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各项活动经验培养小学数学问题意识

2016-04-16 22:59蒋丽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小数经验情境

蒋丽美

(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东埔中心小学,福建莆田351153)

积累各项活动经验培养小学数学问题意识

蒋丽美

(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东埔中心小学,福建莆田351153)

数学新课标强调学习数学需要基本生活经验的要求。从认知规律来看,生活中的活动经验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为此,从学生生活与活动经验出发能提升掌握数学知识,在活动经验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文章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使学生切实感知学习过程,在活动经验中逐步培养问题意识,以达到提升数学素养与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活动经验;问题意识;教学探讨

一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师应当使学生获得足够的自主学习契机,从而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的参与,实现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目标。[1]

一、在情境中积累经验,逐步引出教学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情境,为学生创设趣味化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增强学习投入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数学问题意识,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在教学《小数的乘法》时,枯燥的计算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为此教师课前和学生交谈:“同学们,大家一定都看过《动物世界》这个节目吧!”出示生动的画面——《非洲野狗追鸵鸟》的童话故事,学生纷纷沉醉在精彩的故事内容所营造的气氛中,听得津津有味,突然一个学生发出善意的担心:“野狗追得上鸵鸟吗?”这时也有学生说到:“野狗与鸵鸟的速度不一样,野狗难以追上鸵鸟。”于是教师就先暂停播放画面,与刚才那位学生说:“对呀!它们速度不一样,走的时间一样,它们的差距不是越来越远?”前一位同学话音刚落,班上有学生说到:“老师这不就是类似于摩托车追小车,肯定追不上。”……教师说到:“对呀!所讨论到野狗、鸵鸟的速度不是整数,含有小数,这节课就要学习小数乘法。”

依托趣味化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着眼点,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之下,产生数学问题意识,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领会。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将使学生藉由特定情境的浸染,从而心动而言动,逐步思考其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在探究中积累经验,渐进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的真正作用不仅在于向学生传递知识,同时还应当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教学中提问学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自主提问,让孩子们在探究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内容时,教材中需要对0.1米、0.10米与0.100米作出比较,针对这一教学内容,笔者教师这样设计:

(一)创设兴趣切入点。笔者首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学生展示了3个“1”,并向学生提问这些“1”之间的关系,学生纷纷表示是等于关系;其后,笔者分别在后两个“1”之后加上“0”和“00”,并继续向学生提问三组数字间的关系?并要求学生给出使三组数字相等的处理方法。顿时,课堂上议论纷纷,学生在积极思考讨论后,回答可以通过在数字后加不同长度单位的方式进行处理,使三组数字相等,如千米、米、分米的形式。

(二)改写。教师引导还可以怎么改写呢?

(三)观察。观察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即在小数中的末位数字之后,不论是加上抑或是去掉“0”,都不会引起小数的数值变化。

(四)应用。笔者继续向学生提问,要求学生想方设法使1、10、100相等,看谁最简便。学生再次开动脑筋,可谓势如破竹,不一会儿,孩子就举手了,“老师,只要在10和100的1后面点上小数点即1=1.0=1.00。

课本中的例题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材料,也是教师施教的依据,能否处理好例题的教学,用“活”例题,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

三、在观察中积累经验,挖掘数学蕴含规律

孩子总是对新知充满兴趣和好奇心。教学中,教师要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深入,在相关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部分对学生加以点拨,为学生创设问题,使学生展开自主性知识思考,从而使学生实现了对先前习得知识的复习与深化。[2]

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题目,这些小数除法和乘法都是小数位数比较多又很难计算的题目,如果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准确,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所以教师针对这一特点,抓住了学生的好奇的心理特征,铃声响起,教师便在黑板上依次誊写出:1÷22=0.04545…、2÷22=0.09090…、3÷22=0.13636…学生都用好奇的眼光看着老师,班级学习好的学生说:“看到这些数字,肯定有一些规律,里面有什么奥妙呢?”教师就说:“不愧是班级学霸,这里面确实蕴含一些规律,通过仔细观察能发现其中规律!”接下来教师让学生验证老师写出的结果是否正确,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分析。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情,要让学生走出先前的被动学习状态,转而投入于主动学习之中。教师不妨先示范一些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对数学知识与规律之间寻找问题所在,尝试去探索,以挖掘数学蕴含规律,最终培养数学问题的目的。

四、在现实中积累经验,沟通数学情境问题

根据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做到对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精准洞悉和把握,进而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对此种情境的感知,对数学知识学习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并且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养成数字知识应用意识。

比如,学习《连乘、乘加、乘减》时,让学生为教室的地面铺地板砖,问100块瓷砖来铺,够吗?110块呢?如果有三间这样的教室,需要多少块呢?选择这样的素材,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习连乘、乘加运算,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通过让孩子们在现实情境中积累活动经验,有效地将课内学习同数学生活情境问题有机联系起来,是教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重视的体现,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使学生通过对教师的个人好感和认同,实现对教师所讲授课程的主动学习投入。

五、在操作中积累经验,把握数学问题所在

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实践,让学生亲自去经历数学实践活动、亲自去观察、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增强自己的感性经验,在直观操作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动脑去探讨,归纳、总结[3],真正把握数学问题所在。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笔者要求学生把A4纸进行两次对折接着在折好的纸上将任意两个角的顶点用直尺画条线连接,其后用剪刀沿线剪开,并要求学生观察这个图形。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方式,使学生改变了以往在课堂上被动听讲的状态,而是以较高的学习热情参与到实践操作之中,多数学生在尝试后很快发现结果是菱形。因此,当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画出剪去一个角再打开后的图形时,很快就有学生发现这其实就是轴对称的知识,轻松揭示出轴对称图形的本质属性,能让学生对数学问题深入认识,为今后初中学习折叠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师在实践中应当注意对学生实际学情的精准洞悉和科学把握,引领教学处在“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学生知识体系完善的过程,实际上便是表现为最近发展区向现有发展区的转化过程。

[1]穆晓玲.开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J].新课程(中),2011(8).

[2]杨良春.提升数学活动经验,构建有效数学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08(17).

[3]陈如海.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素质教育,2012(8).

A

1673-9884(2016)011-0063-02

2016-07-18

蒋丽美(1977-),女,福建莆田人,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东埔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小数经验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小数加减“四不忘”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