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 捷
(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基于空间分异视角的少数民族村寨商业化感知研究
郜 捷
(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商业化已经成为区域旅游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量,少数民族村寨更是成为旅游商业化影响的首要冲击点,而游客对于旅游地商业化价值的感知差异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目的地的发展。文章以贵州少数民族村寨为研究对象,以游客商业化感知的空间差异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及主成分因子分析的方法,实证检验核心区与外围区游客对于商业化感知存在的价值比较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商业服务是影响游客商业化感知的第一重要因子;居民日常生活形态所造成的商业化影响,表现出空间区域上的感知顺序差异;酒吧及广告牌类型、数量,成为影响游客商业化评价的重要因素。
民族村寨;商业化;游客感知;空间分异;因子分析
民族村寨旅游业作为一种依托当地文化资源进行产业综合价值提升的业态,商业化成为其经济价值展示的代名词。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地方政府一味追逐旅游GDP的增长指数,无条件的最大化迎合旅游者需求,使得区域空间内过度商业化成为旅游地发展的通病。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旅游活动,使得原来那些可以发人“心灵感应”的吸引因素,为涌来涌去的人群所淹没[1]。景区商铺数量的增加、旅游购物品类型的同质化、大量宣传广告等无不在标识旅游商业化的程度。依托文化空间聚落发展旅游必然会造成空间布局的相对集中或分散,特别以少数民族村寨、古镇等为主。同时,伴随着商业化程度的推进,景区内必然会呈现出旅游商业化布局的不均衡性,进而引起游客旅游商业化感知的空间差异,最终影响游客对景区的综合评判及景区后续发展。有鉴于此,本文基于景区商业布局的空间差异视角,对游客商业化感知的地理差异进行实证测评及因子提取排序,以期为解决景区过度商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可以借鉴的研究理论和实证依据。
国内旅游商业化研究中,旅游商业化概念、特征仍处于争论中,保继刚、徐红罡[2,3]认为旅游商业化作为一种现象的描述,主要反映在面向游客与本地居民购物商铺数量的对比及旅游商品的同质现象,源于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转化的不均衡。旅游商业化作为发展中客观存在的现象[4],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配套及发展,而现实中存在的旅游商业化则发展为商业化的极端[2,5]——过度商业化,已经直接影响到游客对于旅游价值的感知及感知的满意度[6,7]。基于此,商业化影响感知研究成为热点,集中在旅游商业化的发展对旅游地所产生的影响。理论研究方面,通过引入外部性视角及利益主体理论[8,9]从经济学角度对商业化影响产生的正面和负面效应进行分析。实证研究方面,孟威[10]对旅游商业化背景下当地居民内部分化及其对旅游者的偏好进行实质测量。蒋坤富[11]以重庆磁器口为样本,构建旅游商业化定量评价模及指标体系。上述研究成果为旅游商业化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有关商业化研究的成果大都以归纳、描述等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实证研究成果,而且从旅游者感知角度对商业化影响的空间差异进行实证研究,还未给予足够关注。
(一)案例选择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东北部,是一个典型苗族文化聚落的小村寨,现有1285户5120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12],寨内分为东引、羊排、平寨、南贵4个村,苗寨聚落由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有“千户苗寨”之称。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接待游客,2011年被评定为4A级旅游景区。旅游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6月份接待游客84.59万人,旅游综合收入5.98亿元。2014年全年接待游客272.56万人次,同比增长41.9%;旅游综合收入达21.36亿元,同比增长42.7%。2016年仅国庆7天共接待游客达48.7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143亿元,创历史新高。西江苗寨景区旅游商业发展呈集聚上升趋势。西江苗寨景区空间布局的独特性在于依山而居形成的垂直型村寨聚落结构[13],依据现有村寨空间聚落进行景观及线路开发,造成西江苗寨景区商业化空间布局集中在芦笙街、西江古街、白水河等海拔830米的低洼地带;以西寨门景观台、牯藏头家、游方场等海拔1100米的高山地带。因此,景区商业布局的立体结构,造成游客商业化感知的空间差异,为商业化感知的空间差异研究提供了理想的个案地。
(二)研究设计
游客对于旅游过程中居民、景观、生态、建筑等的评判以及景区内部实物商品销售、广告、吆喝等感官测评,综合构成了对于景区商业化的总体评价。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商业化考核指标[14]、游客感知指标[15,16]、商业化研究文献[2,5]及对当地游客访谈、预调查基础上,确立本研究度量指标体系。
度量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维度:本地居民及行为、商业环境设施、商业服务、旅游产品;20个测量指标:居民态度、居民着装服饰及生活方式、居民普通话水平、民居建筑样式、拥挤状况、噪音、商业空间布局、机动车数量、道路等级、服务设施现代化程度、酒吧数量、酒店数量及类型、餐馆数量及类型、户外广告牌数量及类型、购物商铺数量及种类、购物品种类、购物品文化特色、民族文化展演场次、民族文化展演方式、整体物价因素。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进行评分。依据西江苗寨垂直商业空间结构,将本调查范围划分为核心区(芦笙街、西江古街、白水河)及外围区(西寨门景观台、牯藏头家、游方场)两个空间区域。问卷调查分三次进行,分别为2015年11月(西江苗年)、2016年6月及8月(暑假旅游旺季)。共计发放问卷310份,其中核心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为190份;外围区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10份,有效问卷为106份。采用SPSS19.0数量统计软件,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
1.信度检验及人口统计学特征
使用SPSS19.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Cronbach'sAlpha信度系数法检验问卷数据的可信度。分析显示,西江苗寨核心区Alpha值为0.638,外围区Alpha值为0.857,说明问卷内部一致性较好,问卷数据具有代表性。
人口统计学信息显示(见表1):性别统计方面,核心区与外围区基本持平;年龄方面,以35-44岁为主,分别占各区域总人数比重的29.5%、37.7%;职业及教育程度方面,学生是主要的细分群体,普遍具有大专及本科学历,比重为68.4%、64.2%;平均月收入方面,核心区中以收入小于2000元为主,约占27.4%,外围区以3501-5000元为主,约占26.4%。
表1 人口统计学特征表
续表1 人口统计学特征表
2.游客商业化感知空间差异比较分析
商业化感知测评包括4个维度20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前,首先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以观测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数据处理显示,核心区KMO值为0.642;外围区KMO值为0.692。核心区与外围区Bartlett球度检验值分别为546.491、410.480,相伴概率都为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1,总体认为游客商业化感知20个测评因子适合于进行因子分析。根据Kaiser提出的特征根大于1的标准选取公因子,以因子载荷值小于0.5作为剔除标准。其中,核心区共计提取6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116%;外围区共计提取5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802%。同时,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方法,使每个因子上具有最大载荷的变量数最小,使原有因子变量更具有可解释性(见表2、表3)。
表2 西江苗寨核心区-旋转成份载荷矩阵
续表2 西江苗寨核心区-旋转成份载荷矩阵
注:因子居民态度、居民普通话水平、景区商业布局正交旋转载荷值小于0.5,剔除。
表3 西江苗寨外围区-旋转成份载荷矩阵
续表3 西江苗寨外围区-旋转成份载荷矩阵
注:因子整体物价因素正交旋转载荷值小于0.5,剔除。
根据正交旋转成份载荷矩阵值,剔除旋转载荷值小于0.5的因子,对西江苗寨核心区及外围区提取出的公因子进行归纳及重新命名。通过对西江苗寨核心区(表2)的分析,提出公因子6个并对其进行命名(见表4)。通过对西江苗寨外围区(表3)的分析,提出公因子5个并对其进行命名(见表5)。
表4 西江苗寨核心区公因子列表
表5 西江苗寨外围区公因子列表
表6 西江苗寨核心区与外围区商业化感知命名后公因子对比表
根据正交旋转成份载荷矩阵中的因子顺序,对西江苗寨核心区及外围区游客商业化感知命名后公因子进行排顺并对比分析(见表6)。可以看出,核心区及外围区游客对区域空间内商业化感知测评指标组合具有重要度的顺序差异。其中部分一致性表现为,命名后公因子1(商业服务及旅游产品与商业服务及布局)、命名后公因子5(景区商业环境)表现为比较顺序的一致,景区内商业服务及景区商业环境成为影响核心区及外围区游客商业化判别的第一及第五排序因子。
在公因子2的对比中,核心区游客认为居民日常生活形态(包括服饰、着装、建筑样式等)直接影响到游客商业化感知,而在外围区域中则表现为,居民普通话水平及道路等级对商业化感知的影响。这与核心区和外围区的主要旅游吸引物或产品设置有一定关联,同时,通过访谈调查发现为了寻求“差级地租”的高额利益回报,核心区房屋及土地大部分被来自浙江、湖南、贵阳等外地商人承租并开设旅游商业服务,如住宿、餐饮等服务,以至于加重西江苗寨核心区商业化氛围。
在公因子3的对比中,居民形态及机动车数量成为影响外围区游客商业化感知的重要因素,原因在于外围区处于景区交通环线系统中,是观光电瓶车及当地村民车辆进出的主干通道。车辆数量及运营频次的增加,造成游客商业化负效应价值的感知。对于核心区游客,由于核心区内部观光电瓶车及私家车的进入相对较少,所以并没有对游客商业化感知造成太大影响。而以道路等级、路灯,服务设施现代化程度为主的景区商业设施公因子则成为核心区游客商业化感知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访谈了解到,大部分游客对于西江苗寨的心理暗示或心理期望属于纯粹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认为应当保持较为传统、淳朴的文化及实物氛围。而现实中西江苗寨景区内道路及服务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加重了其与一般景区或现代化小城镇的相似度,并造成游客对其商业化标签的认同。
公因子4中,酒吧、广告牌数量成为核心区游客商业化感知的重要因素,并被重点提出。实地调查数据显示:核心区中有酒吧18家、旅游商品经营195家、广告牌266块,酒吧音乐所产生的噪音(实地测量,核心区噪音为50-63db,主要噪音源为音响及广告宣传;外围区噪音为30-37db,主要噪音源为游客声音。)及户外广告牌(类型、数量)直接影响到游客商业化感知评价。外围区中,以餐馆数量及类型、购物品种类、购物品文化特色为组合的旅游产品及餐馆公因子是商业化感知的主要影响指标,主要与外围区(特别是观景台)是西江苗寨观看苗寨风光、拍照的绝佳位置,旅游服务的供给主要是为游客进行拍照服务的个体商贩,同时在产品的文化特色差异方面,仍然延续以出售西江苗寨明信片为主,造成游客价值认同的无差异,并反映在旅游商业化感知中。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位于同一景区内不同空间区域的游客对于商业化感知影响因子的重要度及排序先后的认同存在一定差异。关于旅游商业感知的空间差异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商业服务是影响游客商业化感知的第一重要因子,不存在空间上的差异,酒店、购物商铺、购物品的种类及类型是决定游客判断商业化感知最直观的标的物。
(2)民族村寨居民日常生活形态所造成的商业化影响,表现出空间区域上的差异。当地居民普通话程度,则成为影响外围区游客判别的重要考虑因素。
(3)核心区商业布局中的酒吧及广告牌类型、数量,成为影响游客商业化评价的重要因素。
(4)景区商业环境(景区拥挤状况,噪音,机动车数量)不存在核心区与外围区空间上的差异,但仍然为游客商业化感知的重要考评因素。
(5)受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影响,物价并没有成为外围区游客商业化感知的影响因子。
游客商业化感知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以酒吧为例,酒吧成为游客娱乐、景区增收的重要渠道,但相对于民族文化类景区而言,较为强烈的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对比是对期望原生态文化游客的打击,同样对于广告牌也是如此。值得借鉴的是,鼓浪屿在历史民居保护中对于周边广告牌的规范及限制,既达到商业化控制的目的,又保留了广告宣传的作用。因此,从景区发展的长远来看,引入科学合理的商业发展调控机制及规划,从观念上放弃短时暴力增收目的,重视景区内民居文化生态的保护,对景区不同区域功能的重新定位是避免景区过度商业化发展及保证游客满意的重要措施。
[1]申葆嘉.旅游学原理[M].学林出版社,1999:58.
[2]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4,59(3):427-436.
[3]徐红罡.文化遗产旅游商业化的路径依赖理论模型[J].旅游科学,2005,19(3):74-78.
[4]熊礼明,李映辉.古镇旅游商业化探讨-以凤凰古镇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03):285-288.
[5]李倩,吴小根,汤澍.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J].旅游学刊,2006,21(12):52-57.
[6]孙九霞,史甜甜.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研究—以新疆喀纳斯社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3):47-52.
[7]史甜甜,张倩,王莎.旅游地商业化研究—阳朔案例[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11,32(4):75-83.
[8]殷红卫,黄震方.基于外部性视角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207-222.
[9]殷红卫,黄震方.基于利益主体理论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17):91-130.
[10]孟威,苏勤.历史城镇类旅游地居民交往偏好分化及测度[J].旅游学刊,2009,24(5):54-60.
[11]蒋坤富.古镇旅游商业化定量评价研究—以重庆市磁器口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12]西江镇政府2005年统计资料.
[13]陈志永,杨桂华,陈继军,李乐京.少数民族村寨社区居民对旅游增权感知的空间分异研究—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热带地理,2011,31(2):216-222.
[14]孙明娟.旅游经济之江南古镇商业化分析—以周庄古镇调查的实证为例[J].金融经济,2012,(3):98-100.
[15]吴晶,马耀峰,高军.基于游客感知的古都类城市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2):186-191.
[16]仇梦嫄,王芳,沙润,侯国林.游客对旅游景区声景观属性的感知和满意度研究[J].旅游学刊,2013,28(1):54-61.
[责任编辑:黄 梅]
Study of Commercialization Perception for Minority Ethnic Villages Based on the Spatial Variation Perspective
GAO Jie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Guizhou Education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18)
Commercial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Minority villages are directly affected by tourism commercializ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of tourists' perception for tourism commercialization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and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of destination. With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in Guizhou as a case, based on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the tourists' commercialization perception, and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he paper tes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re area and the peripheral area for the tourists’ commercialization percep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mercial service is the fir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ourist’ perception of tourism commercialization; the commercialization effect caused by residents' daily life forms, which shows the different order for perceived sequence in space area; the type and quantity of bars and billboards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for Commercial evaluation.
Ethnic Villages; Commercialization; Spatial Variation; Factor Analysis
2016-09-10
郜 捷(1981-),女,山西大同人,硕士,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服务。
F592
A
1674-7798(2016)11-007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