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平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福建 福州 350012)
“一稿多投”问题及学术期刊的应对
——基于编辑业务视角
杨成平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福建 福州 350012)
[摘 要]“一稿多投”现象愈演愈烈,给学术期刊、社会、作者单位甚至是作者本人都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并引发了学界热议。学术论文供过于求导致发表难度大、作者自身存在问题、学术期刊建设不完善等是造成“一稿多投”的主要原因。为净化学术空间、规范学术行为、提高学术整体水平,学术期刊有必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应对“一稿多投”行为。减少和杜绝“一稿多投”的根本还在于学术期刊和作者双方素质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学术期刊;一稿多投;编辑业务
近年来,各高校及科研单位对科研越发重视,职称评审和晋升过程中科研成果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教学或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压力倍增。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或论文尽快发表,很多作者便选择“一稿多投”,但此现象给学术期刊、社会、作者单位甚至是作者本人都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并由此引发了争议。
一、“一稿多投”的界定及产生的原因
(一)“一稿多投”的内涵界定
一般认为,“一稿多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一稿多投”是指,同一作者将同一件作品投给多家出版单位以图出版的行为。此定义中的“一稿”范围较广,包括学术论文、美术作品、报刊文章等,也包括用于出版的图书作品;“多投”也包括“多发”,即作者将与已经发表的作品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作品投给其他出版单位企图再次或多次发表的行为,亦称为“重复发表”“多余发表”或“自我剽窃”[1]。狭义的“一稿多投”是指,同一作者在法定或约定的禁止再投期间内,同时或先后将同一作品投给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学术期刊以图发表的行为[2]。在此定义中,作品一般单指学术论文,而不包括其他作品;作品内容可能完全相同,也可能是经作者修改后不完全相同,但主要方法、数据、观点、结论等相同或相似,仍可认定为同一作品。狭义的“一稿多投”主要是从法律视角进行界定的,而从编辑业务和学术期刊出版的角度来说,“一稿多投”的内涵界定应更为精细,故本文将其定义为:同一作者将内容完全相同的学术论文同时或是在法定或约定的禁止再投期间内先后投给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学术期刊以图发表的行为。此定义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同一作者。即第一作者为同一人,如不为同一人,则应认定为“学术剽窃”而非“一稿多投”;(2)作品为学术论文,且内容完全相同。如果内容有修改而不完全相同,则应视为“自我剽窃”;(3)投稿时间。如果已经超过法定或双方约定的禁止再投期、收到拒稿(退稿)通知、请求撤稿并获得同意后,再向其他学术期刊投稿的,不应视为“一稿多投”;(4)所投稿件的接收者为性质相同、存在竞争关系的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学术期刊。作者在投稿后,以其他方式如演讲、教学等方式使用与作品相同的内容,不应视为“一稿多投”。
(二)“一稿多投”产生的原因
“一稿多投”现象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从宏观上看,科研压力大而学术期刊过少,导致学术论文存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从微观主体看,作者、学术期刊等亦都存在各自的问题。
1.学术论文供过于求
学术期刊的作者群体主要是高校教师、研究生和相关科研机构的研究者。对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来说,在其职称评审和晋升过程中,科研成果已成为最重要的衡量因素并被量化,作者所在单位对论文的发表数以及刊物的等级有着严格的规定,数量或质量未达标就会被“一刀切”;大部分高校对在读的硕博士研究生也都有类似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和要求。这种情况下,作者就必须想尽办法多发表学术论文,并尽可能地发表在高水平刊物上。据教育部数据,2014年底我国高校教职工总数达233.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总数达153.5万人,在校生3500余万[3],如果加上其他科研机构的工作者以及有学术论文发表压力的中小学、幼儿教育教师等,由此形成的学术论文的供给数量是巨大的。同时,全国各类学术期刊仅约为8000多家,对学术论文的需求和吸纳能力远远不足,造成了严重的供过于求的局面。
2.作者自身存在诸多问题
作者“一稿多投”的目的可以简单概括为:在最快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将所写论文发表在质量最好或认可度最高的学术期刊,从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有的作者因自身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缺乏前期积累等原因,写作的论文质量不高;有的作者遇到突发情况,例如,所申请的课题需要结题、职称评审时间突然提前等,需要赶在某一特定时间前发表论文;有的作者行事拖拉,直到时间窗口临近才匆忙写作论文。上述种种原因下,如果严格遵循“一稿一投”,论文可能得不到发表或不能按时发表,作者利益可能受损,“一稿多投”便成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下的最优选择。
3.学术期刊的建设不完善
目前国内学术期刊数量众多,但大部分学术期刊自身的建设不完善。
对于学术期刊来说,一篇论文从收稿到通知录用,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等多个环节,各级审核又通常是由编辑部以外的人员进行(即送外审)。由于经费不足,学术期刊论文评审专家库中专家数量或质量不够,无法及时送审;送审后人手不足,无法对审核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处理,不能实时了解专家的审核进度。因此,审稿周期一般在1个月到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过长是造成“一稿多投”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但期刊对这种情况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外,学术期刊的编辑大多在某一领域具有专业知识并对编辑业务较为了解,但在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大数据信息的搜集和处理等方面是外行,复合型高素质编辑人才缺乏,预防、发现和应对“一稿多投”的手段落后。
二、“一稿多投”的影响
个别学者对“一稿多投”持肯定和认同态度,认为其不仅无害反而有益:一稿多投有利于作者选择周期快的学术期刊发表;有利于读者可以及早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4];有利于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和范围扩大,从而实现知识效益最大化;有利于促进竞争,符合市场价值规律,能够推进出版改革,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促使出版者提高编辑能力,推动出版事业的发展进步[5]。但主流观点都对“一稿多投”持反对意见,认为其弊大于利甚至有百弊而无一利[6]。不可否认,“一稿多投”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整体上看,其负面效应远大于正面效应。
(一)对作者的影响
“一稿多投”让作者提高论文的被录用率并尽快见刊的同时,也会给作者带来个人的信用损失甚至是法律纠纷。首先,绝大多数的学术期刊都不会接受“一稿多投”的稿件,因此通常会以“来稿须知”等方式对此作出声明。“一稿多投”就意味着作者在与学术期刊达成约定的同时,单方面又立即打破该约定,失信行为明显发生。这与以诚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目标背道而驰,也有悖于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其次,“一稿多投”可能会阻碍作者的个人职业发展。已有诸多高校对“一稿多投”作出了严格规定,并有相应的惩罚措施。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教师学术道德守则(试行)》第二十七条规定:“不得一稿多投,即不得将同一论文、作品或实质内容基本相同的论文、作品同时投寄多个出版社或会议发表,一稿多投一经发现,署名者应做公开道歉并接受出版社处罚,还应接受学校相关处理”[7]。一旦违规,作者的学术生涯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再者,很多学术期刊都有所谓“黑名单”用于应对“一稿多投”,一旦被列入黑名单,一定时期内作者就丧失了在此期刊发表论文的机会。最后,“一稿多投”可能导致论文同时被两家甚至多家学术期刊录用并发表,造成“一稿多发”,从而引发著作权纠纷。
(二)对学术期刊的影响
“一稿多投” 会对学术期刊产生多重负面影响。首先,浪费出版资源,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收稿后,期刊社就要投入资源审稿,安排版面发表等,如果“一稿多投”,将造成不可逆的损失和浪费。其次,损害学术期刊的社会声誉。作者通常对所投学术期刊的出版质量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一稿多投”的一个结果就是,作者会选择自认为质量最高的学术期刊发表自己的论文,并可能会将自己的选择及其理由告知他人,在一定范围内对其他学术期刊的声誉造成损害。再次,“一稿多投”可能导致多家学术期刊的版权纠纷。
此外,“一稿多投”造成的“一稿多发”也会损害读者利益,浪费读者的时间、精力,侵害读者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不同信息的权利;还可能会使作者单位落人口实,遭遇纵容学术不端等指责,声誉受损。
三、学术期刊的应对策略
“一稿多投”给学术期刊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各学术期刊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限制或是杜绝“一稿多投”。 有学者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立法机构应从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的高度,针对“一稿多投”进行顶层设计,从法律上予以规制;也有学者认为,各专业领域学术期刊应建立联盟,打造共同数据库[8]。尽管上述建议有一定道理,但单个的学术期刊力量弱小,施行起来难度大,可操作性不强。学术期刊应结合自身情况,力所能及地作出合理的应对。
(一) 加强学术期刊自身建设
学术期刊要减少“一稿多投”现象,首要的是修炼内功,提升学术期刊的水平和档次,提高美誉度和知名度,吸引高水平稿件。应从编辑人员配备和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和完善、投稿系统建设、专家库建设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
1.编辑人员配备和人才培养
编辑业务琐碎繁杂,配备数量合理的编辑人员并通过编辑部门内部人员的合理分工安排和互相合作,可提高编辑工作效率。具体来说,学术期刊编辑部门可按照刊物所开设栏目的不同,安排专门的编辑负责某一个或某几个栏目,相关事宜由该编辑全权负责。编辑积极地与作者及审稿专家保持联系,当审稿专家长时间未能审回稿件时,编辑应提醒其尽快审稿;如确因某些原因导致审稿周期过长时,编辑应及时联系作者,告知情况并让其耐心等待审稿结果。编辑部门也可安排专人负责所有栏目的外联事务,如安排编辑甲负责编辑部与审稿专家的联络,编辑乙负责与作者的联系等。
高素质的编辑人才是提高学术期刊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学术期刊应注重人才培养,努力提高编辑人员的编辑业务能力和与各栏目相关的专业水平。
2.制度建设和完善
期刊社应系统地建设和完善一整套制度,以保证学术期刊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审稿制度。对审稿时间、审稿流程等要作出明确的规定,做到审稿过程的公平和公开,杜绝人情稿。保证审稿流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从而缩短审稿周期。二是稿件管理制度。对所有来稿,从收稿之日起就应建立档案,以便随时跟踪和查询稿件情况。三是编辑人才培养制度。对编辑人员的学历构成、专业构成、年龄构成、职称构成应有合理规定,保证职称晋升渠道畅通,编辑人员应获得外出学习、调研等可提升自身水平的机会。四是出版质量管理制度。栏目设置应合理,严格遵守三审三校制度、责任编辑制度和责任校对制度,对样刊设立检查制度,确保出版各环节的质量。
3.投稿系统的建设
互联网的推广和应用使在线投稿成为可能,极大地方便了作者。传统的邮局信函投稿已基本上成为了历史,但目前还有不少期刊仍采用邮箱投稿的方式,未开发或采用在线投稿系统。相比邮箱投稿,在线投稿时作者和期刊社都可以随时查看稿件处理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线投稿已是大势所趋,各期刊社应尽快建设自己的在线投稿系统。
4.专家库建设
高水平和高效率的审稿专家对于提高审稿速度、缩短审稿周期至关重要,但大多数学术期刊经费有限,给审稿专家的报酬过低,专家数量过少。一方面,期刊社在年度预算时,经费要在专家库建设上有所倾斜,适当增加审稿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聘选网络评审专家进入专家库,如中国期刊网就提供数量众多的专家供选择。
(二)加强对作者的宣传和教育,做好事前预防
作者“一稿多投”,一部分是有意为之,也有一部分是无意之举,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优先考虑的是论文的发表,而对“一稿多投”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作者的宣传和教育,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一稿多投”现象的发生。学术期刊可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线投稿系统中安排专门的页面,对何为“一稿多投”及其对作者的不利影响、本期刊对该行为可能采取的措施等一一介绍,使作者能比较全面的了解相关信息;纸质、电子等各版本的“来稿须知”或“征稿启示”中明确注明禁止“一稿多投”,并告知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作者投稿后,接收稿件的邮箱系统中设置自动回复,再次强调禁止“一稿多投”,如有不慎“一稿多投”的,给予其立即撤回稿件的机会。
(三)及时发现并采取合理措施
首先,要能及时发现 “一稿多投”行为,这就要求编辑业务熟练。编辑人员平时要加强与同类型学术期刊的交流合作,注意同类刊物的发文情况;注意积累作者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对那些经常“一稿多投”的作者提高警惕;善于利用互联网手段,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站的查新手段检索稿件[9]。
其次,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应对“一稿多投”。发现“一稿多投”后,如果放任不管,会助长这种不良之风,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不利于学术进步,学术期刊更是会遭受各种损失。合理地采取措施是必然选择,采用哪些措施以及如何把握“合理”的度是学术期刊所要面对的问题。
第一,在本刊物点名批评并声明撤销其论文的发表,要求作者公开道歉;
第二,经济赔偿。学术期刊要花费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处理稿件,如向审稿专家支付审稿费、向提供数据库的公司支付查重费用、编辑人员办公和外联费用、版面资源的占用等。因“一稿多投”造成的经济损失或是因此造成的与其他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产生的法律纠纷,可以要求作者赔偿;
第三,与其他学术期刊联合处理。学术期刊协会会员之间可建立处理“一稿多投”的联合机制,采取联合退稿、联合曝光等手段,增加威慑力[10];
第四,向作者单位作出通报,建议对作者进行教育或相应的处罚;
第五,审慎使用“黑名单”。“黑名单”就是单个学术期刊或是采取联合行动的多个学术期刊在一定时期内(国内不少学术期刊有此规定,期限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拒收某位作者或是某个单位所有作者的稿件。对“黑名单”的使用应当谨慎。一方面,“黑名单”一旦实施,就剥夺了作者改正错误的机会,可能导致优秀稿件和优秀作者的流失;另一方面,“黑名单”可能侵犯作者名誉,从而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四、结束语
本文站在学术期刊编辑业务的角度对“一稿多投”的概念重新进行了界定,分析了“一稿多投”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应对策略。需要强调的是,学术期刊与作者是鱼与水的关系,离开了作者的支持,期刊工作将无法展开,更谈不上发展。因此,对于作者的“一稿多投”行为,学术期刊的处理和处罚都不是目的,而是为净化学术空间、规范学术行为、提高学术整体水平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减少和杜绝“一稿多投”的根本还在于学术期刊和作者双方素质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鲁敏.“一稿多投”现象的精细化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8.
[2]郭晟梅.“一稿多投”现象的局部合理性研究 [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7.
[3]人民网.教育部:中国高校数量世界第二,在校生3500余万[EB/OL].(2015-12-04)[2016-05-05].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5/1204/c66323-27891136-2.html.
[4]黄传生.关于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的冷思[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3,14(2):203-205.
[5]黄新斌.对一稿多投的价值态度与对策研究综述[J].出版科学,2012,5(20):42-45.
[6]陈家骏.共同守法 互相尊重 杜绝一稿多投[J].编辑学报,2005,2(17):70-71.
[7]中国知网.清华大学教师学术道德守则(试行)[EB/OL].(2010-05-20)[2016-05-05].http://check.cnki.net/Article/standard/statute/2010/05/165.html.
[8]朱 姣.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一稿多投”问题的解决路径分析[J].天津科技,2016,04(43):91-96.
[9]陶范.期刊编辑部在一稿多投中的责任[J].编辑学报,2005,10(17):371-373.
[10]金铁成.同类学术期刊如何联合防范和处理一稿多投[J].编辑学报,2005,12(17):449-450.
(责任编辑:练秀明)
Multiple Submissions and Response Strategy for Academic Journal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diting Business
YANG Cheng-pi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Fuzhou 350012,China)
Key words:academic journal;multiple submissions;editing business
Abstract:The phenomenon of multiple submissions is more and more intense,which has brought considerable negative impact on academic journals,society,the author’s organization and even the author himself,and sparked a hot debate in academic circles.Academic papers are oversupplied which cause paper is difficult to be published,the author’s own problems,imperfect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journal are the main causes for multiple submissions.In order to purify the academic space,regulate the academic behavior and improve the academic level,it is necessary to take reasonable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author’s multiple submissions.Reducing and eliminating multiple submissions lies in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both academic journals and the authors.
* 收稿日期:2016-05-10
作者简介:杨成平(1980-),男,湖南邵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编辑学与编辑实务。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40(2016)03-008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