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忠友
(浦城县水南中心小学,福建浦城353400)
依托语境让阅读教学“言意共生”
连忠友
(浦城县水南中心小学,福建浦城353400)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依托语境,全面激发阅读教学活力,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言意共生”。教师要注意创设语境、优化语境、依托语境、拓展语境,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核心;要通过多种阅读学习活动,不断提升阅读效度,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挥重要助力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境;言意共生
语境即语言环境,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基础和条件。语境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情景和人之间产生的,它包括“情景语境”,也包括“文化语境”等[1]。无论是文本语境、情境语境、上下文语境等都对学生理解文章、体会文章内涵起着决定性的影响。[2]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依托语境,让阅读教学顺利实现“言意共生”。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多种教学资源,创设适合度更高阅读教学语境,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丰富阅读学习资源信息,并依托具体语境,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拓展学生思维运行空间,顺利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学习习惯,为全面提升语文素质奠基。
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要为学生构建阅读基础做好充分准备,为将来进入中学阶段学习奠基,而创设真实、适宜语境,是阅读教学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师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语境创设活动,为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创造良好条件。小学语文教材选用文本,大多属于文质兼美的典范作品,这些阅读材料都很有内涵和较高的价值,教师要对文本展开深入细致的研读、体味,这样才能创设适宜语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语境之中,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内容、作者情感,并对文本展开多维度探究,形成系统完善的阅读认知体系。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入典故、故事、成语、谚语,也可以具体生动形象描绘、课堂演绎,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动画、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核心,展开深度阅读探讨。
在学习《观潮》时,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文本,对文本建立整体认知。特别强调“天下奇观”,并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典型描写,体会钱塘江大潮的特征。学生对文本建立了初步感知,但并不能对钱塘江大潮形成深刻理解和印象。这时,教师让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相关视频片段,并提出思考问题:潮水来之前,海岸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大潮来临时,作者从几个角度对其展开形象描绘的?看过钱塘江大潮视频之后,你对钱塘江大潮有什么样的认知?你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钱塘江大潮吗?
教师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为学生创设了直观教学情境;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学习,自然能够很快进入文本描绘意境之中。小学生兴趣广泛,教师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创设语境,能够快速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并根据视频引导,走进文本内容核心。
语境是由教师、学生、文本和其他相关资源组成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所有语境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借助语境丰富的课程资源,为阅读教学形成重要支撑力量。小学生阅读基础比较薄弱,对文本的阅读很容易陷入认知单一的窠臼之中,教师优化语境,就是要给不同群体学生提供更适宜阅读学习契机,进而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多维对话,激活阅读学习思维。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掌握几个关键要素:首先是文本语境创设要到位。文本语境潜伏于文本的方方面面,教师要注意对语境进行深度挖掘,为学生走进文本做好铺垫工作。其次是对语境的选择要精细化。由于小学生阅读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因此,教师语境选择要提升针对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文本展开探究,对学生实际也要进行摸底分析,这样能够提升语境适合度。再者是教师应用语境方法要科学。语境是阅读教学重要引导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规律展开引导,这样能够提升语境价值度。阅读教学受多种因素制约,优化语境对提升课堂教学适合度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按照同质分组,就是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利用不同学生思维特点,展开针对性教学引导,学生阅读潜力获得有效开发,教学效果自然是大好。
阅读教学要体现新课改精神,自然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力度。所以,教师要注意依托文本语境,激活学生思想,让学生感知文本情感,学习文本语言和表达,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言意共生”。所谓“言”和“意”分别指的是语文工具性特征和人文性特征,而要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需要教师以语境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展开多维阅读探究,建立完善语用和情感体验系统,提升阅读教学维度和品质。针对语文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不妨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一些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形成阅读认知能力。如课堂演绎、分角色朗读、辩论会、研讨会、写读后感等等,都是历练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学习《给予是快乐的》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讲一讲文本大体内容,然后分配角色进行朗读训练。学生在朗读中对文本角色进行仔细研究,找到人物性格特点,根据自身理解体现到朗读之中,极大提升了学习效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入细致,能够准确体味人物心理,有效展示作者情感,阅读进入到较高层界之中。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绎,这是教师创设语境的重要选择,学生理解力大为提升。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文本,要根据实际开发课程资源,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创设更丰富学习情境,为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条件。拓展语境,并非要对文本进行专业化研讨,而是丰富文本学习的方式和途径。教师、学生、文本是语境构建重要因子,如何实现“三位一体”,提升相互作用力,这才是拓展语境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小学生阅读学习有自身特点,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规律。[3]拓展阅读教学维度,创设更多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阅读体验中接受文本内质力量的熏陶和洗礼,培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正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要求。
在学习《电脑住宅》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了解电脑的多元功能。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对电脑的功能有了更多了解。为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教师利用多媒体链接网络,搜索未来电脑应用展望方面的信息,以此激发学生想象力。教师让学生自己设想,将来电脑会有哪些特殊的功能呢?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思绪早已跨越时空,走到了未来。教师引发学生发挥联想,极大改善阅读教学环境,学生学习呈现良性化。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创设阅读教学语境,激活学生阅读思维,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它不仅需要教师对文本展开深入解析,还要对学生学情进行研究,抓住阅读教学关键因素。这样才能发挥阅读教学语境应用功能,让学生理解语言情意、强化语感,在典范的、优美的、充满活力的语文环境中,形成重要阅读学习力,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黄云利.语文教学中的语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
[2]夏贵菲.语境教学视野下的阅读教学设计[D].淮安:淮阴师范学院,2005.
[3]张桂梅.语文课堂“拓展延伸教学”的策略[J].素质教育论坛,2009(12).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6)03-0018-02
收稿日期:2015 - 12 - 24
作者简介:连忠友(1979-),男,福建浦城人,浦城县教育局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