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少年视角谈戏曲动画创作应当注意的问题

2016-04-16 10:42彭勃
戏剧之家 2016年6期
关键词:青少年创作文化

彭勃

【摘 要】戏曲动画的命题,是在传承保护戏曲艺术的背景下诞生的。而在戏曲动画的实际创作中,过分的思想包袱让当前戏曲动画表现出了浓厚的文化特征,动画特有的娱乐感不足,不利于戏曲动画的宣传推广。戏曲动画应剔除过分的文化包袱,以宽松自由的心态进行创作,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创作出符合青少年审美特征的戏曲动画,激发青少年了解和学习戏曲文化的兴趣,达到更好传承戏曲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戏曲动画;青少年;文化;创作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32-02

一、何谓“戏曲动画”?

何谓“戏曲动画”?目前学界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吴江曾说:“戏曲动画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京剧本身的形态和动画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都是动态艺术。京剧的程式化、虚拟性使用了夸张、象征的手法,这也是动画的美学特征。”[1]于少非在对戏曲动画的定义中指出,戏曲动画应该是戏曲艺术的新的类型,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动漫是戏曲的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就像当初戏曲把电影和电视当作媒介一样[2]。马青提出的戏曲动画是指以动画的形式来演绎戏曲故事,利用动画的制作技术和表现手法,较好地融合传统戏曲的艺术表现元素,将戏曲艺术的精髓融入到动画创作之中,吸取戏曲造型的艺术特点,合成出一种既不同于传统戏曲样式,也不重复动画一般表现手段的新型戏曲动画[3]。针对戏曲动画应当承担的社会效应,学界也给出了诸多不同观点。如戏曲动画的改编不能脱离戏曲的表演特征;不能脱离规范的脸谱、唱腔、服饰、动作等独立存在;要权衡好戏迷和青少年的受众心理;戏曲与动画不能简单的嫁接等。然笔者认为,在戏曲动画发展尚在起步,各种理论尚不成熟的今天,给戏曲动画背负过多文化包袱,会限制戏曲动画的创作自由,进而影响作品的创作质量。戏曲动画是以戏曲为创作核心,利用动画自身特点进行再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主要任务是激发受众了解和主动学习戏曲的兴趣,从而达到传承戏曲文化的目的。这与“中国学派”时期所创造的如《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等动画经典,在动画中融入戏曲元素的探索具有本质的区别:戏曲动画以激发受众了解和学习戏曲文化的兴趣为主要任务;“中国学派”则以发展民族动画为宗旨。戏曲动画的发展当然可以借鉴“中国学派”时期作品的成功经验,但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当代受众的审美特征。

二、戏曲动画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认为,目前中国戏曲动漫之所以主要针对青少年,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所致,还没有形成像发达国家那样成熟的、广泛的受众群[4]。而相比成人,国内青少年还未形成相对固定的动漫口味,所以创作戏曲动画有利于培养戏曲动画的潜在受众,为青少年了解戏曲艺术搭建桥梁,达到更好地弘扬和传承戏曲艺术的目的。

首先,年龄特征决定了青少年思维是感性、粗线条的,且已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兴趣广泛、求知欲发达的特点。优秀的戏曲动画可以将传统复杂的剧情进行深入浅出的处理,结合动画的娱乐功能,潜移默化地将信息传达给青少年,满足其求知欲,使其更轻松、深刻地了解和接受中国戏曲文化。

其次,动画的象征性和夸张性决定了其善于表现现实世界不易完成的剧情和画面,这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审美意识相吻合。戏曲艺术结合动画虚拟的舞台和动画生动的表现力,更容易被当代青少年观众所接受。

最后,戏曲动画多表现传统文化,讲述传统故事,对培养青少年德育和美育品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规范其日常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三、戏曲动画的创作现状

中国第一部完全意义的戏曲动画出现在2004年7月,由红线女担任剧本改编、导演和艺术总监的粤剧动画《刁蛮公主戇驸马》,在广州公映后取得了良好的口碑。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始着手戏曲动画的研发工作,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于2007年启动“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创作了涵盖54个戏种,共计100集的原创戏曲动画作品,在网络、电视媒体上进行传播。在此过程中,中国戏曲学院亦成立了戏曲动画创作团队,总结梳理多个传统剧目进行动画创作,其中京剧动画《双下山》获得了包括中国国际动漫节美猴奖“最佳动画形象设计”、中国国际大学生动画节“最佳网络动画奖”、美国红树枝最佳实验动画等多个奖项。2008年,由政府出资,中外合作实施的首个三维戏曲动画项目,选用京剧传统经典《林冲夜奔》片段,采用先进的红外动作捕捉技术,记录表演者的每一个动作,作为戏曲教学、科研的参考资料,也给戏曲动画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戏曲动画的探索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并未形成当时动画的主流形态,作品多为短片,创作团队多以院团和专业院校为主。2010年,由杭州戏蜂子动画设计有限公司策划的“动漫梨园”项目,制作的三部动画电影得到了浙江省文化厅、广电局、戏曲界和观众的好评,中国戏曲动画也逐步形成从院团到社会企业、从短片到长片拓展的发展局面。

四、基于青少年视角下戏曲动画创作应当解决的问题

戏曲动画虽然目前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激发青少年了解和主动学习戏曲文化的热情方面,仍存在宣传持续性差、动画表现力不足、叙事结构简单、戏种覆盖面小等问题。只有充分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结合戏曲动画发展规律,挖掘戏曲文化精髓,才能逐渐探寻出适合戏曲动画发展的正确道路。

(一)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戏曲动漫品牌。当前戏曲动画多以实验短片为主,且大多以独立剧目的形式存在,缺少持久宣传的战略眼光。改编单个剧目,以剧集形式呈现出现,借鉴当前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动画作品的营销模式,把握青少年心理特征进行剧情设计,推出深入人心的戏曲动画明星,扩大戏曲影响力。

(二)协调“动”与“戏”之间的关系。戏曲动画的“动”体现在动画的形式上,“戏”主要是戏曲魅力的体现。恰当的动画形式能够提升戏曲的表现力,升华戏曲的魅力;而戏曲本身的适当取舍改变,亦能够增强动画的形式感,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造型过分追求华丽精致,忽略动画的概括美;动作设计对原戏曲的表演的简单模拟;表情木讷缺少变化,是当前大部分戏曲动画存在的共同问题。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借鉴迪斯尼动画歌剧形式的表演,提升动作表现力和角色表演的感染力。

(三)打破原有叙事结构。当前的戏曲动画文化感较强,缺少娱乐性。动画大多是以传统戏曲方式进行演绎,剧情拖沓,教化的将信息灌输给观众,忽视动画的娱乐感塑造,让孩子们失去了观看的耐心。戏曲与动画不能简单的嫁接,创作者要敢于打破戏曲原有叙事形式,创造符合动画舞台形式的故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动画观赏性。让青少年以娱乐的心态去观看戏曲动画,潜移默化的对青少年进行启发,使其逐步去接受和喜欢戏曲艺术。例如增加故事的矛盾冲突;在一些长音的唱腔上,充分考虑青少年善于想象的心态,适当设计镜头与情节,增强青少年对故事的参与感。

(四)协调各戏种动画的共同发展。目前大多数戏曲动画还是以京剧、昆剧、越剧等大戏种为主,小戏种的开发度有限,不利于濒危戏种的传承与发展。协调多种戏曲动画共同开发,让戏曲动画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依据地域文化、审美体验的差异,结合青少年好奇心强的特点,让青少年自主选择符合自身审美体验的动画作品,进一步促进戏曲动画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2][4]马子雷,胡子轩.戏曲与动画如何牵手[N].中国文化报,2009-12-18.

[3]马青.戏曲动画创作中的美术风格探讨——京剧《霸王别姬》戏曲动画创作体验[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0(5).

基金项目:本研究系“信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WY198;“信阳师范学院校级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QN-047。

猜你喜欢
青少年创作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青少年发明家
谁远谁近?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