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相对自他动词是日语学习者较难掌握的一个语法点,迄今为止,许多先行研究从形态、语义、句法等方面对自、他动词进行了论述并取得了重大成果,本文从日语教学的角度出发,总结、梳理先行研究成果,指出相对他动词具有使役性,相对自动词表示状态的变化,并为日语学习者理清相对自他动词的基本用法和派生用法。
【关键词】相对自他动词;基本用法;派生用法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66-03
一、相对自他动词的概念
日语中存在一些词根相同、意义相近,在词形、词义、句法关系上存在某些对应特征的自、他动词。早津(1989:250)参考了川濑等人总结的词汇对照表中的动词,从中抽出740个基础动词,对应的自他动词220对,约占59.5%;岛田根据《当用漢字音訓表》统计了1040个动词,对应的自他动词为290对,约占55.8%;《角川類語新辞典》统计了3540个动词,对应的自他动词为590对,约占33.3%。虽然各种统计的分类标准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相对自他动词在所有动词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且多出现在常见的基础动词中。
西尾(1982:61)从句法角度定义了成对的自他动词,“针对同一事态,既可用自动词表述,也可用他动词表述,‘ヲ+他动词‘ガ+自动词格助词对应使用,且‘ヲ和‘ガ的前项是同一名词。”早津惠美子(1987:80)进一步限定了相对自他动词的概念,“只有形态、语义、句法的对应关系都成立,自、他动词对应才成立”,学界通常称其为“相对自他动词”。
二、相对自他动词的分类
佐久间鼎(1936:115)和奥津敬一郎(1967:46-66)从形态论的角度提出了自、他对应动词的区分方法,佐久间根据外在形态,归纳出自他动词的对应规律,他的观点被称为“静态论”,奥津是“动态论”(西尾寅弥1954、井上和子1976、寺村秀夫1982)的代表,动态论与静态论的主要区别在于认为自、他动词可以相互派生,奥津将其分为“自动化派生”、“他动化派生”和“两极化派生”,这一划分方法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启示。
影山太郎(2001)从语义学角度,将动词的后缀形态与其语义功能结合考虑,将派生的相对自动词分为反使役化动词和脱使役化动词,派生的相对他动词分为直接使役和间接使役,影山的一系列研究不仅关注自动词和他动词,还从自动词句式和他动词句式的角度,阐明了动词语义和句法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相对自他动词的语义特征
(一)相对他动词具有使役性
使役语义必须包括使役者对被使役者的作用、影响,以及被使役者的行为或状态变化两个方面,青木怜子(1977)关于使役和他动词的关系进行过详细的说明,她认为他动词分为不包含使役性的“单纯他动词”和“使役性他动词”。影山(2001)从语义学角度对他动词进行分类也得出类似的结论,他将他动词则分为“动作他动词”(如「蹴る」、「押す」)和“状态变化他动词”(如「曲げる」、「壊す」),状态变化他动词基本都是相对他动词。
青木将使役性他动词分为三类:
第一类,表达使役者动作和被使役者状态变化的他动词:如「割る、倒す、弱める、曲げる、開ける」等
第二类,表达使役者动作和被使役者移动变化的他动词:如「降ろす、乗せる、上げる、戻す、渡す」等
第三类,由古语使役态变形(自动词+す)转化而来的、属于自动词派生的他动词:如「浮かす、輝かす、済ます、飛ばす、膨らます」等。(青木1977以岩波国语辞典为参考,整理得出的词例)
单纯性他动词和使役性他动词都是动作主体对他物(人)施加了动作、作用,两者区别在于:单纯性他动词句只提及作用主体的行为,对被作用方的动作行为或状态变化没有描述,如「一郎は次郎を殴った」,其结果有多种可能性;反观使役性他动词,如「彼はをコップを割った」,其结果一定是「コップが割れた」。根据青木的统计,使役性他动词基本上都是相对他动词,他动词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应的自动词句来表达,这也是自、他对应应有的含义。早津(1989:232)在考察相对他动词与无对他动词的意义区别时,也指出“相对他动词多关注动作的结果状态,无对他动词多关注动作的过程”。
(二)相对自动词表示状态的变化
早津(1987:88)将自动词不同语义的用法归类,分别考察了无对自动词和相对自动词的语义分布,得出结论:相对自动词多用于“表示物体的物理性状态变化、存在场所的变化、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变化”、“由人为活动引起的,抽象的事态或事物本身的变化”;无对自动词多表示“无变化的静止状态”、“人的动作、行为、表情、感情”或“自然现象”。
类似的结论也可从影山太郎(2001:195-209)的研究中得到佐证,影山把无对自动词的用法分为非作格动词(表示人的行为、活动,如「走る、行く、笑う」)和非宾格动词(表示自然现象,如「さびる、かびる、しおれる」);相对自动词分为反使役化动词和脱使役化动词。
反使役化动词是指,状态变化可以通过事物自身的内在性质或自力性实现,如「長くているうちにセーターの袖が伸びた」、「ロープが切れた」这些都可以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发生,使役者和变化对象为同一物。脱使役化是指在语义结构中抑制使役者,使其不映射在句法结构上,暗含使役者。如「公園には様々な木が植わっていた」「壁にはピカソの絵が掛かっている」。
反使役化动词和脱使役化动词表示由内在或外在的力量引起的变化,大致相当于早津提出的表示物体的物理状态和存在场所的变化,以及由人为活动引起的、表示事物本身变化的动词,这两类基本上都是相对自动词。
四、相对自他动词的用法
(一)基本用法
相对自他动词基本用法的区别,可以从“视点”的角度解释。影山(2001:42)基于词汇概念结构的理论,认为在动词的语义论中重要的是事件的方式,依据如下的词汇概念结构分析了动词的语义结构。
(1)行为→变化→结果状态
(1)是一个动词所能表达的最大限度的事件原形,根据这一语义结构的哪部分被表达出来,可以区分自、他动词。如果说话者关注行为或施事者,应该使用他动词句表达,反之,则使用自动词句。即一个句子所表达的语义中,不只表现了“谁做了什么”这种事件的客观构成,还反映了说话人对这一事件是如何解释的。
〈行为→他动词〉不注意でデータを消してしまって、すみません。
〈施事者→他动词〉私が宝石を見つけたのだから、私のものだ。
〈变化的结果→自动词〉昨日、試験が終わりました。
〈受事者→自动词〉教室には電気がついている。
(二)派生用法
需要指出的是,下面介绍的派生用法,自、他动词在句法、意义上并不对应,称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相对自动词”和“相对他动词”,但其用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表示结果可能的自动词句
ヤコブセン(1989:240)指出日语只有动作对象参与的不及物动词表达形式容易派生可能语义。
(2)いくら押しても窓が開かない。
(2)可以替换成有标记的可能态「開けることができない」,相对自动词含有可能的语义功能不是个别词汇的问题,而是起因于一类动词语义结构的构式语用表现。姚艳玲(2013:25)
相对自动词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表示可能语义,但两者本质不同。如果是动作对象的状态导致的原因,使用自动词,如例(3);如果是行为主体或行为主体的外部状况导致的原因,则应该使用他动词,如例(4)。
(3)リンゴは全部この箱に入らない。(原因→リンゴが多い/箱が小さい)
(4)濡れた物は、ダンボールに入れられない。(原因→ルールで禁止)
有的句子使用相对自动词或对应他动词的可能态,都是比较自然的表达,如果语境中强调动作主体对事态的参与,则应该使用他动词,如(5b)容易使人联想到行为主体的责任,用力不够、方法不正确等情况,而(5a)无视动因,句子的视点在于主体的变化结果。
(5a)いくら押してもドアが開かない。
(5b)いくら押してもドアが開けられない。
2.表示状态变化主体的他动词句
(6a)森さん一家は、空襲で家財道具を焼いてしまった。
(6b)森さん一家は、空襲で家財道具が焼けてしまった。
(7a)一郎は次郎に殴られて、前歯を折った。
(7b)一郎は次郎に殴られて、前歯が折れた。
上述相对他动词的例句与其对应的自动词句一样,状态的变化均非主语施加的作用所致,语义上与典型的他动词根本不同。天野みどり(1987:110)指出“这类他动词虽然具备他动词的形式,但并不表示主体对客体施动,而是表示与自动词相同的语义。
关于“状态变化他动词句”成立的条件,天野提出了两项,儿玉美智子(1989:75)在天野的基础上又加了一项。
第一,他动词是既能表达主体的动作,又能表达宾语变化的词。
第二,ガ格名词与ヲ格名词应该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或所属物)。
第三,必须存在明确的表示主语以外的、导致变化的直接原因,或上下文中暗示了该原因。
虽然状态变化主体他动词句与自动词句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两者叙述的“视点”不同,他动词句突出表现事件的经历者,而自动词句表达的重点是状态的变化,因此,状态变化主体他动词句应该属于相对他动词的派生用法。(奥津1983)
五、结语
自他动词的用法,是日语研究和日语学习的难点,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动词本身的复杂性和语言的灵活性,其中任何一个小专题都值得进行深入、细致地挖掘。同时,如何将现有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日语学习的层面,仍需要探索和实践。本文从日语学习的角度出发,考察了相对自他动词的概念、分类、语义特征和用法,并针对代表性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据此研究,为日语学习者从宏观上了解自他动词的概念和用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青木怜子.使役-自動詞·他動詞との関わりにおいて-.成蹊国文(10),1977:26-39.
[2]天野みどり.状態変化主体の他動詞文[J].国語学(151),1987:1-14.
[3]奥津敬一郎.自動化·他動化および両極化転形-自他対応-[J].国語学(70),1967:46-66.
[4]奥津敬一郎.不可分離所有と所有者移動-視点の立場から[J].都大研究(20),1983:1-13.
[5]児玉美智子.状態変化主体他動詞文の成立と構造[C].甲子園短大紀要(9),1989:67-80.
[6]佐久間鼎.現代日本語の表現と語法[M].東京:厚生閣,1936.
[7]西尾寅弥.自動詞と他動詞-対応するものとしないもの-[J].日本語教育(47),1982:57-68.
[8]早津恵美子.対応する他動詞のある自動詞の意味的·統語的特徴[J].言語学研究(6),1987:79-109.
[9]早津恵美子.有対他動詞と無対他動詞の違いについて-意味的な特徴を中心に-[J].言語研究(95),1989:231-256.
[10]ヤコブセン,ウェスリーM.他動性とプロトタイプ論.久野暲,柴谷方良(編).日本語学の新展開[M].1989:213-248.
[11]寺村秀夫.日语的句法与意义,第一卷[M].王亚新,等译.北京:外研社.1988.
[12]姚艳玲.日语“相对自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J].现代语言学研究,2013(1):19-25.
[13]影山太郎.动词语义学-语言与认知的接点[M].于康,等译.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1.
[14]张志军.日语自他动词[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张晓霞(1980-),女,天津市人,硕士,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日语学习者习得相对自他动词的实证研究及教学建议”(项目编号:2013220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