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服饰作为彰显民族特点、承载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不仅体现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等特征,在满足生活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还体现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的特征。在当今全球文化大交融,特别是以欧美为主导的西方文明引领全球文化的今天,保持文化的自立与特色,发掘民族传统文化,修补与复兴就显得越发的重要。
【关键词】剃发易服;汉服;民族;特征;价值
中图分类号:TS9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12-01
作为汉民族文化载体之一的传统民族服饰——“汉服”,始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消亡于满清入关后实行的“剃发易服”政策,历经三千多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一、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特征
汉民族传统服饰历史悠久,各朝各代形制虽不尽相同,但交领、右衽、束腰、绳带系结的主要特征并未变化。同时,在丰富的礼乐制度和儒释道文化内涵等的影响下,发展演变出一套成熟的以冠、衣、履为主体,以配饰、图纹、补子为辅的衣冠礼教体系文章在此简单作一归纳与分类。
(一)功能区分。就使用功能上,“汉服”可分礼服与常服两大类。
礼服称作“冕服”,是古代帝王参与重大仪式时所着服饰。主要由冕冠、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构成。常服即日常所着服饰,根据身份又分为官宦及士大夫坐袍服、深衣;妇女钟爱的襦裙及普通劳动人民适合生活劳作的竖褐、裋褐。
(二)形制区分。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最早的服饰形制之一,亦为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第一个款式。始于先秦,兴于秦汉,隋唐式微。
深衣制:通俗来讲就是讲上衣下裳一体化,并配以衣缘,是汉民族传承时间最久、影响最广的服饰制度之一。
襦裙制:初始于战国时期,兴于魏晋南北朝,直至清初“剃发易服”政策前都是华夏女性的日常着装。按领子的式样不同又可分为交领襦裙与直领襦裙;按裙腰高低又有高腰、低腰与齐胸之分。
(三)首服、足服与配饰
首服:冠、巾、帻、幞、帽。
足服:舄、履、屦、屐、靴、鞋、袜
(四)配饰
头饰:梳篦、笄、步摇、暖身、耳环
胸饰:方心曲领、缨络、披肩、披帛、霞帔
腰饰:佩印、佩剑、佩囊、蹀躞带、绶、革带、鱼袋
二、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当代价值
(一)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历史研究价值。华夏文明虽经历了满清三百多年的压制,但从石刻雕像到传统绘画、佛道宗教以及戏剧等方面都有“汉服”的痕迹可循。因此,丰富的实物与史料对“汉服”历史的研究具有广阔的指导性,同样对探讨民族精神与民族信仰都具有现实价值。
(二)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文化传承价值。“仁孝礼仪”的道德观、“修齐治平”的追求思想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构建了华夏文明最核心的精神内涵、价值取向与文化风貌。“汉服”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概念的同时,也是华夏文明传播与继承的载体。
2006年以来,国家陆续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对涉及“汉服”织造、纹饰、晕染的就有851Ⅶ-75、363Ⅷ-3、363Ⅷ-15、883Ⅷ-99、1005Ⅹ-98等。
(三)汉民族传统服饰的艺术价值。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是娱乐的多样性,以满清一朝为背景歌颂满清,回避“剃发易服”等历史事实的清宫剧充斥着电影、电视剧等,而以“汉服”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又面临着粗制滥造、华而不实的窘境。可见华丽、厚重的“汉服”能给民族题材艺术带来新的方向以及不可企及的上升高度。
(四)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民族融合价值。“汉服”作为璀璨的华夏文明的外在表现之一,对周边各国各民族产生了巨大吸引力,促成并影响了这些民族服饰的形成与制式。例如我们至今仍能从蒙、藏、彝、苗、壮等少数民族以及周边越南、朝韩、日本等国家的传统民族服饰上看到“汉服”衽、裾、袂、领、缘的特征。
三、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国际交流价值
在当今全球多元文化林立与碰撞中,如何在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独特性与自主权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国际数千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去,并在这些不同的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来发展完善自身文化,充分发扬民族文化软实力在不同文化圈的影响,是放在每一个民族面前的问题。
全球交流如此广泛并深入的今天,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不可或缺,民族服饰自身以及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更加的突出。服饰作为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如何保护与发扬民族服饰也就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宣扬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晰.汉服论[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0(3).
[2]季勇,王革非.韩服与汉服之关系研究[J].丝绸,2012(11).
作者简介:
陈一鸣,男,汉族,四川冕宁县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2014级美术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