的学生,为了能“挤”上独木桥,在社会、学校、家长的逼迫下,或者说在自己的逼迫下,坚持进行着半懂不懂的学习活动。笔者认识一位学生,初中时在一所很普通的中学就读,其中考成绩正够上进入母校的高中部。但该生却通过关系花了大价钱在该市排名第一的重点高中取得一个席位。可怜的是进校后基本听不懂,只能经常回母校请母校的教师补课。最后高考,所取得的成绩还不如中考成绩相同却升入母校高中部的老同学。据笔者所知,高三的学生,每晚只睡五六个小时甚至更少的学生是大多数。如此这般,怎能不叫苦!
说这种疲劳战无效,那是假话。不可否认,通过这种疲劳战、消耗战,他们中的少数确实能“挤”进重点大学的大门,但大多数只能进入二三流的大学,甚至铩羽而归,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于是,高考分数出来,兴高采烈者有之,离家出走者有之,跳楼自杀者有之。于是,舆论的矛头一致指向学校,“应试教育”成了众矢之的。
但是,过了不久,这一切都趋于平静——因为各地再度重复昨天的故事,新的一轮疲劳战又开始了。
学习应该有负担。但是,一旦教育者提出的要求超出学生的身心承受能力,或违背学生意愿需求,就会造成学生对学习后果的担心,造成疲劳性的身心体验,这就是过重的负担。[2]这里的教育者是广义的,既包括权威教育机构,又包括职业教育者以及学生家长。
针对学生过重负担,各路“专家”与各地教育部门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减负”讨论与“减负”活动。如端正教育思想,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如提高单位时间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如进行课程改革,确立幸福教育观……各地的实验也搞了不少,尽管都得以顺利进行,但效果究竟如何?明摆着,不必拭目以待了!也有人将注意力投向高校招生,一曰提倡注重平时成绩,但在“人情味浓厚”的当今办得到吗?二曰变一考定终身为多次高考,岂不是又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凡事必须“治本”,“治标”解决不了问题。不客气地说,以上的措施都是“治标”。那么如何才能“治本”呢?这首先要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做起。
2500年前的孔子早就说过,教育必须“因材施教”,但我们如今却在倒行逆施,硬把那些能力有限的孩子绑上“准精英教育”的战车,使得他们苦不堪言。为了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笔者对权威教育机构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我们建议高校录取分档次,或者说高考分档次。实际上这并非是“挟泰山以超北海”。国家建设需要“高、精、尖”人才,建立一批“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或专业是必须,这种学校或专业的招生,高考可考虑文理不分。另外,我们更需要建立大批以培养一般实用型人才为主的大学或专业。这部分的大学按目前的模式招生,招收“文理单修”的学生即可,甚至还可以再放低要求。考试科目维持原来的文理共九至十门,但考试时间可延长一天,各门课程的考试时间互不冲突。各学校(或各专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入学考试的科目及档次,考生按照报考专业的要求选择考试的项目与档次,这样既可以减轻学者们对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忧虑,又能兼顾当前大批高中学子的实际情况。[1]
其次,我们建议对各科课程标准进行修订,这种修订,主要就是对各学段、各年段的目标分出“最低标准级”“中档标准级”与“最高标准级”。当然,哪些学校哪些学生按高标准授课,哪些学校哪些学生按低标准授课,需要根据自愿并严密论证。
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就是给学校(主要指高中)分档次,严格按照正“金字塔”的结构,按该地区的人口总数,从“低”到“高”分为一般、“次”重点、“最”重点三个档次,其比例为大致为6:3:1。必须指出的是,各档次学校的招生总额和分数线应严格控制,向全社会公示。这样做对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说实话,一个地区的学生,能产生十分之一的“准精英”已经很不错了。这样的结果很明显:
其一,“最”重点学校的名额明显减少,且公之于众,所招进来的学生基本上整齐划一,老教师再也不会发出“一届不如一届”的感叹。由于录取的学生相对整齐,“最”重点中学完全可以按照“准精英”模式进行教学活动,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高、精、尖”高校和专业输送合格的高档次人才。
其二,基本上杜绝了托关系、走后门的不正之风。
其三,也基本杜绝了被坊间所炒作的河北衡水中学那种到外地“抢生源”的乱象。
其四,“次”重点与一般的高中也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开展符合实际的教学活动,大部分的学生也不必为“跟不上”而发愁,其过重负担明显减轻。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某学生确实很优秀,但因为某个极为偶然的因素中考失误,未曾达到“最”重点高中的录取标准,从一定程度上耽误了他的前程,岂不可惜!这也不难,非“最”重点的学校可以办重点班,让他们在那里脱颖而出。课改前这样的成功经验比比皆是,并不应该被抛弃。
实际上,这样做并没有违背“教育均衡”的原则。教育均衡必须考虑到“供”与“需”之间的均衡,如果将某些资源给了达不到要求者或不需要者,这不是均衡而是浪费。
更为重要的是,保证了初中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由于“最”重点高中录取的名额很少,绝大部分的家长学生感到无望,于是,就不再会勉为其难地去追求。家长和学生就能正视自身,为自己“减负”,面向实际,进行扎扎实实的学习活动;学校没有了不切实际的压力,也就能按计划进行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了。
“金字塔”的倒置由来已久,牵涉到方方面面,企图自下而上地改变这种状况难度颇大。但是,如果自上而下改变这种状况,就不是“挟泰山以超北海”了。
参考文献:
[1]钟坤杰.科举考试与素质教育[J].曲靖师专学报,1999(5).
[2]赵凯华,丛树桐,贾起民.从中学生负担过重说起[J].物理教师,2000(8).
[3]王家伦,张长霖.“因材施教”原则下关于高中文理分科的思考[J].考试研究,2012(3).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