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李承明
军民融合谱写新篇
文/本刊记者 李承明
陕飞公司生产的运输机
20世纪60年代中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要搞好战备布局,加强三线地区建设”的战略决策,在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简称国防工办)统一组织下,第三机械工业部(简称三机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先后在汉中境内建设军工生产基地,加之内迁的机械等行业骨干企业的建设,使汉中成为国家“三线”建设重点地区和陕西省重要的国防工业基地之一。
经过50余年的建设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保军转民、调整改造,截至2015年,汉中全市共有大型军工企业11户,汉中的六大工业集团中就有三个是国防军工企业或者是具有军工背景的,它们分别是汉航集团公司、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汉中锌业有限责任公司。汉中军工企业2015年产值141.84亿元,占规上总产值的13.47%;军工增加值73.01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1.39%。军工企业中陕飞和铀浓缩占比大,陕飞当年完成产值72亿元,同比增长22.3%。铀浓缩35亿元,同比下降7%。两户企业总产值占军工企业产值的61%以上。汉中围绕军工配套企业有20余户,主要集中装备制造行业,产值60亿元左右。军工及其配套企业从业人员15000人以上(估算),其中陕飞9000人,铀浓缩3000人。
2015年军工企业转民产品产值18亿元左右。地方企业为军工企业配套生产和开发的产品产值约20亿元。这些企业中有原军工企业破产后重组的企业,企业破产重组后焕发了活力,包括:陕西秦峰液压公司、陕西航空宏峰精密机械公司、汉中朝阳机械公司;有的是原军工企业人员下海创业成长起来的,这些企业生机勃勃,逐步壮大为富有创造力、富有生命力的经济体,其中:陕西天达航空标准件有限公司、汉中精测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有的是外来投资者,其看重我市军工企业集中,未来军工行业潜力大,如陕西德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有的是汉中市本地已有企业,如汉中特变电工公司、汉中蓝天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
汉中航空智慧新城前身是“城固柳林工业园区”,始建于2008年,被纳入陕西省航空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1年11月被陕西省政府正式授牌“汉中航空产业园区”。2013年,园区被国家工信部批准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航空)”,成为陕西省航空产业“两基地三园区”中两个飞机研发制造基地之一,与以西安为主的关中航空工业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和错位发展,是我国航空工业体系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15年5月,园区被省政府更名为“汉中航空智慧新城”,9月16日,陕西省政府与中航工业集团在北京正式签订《共建汉中航空智慧新城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形成省部共建、市县政府全力推进的强大合力,依托中航工业陕飞公司及汉中几十家大型工业企业和雄厚的军工基础,引进中航工业集团重大产业项目,强力推进航空装备制造及其关联产业,突出军民融合特色,建设产城融合的智慧新城。新城建设符合国务院、陕西省政府对汉中市功能主体定位,符合陕南循环经济发展要求,是陕西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也是汉中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蓝天公司生产现场
国防工业是汉中的实力所在,特别是人才和科技实力,是汉中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中着力建立国防工业与地方经济一体化机制,由这样一个机制使国防工业逐步融入整个国民经济之中,最终形成国防工业与地方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从总体上看,汉中的军民融合特别是“民参军”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极少数民营企业参与军工生产,由于参与军品生产的专用性强、技术开发风险大,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生产,尤其是核心技术研发缺乏动力。民营企业承担的生产任务更多是在配套产品,尚未进入系统集成和总装层面。
近年来,面对着工业下行压力大的情况,汉中积极寻求工作的着力点,大力推动军民融合。一是全力做好军工企业的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军企与民企的对接合作,把管理好、技术精的民营企业推荐给有军工资质的企业,使国企、民企有机会参与到军工制造、加工的行业中。二是全力支持航空智慧新城打造全国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工作,力推军民融合的项目,向外界积极宣传推荐汉中航空智慧新城。
汉中市军民融合工作未来将依托现有军工企业,继续再造一个新的装备制造业产业。汉中积极鼓励支持航空智慧新城、汉台区、城固县争取组建军民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支持陕飞公司在汉中打造全国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工作,继续促进航空智慧新城创新思路、优化服务、规范管理、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配套服务条件,实现产业与城市同步发展,以城促产、以产兴城,建设宜居宜业、生态友好的产城融合型智慧新城,实现三线军工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