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摘 要】在唢呐的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很多问题,甚至认为有些技巧是不需要练习的,只要按照通用的技巧去演奏就无伤大雅,然而笔者觉得,随着唢呐的不断发展,无论是教学技巧还是训练技巧都应该有所演变,这样才能不断推动唢呐的发展。
【关键词】唢呐;教学;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J632.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80-01
一、在唢呐教学中应该注意若干问题
(一)关于花舌音的教学
学习唢呐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发音习惯,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花舌音的相关技巧。学习唢呐是一个力气活,很多学生仗着自己力气大、肺活量大就以为只用力气就可以掌握花舌音,这是错误的认识,这样的花舌音与标准还有很大差别,不光在演奏时缺乏灵性,也会使学生的面部表情非常死板,很大程度上影响演奏的质量。对于这些学生,教师通常会建议他们从最基本的发音练起,例如:“嘟嘟”“噜噜”等声音,对于学生发音的纠正、舌头的灵活性提高有很大益处。因为花舌音对于演奏者舌头的位置有很高的要求,长时间地练习花舌音可能会让学生出现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造成学生舌头位置不正确,影响发音的标准型。如何才能让学生发出的花舌音饱满又优美呢?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训练让舌头更灵活,并且保持面部肌肉不要太僵硬,也可以让学生多练习“的啦啦”的发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吹唢呐的时候舌头放对位置。
(二)关于控制音的教学
若要寻找唢呐最灵敏的地方,非哨片莫属。敏感的哨片就像一个小孩子,难以把握、难以控制。因为演奏时,嘴型、手势甚至演奏姿势都会影响到哨片的正常发音,因此对于演奏“弱音”来说难度是很大的。学过唢呐的人都很清楚舌头的位置、口型和气息对于唢呐的演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的时候也就需要掌握好相关技巧。作为还没有将全部技巧都熟练掌握的学生,在吹奏“弱音”的时候更是难上加难。很多学生的弱音演奏并不稳定,让人听起来非常不舒服,其实这也与脸部肌肉太僵硬没法自然地舒展和变化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学生控制气流的能力还很低,所以也会出现流通过哨片的空气不是持续稳定的,造成吹奏声音不好听的问题。其实学生可以寻找相关汉字发音的相似嘴型来练习,这种简单练习可以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嘴唇和气息相互配合的能力,并且从中发现两者的区别同时多加训练。
(三)关于滑音的教学
通过长时间的发展,人们将滑音的种类分为三种:指滑音、气滑音和唇滑音。这三种滑音,每一种都不是孤军奋战,是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尤其是在练习实际的乐曲的时候三者更是此起彼伏。因此演奏者在实际的的演奏时候就需要在滑音中稳定的循环,而不是磕磕巴巴,尤其对于滑音跨度大具有难度的乐曲的时候,更对演奏者的气息嘴唇、手指、脸部肌肉等协调能力和配合能力提出了新标准。要是想得到完美的演奏结果,演奏这就势必要进行长期的刻苦训练,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四)忽视了基本功的教学
在学生进行唢呐学习的初级阶段,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参加一些肺活量的测试活动,因为肺活量的大小也会影响学生演奏唢呐的质量。几乎所有学习唢呐的学生在开始练习的时候都无法避免的出现大脑缺氧、天昏地转的情况,这就是由于学生处理气息的能力还很弱,无法保持长时间、持续的气息供应,只是气用完了赶紧换气,短时间还可以但时间一长,大脑的氧气也就不足了。其实吹奏唢呐的时候需要采取更加专业的呼气方式,以保证气息的稳定和大脑供氧的充足,从而避免由于换气导致的音色不好听、不标准的问题发生。很多学习唢呐的学生也就在这个问题上止步不前,因此教师就需要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的换气。例如吸气之后不要着急的吐出去,要适当的闭气将氧气充到自己的胸腔,以保证足够的氧气储备,然后再慢慢的吐气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吹出音节的饱满性,减少大部分学生出现头晕的情况
二、唢呐的教学需要进行情感的投入
无论是现在流行的西方乐器,还是这种非常具有特色的民族乐器,演奏者要想自己的演奏与听众产生共鸣,受到听众的认可,不光需要扎实的演奏基础和熟练的演奏技巧,更需要将自己的重感投入到要走当中去。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也适用于同样的乐器、不同地域的风格与差异。因此对于北方的唢呐风格来说多是粗犷、豪爽、刚柔并济的,乐曲中也会包含很多的花舌音等技巧的运用。对于一些山东地区来说其风格多为嘹亮、华丽的,所以技巧的运用与转化就要更加的灵活。若学生期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唢呐演奏者,充实自己、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都是在所难免的。
三、结语
通过笔者的时间和思考发现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不断地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行调整,学生学习唢呐的效率和质量才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建中.中音加键唢呐在演奏与练习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星海音乐,2015.
[2]徐小明.唢呐初学阶段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