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
秉承“五大发展”理念科学统筹精神文明建设
姚丹
精神文明创建是改善城乡面貌、凝聚道德力量、弘扬时代新风的重要手段。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生生不息的不竭源泉。我们要面对客观环境的新变化、人民群众的新需求、现代科技的新变化和工作任务的新要求,深入推进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和载体创新,使精神文明建设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1.创新观念。一要找准结合点。适应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认识水平的实际,找准其荣誉的兴奋点和利益的关切点,开展两个文明有机结合的创建活动,调动大多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如联合省直有关部门对省级“十星级文明户”给予金融支持、政策支持和结对帮扶,使诚信能兴家、文明能致富的理念深入人心。二要探索法制化。加强法律与道德的协调和衔接,将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如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征信平台,完善信誉评价、合同履约、不良行为等信用记录,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信用信息共享。三要注重效能化。依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加强目标管理、责任管理和过程管理,实现以评促创,向动态管理要效益。发挥文明委成员单位联系面广、推动力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统起来抓、分开来做,向统筹协调要效益。结合“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学习思考,力戒形式主义,接受群众监督,向转变作风要效益。
2.创新方法。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及时、海量、交互、平等、跨界等优势,倡导网络文明、繁荣网络文化、组织网上公益、开展网上宣教,将精神文明建设的传统优势复制、放大到互联网上,做到数量上铺天盖地、形式上生动新颖、参与上更加便捷。二要实施项目化推进。善于借鉴经济工作方法,采取项目制方式,把原则性要求变成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把目标任务变成实实在在的工作项目,紧紧扭住社会影响大、普惠性高、群众需求强烈的项目,每年为群众办几件好事实事,让群众在共享创建成果中增强创建信心。三要进行网格化管理。参照社会综治的管理办法实行网格化管理,坚持以块为横向,以条为纵向,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格化体系,将网格内市场、学校、医院、商超、景点等驻地单位及楼道、小区、庭院等全部纳入网格管理之中,形成“网上有格,格中有点,点上有事,事上有人,人上有责”的管理格局。
3.创新载体。一要抓住时间节点。利用我国传统节日、革命纪念日和重大活动日等契机,开展“传立家风家训凝聚道德力量”“邻里共祝敬老家园”“百万志愿者进社区”等主题活动,搞旺传统节日,做大活动影响。二要突出群众主体。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搭建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平台,让群众发挥主人翁作用,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美好生活。三要创新思想内容。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多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工作,多做坚定信心、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工作,多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工作,多做优化党风、净化社会风气等工作,更好地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协调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顺利高效进行的必要保障,也是精神文明建设补齐短板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社会事业融合,进一步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1.坚持规划引领。遵循我省《创建文明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和《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要求,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别制定具体推进措施,以“一圈六带”为牵动,逐步实现城市文明达标、乡村文明提升和行业文明优化。
2.坚持标本兼治。把“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作为治国兴邦的重大战略,更加自觉地坚持“两手抓”。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明新风,把满足需求与提高素质结合起来,把服务人民与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3.坚持以城带乡。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促进城乡文化相互依存、协调发展,促进城乡社会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开展城乡共建活动,推动城市资源向农村转移,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促进城乡文明共同提升。
绿色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民群众对宜居家园的美好追求。要深刻吸取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高速发展的教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倡导低碳节俭风尚,让城乡居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观念,处理好“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生存”与“生态”的关系,“温饱”与“环保”的关系,引导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中,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绿色发展释放更多的“生态红利”。
2.倡导低碳节俭风尚。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实施“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开展“文明餐桌”“绿色出行”“低碳家庭”等活动,倡导婚事新办、厚养薄葬,大兴勤俭节约之风,反对铺张浪费之气,守住核心价值观底线。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延伸辐射的重要途径。要树立开放思维,打开文明窗口,放开参与门槛,借鉴更先进的经验,动员更多的人参与,让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多彩。
1.向体制外开放。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向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延伸,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引导,关注蚁族、北漂、海归、海待等特殊群体的生活状态,扩大创建覆盖面和影响力。
2.向社会大众开放。完善志愿服务注册、招募、活动、嘉许网上管理平台,广泛开展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等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志愿服务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理念,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
3.向世界各地开放。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在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上的有益经验,尤其在公共领域中强化社会公德约束的好做法,在社会管理、诚信制度、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法规制约等的成功经验。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要从群众关心关注的利益诉求、文化生活、社会风气入手,改变生活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改进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提高幸福指数。
1.强化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反映突出的诚信缺失、旅游不文明、网络乱象、制假售假、涉黄赌毒等问题,运用舆论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多管齐下、多方发力,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治理,打击歪风邪气,培育新风正气。
2.实施文化惠民。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惠及城乡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便民文化服务圈”,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发挥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流动制度化、经常化,切实增强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
3.关爱特殊群体。关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关心残疾人和贫困人口,引导各级文明单位履行社会责任,开展精准扶贫,帮助贫困乡村、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作者系黑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创建协调处处长)
责任编辑/徐朝xuzha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