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北傩堂戏与花灯戏剧目关系探讨

2016-04-16 10:41安晓蓉
戏剧之家 2016年6期
关键词:剧目

【摘 要】民间小戏是黔东北地区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傩堂戏和花灯戏都是该地区民间小戏的典型代表,二者都生长在这片巫文化和巴蜀文化非常浓厚的土地上,促成了它们之间密切的关系,在音乐、表演、剧目上相互吸收、借鉴,共同发展。

【关键词】黔东北;傩堂戏;花灯戏;剧目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31-02

“民间小戏是创造于民间、演唱于民间的表演艺术,同时又是民间自我娱乐与自我教育的手段,它的演出活动是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傩堂戏和花灯戏都根植于民间,在黔东北地区广泛流传。由于产生在共同的地域,有些艺人互相借鉴,既唱傩堂戏又唱花灯戏。花灯戏的雏形锣鼓灯敲打节奏由模仿傩堂戏模式演变而来。从傩堂戏中改编移植成花灯戏剧目不少,如:《安安送米》《大孝记》《双水路》《三孝记》《目莲救母》《关爷点兵》《柳毅传书》等,这些剧目故事内容几乎一致。本文将傩堂戏和花灯戏进行比较,希望对进一步了解和探索黔东北地区的民间小戏有一定的帮助。

一、傩堂戏和花灯戏的基本情况

傩堂戏,是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戏剧,以冲傩还愿为主要目的。主要分布在川、黔、湘、鄂等省区,尤其是黔东北地区,傩堂戏保存较为完整。包括德江、思南、印江、沿河、江口、石阡等县,至今仍广泛传承。在这些区域,百姓家中遇灾病时,延请巫师到家中举行驱邪禳灾仪式,仪式过程中穿插一些表现驱鬼逐疫或民间世俗生活内容的小戏。黔东北傩堂戏正戏演出的全堂二十四支戏,上半堂十二戏为《扫地和尚》、《开路将军》、《开洞》、《点兵先官》、《引兵土地》等。下半堂十二戏为《秦童挑担》、《甘生赶考》、《李龙神王》等。在正戏中插入一些节目叫插戏,插戏一般放在正戏之后表演,起到娱人的目的。插戏的故事内容不同于正戏,多数是以描写人们的生活为主,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土家人民的生活情趣和美好愿望。插戏剧目有:《陈幺八娶小》、《郭老幺借妻回门》、《王大娘补缸》、《安安送米》、《雪山放羊》、《麦田封官》等。插戏则摆脱了依附于宗教的地位,把视角转向了广阔的世俗生活。

花灯戏是广泛流传于黔东北地区的一种民间小戏,是在花灯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花灯戏在土家族地区广泛流传后,与当地风俗和语言相结合,在保持基本风格的情况下,又形成了自身的地方特色。根据各地花灯的不同特点和个性,贵州花灯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和北路花灯。东路花灯以土家族集中的思南县、印江县、沿河县、凤冈县、湄潭县等为中心;思南花灯戏是在花灯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吸取傩堂戏、湘剧、辰河戏以及其他戏剧的表演形式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地方剧种。“跳花灯”是黔东北土家族人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每逢新春,从正月初二至十六黔东北土家族村寨都组织各自的花灯班子,跳起自编自演的花灯戏。但其中大量的是“条纲戏”;由艺人们口传心授,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农村生活小戏,这类剧目的内容大都精华和糟粕并存。花灯戏的传统剧目都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题材来源于农村生活,并如实反映生活。花灯戏的故事情节主要靠人的行为来完成,为了便于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花灯戏舞蹈的很多动作都是表现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动作都有较明确的生活含义,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形,它们都是生活动作的夸张和美化。有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麦粮封官》,反映追求婚姻自由的《巧英晒鞋》、《郭老幺借妻回门》以及反映生活情趣的《全家福》、《掉白扇》、《南山耕田》、《雪山放羊》、《打婆变牛》、《王小二开店》等等。

二、剧目关系

傩堂戏和花灯戏在黔东北地区都属于民间小戏,通过对傩堂戏和花灯戏剧目的比较,我们发现“花灯在黔东北形成花灯戏后,其剧目有相当部分也是搬用傩戏中外戏的剧目。”傩堂戏对花灯戏有一定影响,为花灯戏提供了破土萌生的艺术土壤。如傩堂戏中《麦粮封官》、《安安送米》、《郭老幺借妻》、《水打蓝桥》、《王大娘补缸》、《三孝记》等。这些剧目内容,大多数已经脱离宗教束缚,转向故事性,娱乐性。

《安安送米》是从傩堂戏的外戏改编而来,从内容来看,它是一部表现人民社会生活中以惩恶扬善为主题的生活故事。

《郭老幺借妻回门》写年纪轻轻的的郭老幺,新婚数日,妻子就去世。为按期回门瞒过岳父母,听信媒婆向对门88岁的长胡子伯伯租借其年轻美貌的妻子油菜花回门,结果变假成真。

《王大娘补缸》写游街串巷的补锅匠咕噜到王大娘家补锅,在补锅过程中由于被王大娘的美貌吸引走了神,失手打破缸,大娘要索赔,不赔除非叫声干娘,咕噜欢喜认了娘。

《柳毅传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书生柳毅在赴考途中遇到洞庭湖的龙宫三公主,三公主的夫君生性风流,残暴成性,因而三公主饱受摧残,被赶到泾水降雨放牧。柳毅听了三公主这样不幸的遭遇后,毅然答应前往洞庭湖为三公主送信求救。后来三公主得救了,最后两人经过重重困难之后终于结为夫妇。

《雪山放羊》描述恶婆婆折磨童养媳的故事。讲述一农家弱女子谷玉英被迫以身抵债当童养媳,受尽了恶婆婆的百般虐待,寒冬腊月大雪纷飞,被迫身穿单衣、赤着双脚上山放羊;途中遇到哥哥谷登子;他见到妹妹这般模样,就去恶婆婆家说理,把婆婆打了一顿,带回了妹妹。

以上这些剧目在不同的演出场合具有自身的调适性,在娱乐场合、民间都能共同表演这些剧目,因为这些剧目的主题倾向生活性,有讲道德礼教、婚姻、亲情友情的,不管是在傩堂戏表演中,还是在花灯戏表演中,二者都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满足乡村民众的审美需要,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同时能够达到逗笑的娱乐效果。

三、剧目交错原因

傩堂戏和花灯戏都是群众自发组织,直接参与的民间习俗活动,其功利目的都是让人神高兴,这就决定了它们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花灯戏和傩堂戏,在内容与形式上相互吸引、交流,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只有你”的格局。“思南土家花灯的程序中,有很多都受到傩仪的影响,如点兵、调兵、扫堂、扫荡、扫刀、请四神等几乎与傩仪中的仪式完全一致。”花灯曲调大部分来自傩堂戏外系的唱腔,甚至有的花灯唱腔与傩堂戏唱腔互相渗透、借用或照搬。思南大河坝花灯戏《麦粮封官》中的三个唱段都来自傩腔。部分傩堂戏的剧目也被花灯戏原样借用。傩堂戏和花灯戏除了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上外,与表演者身兼多职有密切关系。二者的扮演者大多是农村劳动者和民间戏曲艺人。黔东北的花灯班,多能演出傩堂戏,他们既是花灯表演者,也是傩堂戏表演人员,如印江花园任发宾灯班、曾家坳曾焕章灯班,思南大河坝丁鹏飞和董明高灯班、胡家湾乡田兰章和田应贵、张家寨崔照昌、文家店刘盛杨、大河坝罗军国,德江县龙塘高琨灯班,都能唱傩堂戏和花灯戏。他们带上面具就能唱傩堂戏,摘下面具还能唱花灯戏。他们的共同点:精力充沛、思想敏捷,无论傩堂戏还是花灯戏都能熟练地背唱,能把花灯的唱腔比较灵活地运用到傩堂戏插戏中,也能把傩堂戏中的精华吸取到花灯戏中来,形成了傩堂戏和花灯戏在艺术资源上的共享现象,体现了民族民间文化多元性、复合性的特点。

四、结论

傩堂戏和花灯戏是两种不同的民间戏剧,但是共同生长在黔东北这块土壤里,在同一个地域演出,并且表演者身兼多职,既是花灯艺人,也是傩堂表演者,形成了傩堂戏和花灯戏在艺术资源上的共享现象,部分剧目相互吸收、借鉴,促使二者相互融汇,相得益彰,促进黔东北地区民族民间小戏向前发展。

作者简介:

安晓蓉,女,贵州印江人,贵州民族大学2013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戏剧学。

猜你喜欢
剧目
舞台剧目
首届西藏文化艺术节剧目展演精彩纷呈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清末民国以来京剧剧目整理初探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上海京班赴台商业演出的剧目策略(1908— 1937)
2017山西省新春新创优秀剧目展演
新编戏曲剧目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