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生语言教学技能的培养
——以中学历史学科为例

2016-04-17 05:34:36司霖霞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师生技能文本

司霖霞,汪 强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18)

论高师生语言教学技能的培养
——以中学历史学科为例

司霖霞,汪 强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18)

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高师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对高师生而言,教学技能的培养在本质上即是职业技能的培养,而语言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提高课堂语言技能对高师生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如何表达的问题;二是如何疏通教材文本逻辑结构的问题;三是教学语言表达应该遵循的原则问题。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将极大地提高高师生的教学语言技能,为其顺利走上教师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师生;语言教学技能;培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面世后,即对心理学和教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0年后,他在《多元智能》一书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该理论。在多元智能理论中,加德纳基于多年对智力潜能的研究,把人类的智能分为八种基本类型:“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以及自然智能。”[1]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无疑与语言智能的联系最为密切。按照加德纳的定义,语言智能是指“运用语言达到各种目的的能力,辩说、说服、讲故事、写诗、作文及教学等形式,都属于语言智能的范畴。”[2]

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运用语言智能理论的研究成果,指导历史教学的实践活动。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高师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成为一名合格的中等学校教师。因此,对高师生而言,教学技能的培养在本质上即是职业技能的培养,在整个学习生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何为教学技能呢?《历史教师教学技能与训练》一书指出:“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3]由此可见,教学技能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行为模式,要求教师具备一种通过某种行为方式,把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高师生要成功地转化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在自己的日常学习和教学实习的实践活动中掌握这种知识转化的能力。

通过对语言智能和高师生教学技能两组概念的对比,我们知道语言智能理论对于高师生教学技能的提高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到微观的操作领域,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如何表达的问题。即高师生在教学实习过程中怎样丰富自身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便用新鲜活泼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使学生对每堂课都充满畅游知识殿堂的心理期待,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二是如何疏通教材文本逻辑结构的问题,即如何帮助学生领会教材的叙述意图,从而增强学生把握考点的能力。三是历史教学语言表达应该遵循的原则,即科学严谨、简洁精练、生动形象。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将极大地提高高师生的教学技能,为其顺利走上教师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表达问题的解决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表现形式,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载体,但是,由于编著教材的专家们都是某个领域学有所长的专门工作者,导致教材在叙述模式上往往过于专业化和成人化,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吸收教材的内容,使之内化,然后用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是高师生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之一。在语言智能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在指导高师生进行教学实践中找到了三个解决表达问题的基本方法。

方法一,生动比喻法。生动的比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形象地理解历史问题,是历史专业高师生不可或缺的“必杀技”之一。比如在讲解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中第一子目南昌起义的背景时,历史老师可以作如下表述:“大革命期间,国共两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两党的关系可谓亲如兄弟,正当两兄弟亲密拥抱,嘴里说着哥俩好的时候,国民党突然从背后抽出一把大刀,共产党惊慌失措之下,猛然发现自己手里连把菜刀都没有”。由此,“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4]这句话的意思便非常容易理解了。

方法二,提炼动词法。近代史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常都是朗朗上口、千锤百炼的现代汉语典范。但由于知识容量过大,学生很难准确掌握。不过,深入挖掘却不难发现这类文献,动词往往是关键。只要能准确地提炼出核心动词,就很容易掌握这种内容。例如,在讲述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三节中共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5]之时。可在生动解释上述几大阶级特征的基础上将这段话的核心动词提炼为“依、联、限,保、消、变”。并叫学生反复读几遍。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准确掌握上述内容,而且终生难忘。

方法三,顺口溜法。顺口溜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6]这种汉语所特有的语言现象,可以对复杂的内容起到一个很好的辅助记忆的作用。历史学科向来以知识容量大、内容庞杂著称,如果我们能适当的借助顺口溜这种语言现象的优势,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十二课讲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派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7]该条约内容毫无规律性可言,记忆起来较为困难。把它编成下面的顺口溜:“赔偿白银四亿五,东交民巷不许住,拆毁炮台守铁路,反帝官员要惩处,总衙改为外务部。”这样一来记忆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生动比喻法、提炼动词法、顺口溜法是在语言智能理论指导下,从中学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为解决高师生的语言表达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的高师生一定要在平常的学习和教学实习中,反复揣摩、大胆实践,从而提高自身解决表达问题的技能,更好的为将来从事的职业服务。

二、教材文本逻辑结构的疏通

教材文本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教材对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叙述,实质上都暗含着一定的逻辑结构。但是教材文本并未给学生明确指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疏通教材文本的逻辑结构,使学生掌握阅读历史文本的的最基本方法——剖析文本法,以便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因此,掌握剖析文本的方法,也是高师生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之一。

剖析文本法,是一种真正精读文本的方法。中学历史教材的文本叙述方式往往话中有话,未经正规的训练,很难看出其逻辑结构,即看不出潜在的知识点,从而造成知识点的遗漏。例如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二节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一目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我们先来看这段文本。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和巩固统治。

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巩固统治,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从1935年的237亿元,增加到1936年的258亿元,增长了8.86%,其中农业产值增加6.1%,工商业产值增加21.3%,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1935年以后,就工业个行业而言,普遍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

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8]

这段文本实质上是要告诉我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但是文本并没有采用“正常”的逻辑顺序来叙述,因此显得非常紊乱。它先是在第一段里介绍了原因一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然后在第二段的头两句话里讲述了措施一——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接下来讲述原因二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随后讲国民经济发展的表现。最后在第三段里,它又具体说明了他又讲述了南京国民政府发展经济的措施二——“币制改革”。总结起来文本的叙事结构如下所示。

原因一——措施一——原因二——表现——措施二

这样的叙事结构,如果教师的点拨缺位,必然会导致大多数的学生不知文本所云,自然也就谈不上自主学习了。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绝对不能囿于文本本身的叙事结构,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历史本来的逻辑顺序对文本进行大胆地创造。可考虑按如下的逻辑结构,帮助学生处理文本。并形成网络状知识结构。

2.表现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教材文本逻辑结构的疏通在教学实践中是何等的重要。如果不掌握疏通教材文本逻辑结构的技能,我们将在教学实践中寸步难行。因此,为了提高自己在疏通教材文本逻辑结构方面的技能,我们高师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备课实践中,不能只看到教材的文本本身,而是要透过文本的文字表达形式,看到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学会像外科医生做手术一样,用逻辑结构来剖析文本本身。这就要求我们反复地、认真地读取教材文本所反映的每一条信息。清楚地找到哪些文字信息背后体现的是该事件的原因?哪些是过程或者内容或者措施?哪些又是影响或者意义或者经验或者教训。在初步疏通后,又进一步思考,讲原因的部分是从什么视角介入的,究竟是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内因、外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思想文化原因中的哪一种。在基本问题确定后,又接着思考针对教材文本的叙述,哪些该补充,哪些该放弃。讲过程、内容或者措施的部分时,我们必须反复思考究竟该怎样提炼,如何做到用最生动、最精炼的文字包含更多的信息,而又不至于遗漏重要的信息。讲影响、意义、经验、教训的部分时,我们应该启发学生在深入分析得出上述结论的来龙去脉后,考虑用什么语言形式掌握它。

三、历史教学语言表达必须遵循的原则

原则一:历史课堂语言必须科学严谨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必须科学严谨。科学是指课堂教学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必须准确无误,无任何知识性的错误,必须做到言之有史,言之有据。

1.知识内容必须准确。

教学语言表达的知识内容务必要准确,比如:秦灭六国前,嬴政是秦国的国君,其称呼是“秦王”,或“秦王嬴政”;秦灭六国后,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称皇帝以后的嬴政,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两三字之差,如果前后混用,时序颠倒就是知识性的错误。又如,“指南针是中国人最先发现的”就把“发现”和“发明”搞混了,意义也就有了很大区别。再如,孙权于公元230年派卫温抵达夷州,这是大陆人抵达台湾在历史上的最早记载,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要说成卫温是大陆上最早抵达台湾的人,也不能说成这是大陆人与台湾第一次发生联系。公元979年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不能说是北宋统一了中国。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又比如: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如果教师在讲《鸦片战争》时说“帝国主义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那就与历史的真实相违背。又比如:“沙俄”是指1547~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对俄国通称,如果把1917年以前的俄国一概通称“沙俄”,就会被人认为不懂历史了。

2.用词必须严谨。

如果教师说“五四运动是学生爱国运动”,这句话不能说是讲错了,但是不严谨。五四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爱国运动。但第二阶段也就是六月三号以后,运动主体已经由青年学生发展为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了,革命的主力变了。用“学生爱国运动”来概括五四运动的全过程,显然不准确。又如有的教师在讲解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候说:商鞅当时颁布了四条或三条变法法令。未曾想过四条或三条,是课本变法内容进行的归纳和总结,而并不是当时商鞅颁布变法令的数目。如果换一种讲法:“商鞅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归纳起来共有四点……”就比较科学严谨了。

3.要有历史学科特色。

历史教师在课堂讲授的是具体的历史知识,为使学生准确感受历史、教师的语言应该准确反映时代特色,不恰当的比喻,武断的臆想都会有损于历史的真实性,如把“赋税”说成是“交公粮”,把秦御史大夫的职能解释为“看见哪个当官的腐朽堕落,违法乱纪,就向皇帝报告”,把中日甲午战争以前的侵略中国的外国殖民者称为“帝国主义者”,说“陈胜、吴广起义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攻下大泽乡”等,都属于不准确的教学语言,有损历史真实性。

原则二:历史课堂语言要力求简洁精练

教学语言的简明性是由教育、教学的特殊任务所决定的。因此,教学语言表达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课堂语言应该是加一句嫌多,减一句嫌少。只有这样,讲课才能丝丝入扣。有的教师在讲课时,经常夹杂一些口头禅,比如“这个~”、“啊~”、“是不是~”、“然后呢~”、“那么~”等一些口头禅。也许教师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讲课时就会显得不简练不利落,使得课堂教学失去吸引力。……而且还会成为一种疲劳因素,使得丰富而有意义的课堂教学内容失去它应有的光彩。另外,一些教师在讲到一些历史事件时,经常有意无意地将一句话重复来重复去。例如:“这件事是有重要意义的,大家要注意一下啊!”这样的话语用多了也就成为一种习惯。不仅语言表达不紧凑,而且前后不连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只能是在特别重要的地方,或者估计学生有听不清楚的地方,有必要重复一下。也可以换一个说法,或者从另一个角度再表达一次。比如,教师在介绍诸子百家中的荀子时,先说:“荀子和孟子是齐名的。”接着也不作简单重复,而是说“荀子和孟子在当时有着同样崇高的社会地位”。简洁而且不空洞抽象,历史课堂教学语言一定要言之有据,言之有史。

原则三:历史课堂语言要力求生动形象

历史课堂语言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来变化声调,使讲解更有声有色并增加感染力,吸引学生注意。在历史课堂里,我们应该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马赛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摸得着几千年来祖国各种各样精美绝伦的历史文物,触摸得到无数民族精英及杰出人物思想灵魂……通过语言把历史讲“活”,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通过音量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语调及语速的变化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9]反之,如果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平淡无味,学生听起课来昏昏欲睡,不仅效率不高还有可能根本没有效率,甚至有可能还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痛苦,犹如“听刑”。因此,对历史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不是多选题之一,而是历史教师的一条“基本要求”。下面是几个教学中的案例。

例如,在讲《西安事变》一课时,有这样一段叙述:“张学良带周恩来同志去见蒋介石,张学良说周恩来先生来了,蒋介石一听脸色变了,非常害怕,连说,‘不见,不见’。张学良笑了,说周先生已经来了,你们是老交情,我们是近年新交。宋子文、宋美龄亦在场。周恩来同志进去了,同蒋介石握了手说,我的头是从你的刀底下滚过来的,现在都不说了,一致抗日吧!蒋介石很狼狈地说,我后悔了,杀人太多了。这时,宋美龄圆场说,算了吧,以后不剿共了。蒋介石当时难过得哭了。”[10]通过这一段活灵活现的叙述,把当时蒋介石的狼狈和周恩来的豁达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

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如何通过语言增强情感色彩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讲课不能牵强附会,要遵循课标要求充分的用好教材,但是又不能只是教教材,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另讲一套哗众取宠;更不能堆砌词语作矫情之态,故作惊人之语,甚至用低级趣味的语言刺激学生。最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刘宗华所说:“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教师讲史要富于情感、进入角色、别善恶、辨忠奸、喜怒哀乐、褒贬扬抑、态度鲜明、有形于色。”“言为心声”,作为教师教学语言也同样通用,言语的自然表露,才是最真切的情感。

著名历史教育家赵恒烈教授,把中学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划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把你所想的东西能如实表达出来,使学生听了,也如你所想的那样,想得清楚,说得明白,能完整地表达思想。第二境界是声情并茂,使语言、表情、动作配合起来,表达得活灵活现,使之传神而动听。第三境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讲述,如带领学生到历史现场,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选词有方,文有限而意无穷;点拨着力,思路清晰而受益不尽。”[11]

语言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主要是靠语言,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水平高低。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12]

以上内容是笔者在运用语言智能理论指导高师生教学实习实践活动中得出的的一点粗浅的思考。当然,语言智能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远不止于此。历史教师应当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具体的问题不断探索。从而,全面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便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1]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智能的结构[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3]司霖霞编:历史教师教学技能与训练[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2.

[4]人民教育出版社编:高中历史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朱汉国编:高中历史必修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大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7]人民教育出版社编:高中历史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朱汉国编:高中历史必修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夸美纽斯.大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0]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四单元第一节,2007.

[11]赵恒烈著:历史教育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1989.

[1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吕 娟]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training Students’ Language Skills ——A Case Study of High School History Course

SI Lin-xia, WANG Qia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of education, Guizhou Eduacation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The ultimate goal of China's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is to prepare teachers with the qualifications required to perform effectively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For teacher-training students, For teacher-training students,teaching skills education is essensially training vocational skills,language however is an important means and skill in education,improving language skill has strong theory value and the practice significance fro teacher-training students.This involves three problems: first is how to express. The second one is how to organize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teaching materials.The last one is the rules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in teaching language expression. The solutions of these three problems will greatly improve teaching-training students' language skills,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future being qualified teachers.

Teacher-training students; Language teaching skill; Training

2016-09-10

贵州省教育厅基地课题:高等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JD2013146)。

作者简介:1.司霖霞(1963-),女,河南长垣人,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学教授,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育。2.汪 强(1978-),男,贵州金沙人,硕士研究生,贵阳市乌当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育。

G424

A

1674-7798(2016)11-0100-05

猜你喜欢
师生技能文本
高级技能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麻辣师生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