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0000)
人格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周思虹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000)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是如今行为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领域,它对于国家科学衡量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现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述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及意义,选择人格因素作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的原因及人格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现阶段条件下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展望。
主观幸福感;人格因素
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因此,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并不决定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而是人们对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的归因,就是在认知上的加工。总的来说,主观幸福感是个人主观、整体和稳定的概念,它是评估一定长时间内的情感反应和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主观幸福感在评测上具有独特性,并涉及认知和情感这两个成分。认知成分主要包含的是生活满意度方面,情感成分则分为正面和负面情感方面,这三个方面共同从属于主观幸福感,但是它们之间彼此相对独立。现研究指出,积极情感方面的得分与消极情感的得分并不存在完全对立的情况,故而测量时必须对不同成分进行分开测量。在实际测量中,运用较多的是由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它试图从整体上来评价个人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阶段是心理学门类中的热点问题,之所以受到大众的关注,原因是积极心理学的迅速普及。当人在面临社会压力大、要求多样的时候,内心会感到压抑和焦虑,进而去寻求自身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体验。
在研究中发现主观幸福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1)环境因素:社会家庭环境良好,社会关系正常及得到一定社会支持都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的影响;(2)遗传因素:遗传与环境因素都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遗传通过携带的基因来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机制并通过外界环境刺激通过个体的个性特征进一步产生影响。(3)人格因素:现在大部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依然把人格因素看做最稳定最重要的作用机制来进行探讨;(4)年龄因素:多个国家的研究一致表明,青年人群的主观幸福感不管在总体水平还是在多个维度上均高于老年人群(5)性别因素:在总体水平上,男女差异不显著。但在不同维度上,两性还是存在着普遍的差异。
受到多因素影响的启发,提出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机制理论。(1)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理论:对收养和双生子研究表明,外部环境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限,而基因起着主要作用。后来的专家认为影响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是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这可以通过遗传的来(2)目标理论:目标愿望是否达成会影响个人的影响情绪,检验它可以很好地了解人的主观幸福感。这就包括目标的种类、结构、实现目标的过程和最终的目标达成(3)自我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人行为的动力类型、原因、实现的过程,对个人的幸福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理论认为基础性的心理需要包括了自主需要、认可需要以及关系需要,这些需要是否满足决定了个人的主观幸福感。
但是由于人格因素能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所以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最有力和最稳定的方法是对人格进行分析。
1.三维特征理论与主观幸福感
三维特征理论以艾森克人格因素分析法为基础,探讨神经质、内外倾性以及精神质不同的人格因素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艾森克指出主观幸福感高表现为稳定的外倾性人格特征,并且幸福感高与社交型的性格有关。研究表明,外倾型人格特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神经质与幸福感之间存在负相关。程俊卫(2006)对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表明,大学生精神质得分和神经质的得分与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相关,两者得分高的学生对于生活质量的评价和正性情绪的体验都较低,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所以,性格相对较外向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性格内向的学生。王滨,尹海兰(2006)关于大学生人格类型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同时也指出外向稳定型人格主观幸福感是最高的,其次是内向稳定型、外向不稳定型,最后是内向不稳定型。郑雪,王玲(2006)的研究也同时验证以上的结论,着重提到稳定外向型被试的幸福感分数最高,内向不稳定型分数最低。并且外向性与积极情绪相关程度最高,而神经质与消极情绪相关程度最高。
2.五维特征理论与主观幸福感
五维特征理论是以人格的外向性、神经质、开放型、宜人性、责任感这五个人格因素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其中外向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也验证了人格的三维理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相关的结论,即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成正相关,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成负相关。张兴贵(2005)研究指出开放性、宜人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复杂的关系,其中宜人性表现在为了和他人良好相处而产生的对自己本身的克制与压抑,这会让自己体验到消极情绪。
3.其他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自尊是个体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自重和自爱并且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自尊过强会变成虚荣心,过弱就会变成自卑。严标宾,郑雪(2006)针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三者关系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自尊都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进一步指出自尊会在个体有社会支持基础上,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存在的回归效应显著,自尊对于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起到中介影响的作用。
(2)自信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联系
莫斯科维茨的研究证实自信的个体在从事自己比较不熟练的工作时会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而仅仅只是语言表述自信时则不会有这种类似的体验。研究得出自信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但是这一结论的仅仅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中提出的,西方的研究报告证明自信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关系是极强的。
(3)积极的人格特征
希尔森在问卷的基础上对积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划分,他认为与主观幸福感相联系的积极的人格特征存在着两个维度。一个是正性的利己特征,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目标或能够感觉到生活的意义;另一个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研究表明,个体所具有的积极的人格特征更利于个体遇到困难时更为有效和积极的应对,而不是采取消极的回避。
由于主观幸福感对于个体而言是十分复杂的,尽管现阶段认为测试人格是预测主观幸福感最有效和最稳定的手段,但是不能完全全面的预测主观幸福感。在具体运用中,我们常用的几种主观幸福感评估表,尽管获得了专家的一定认可,但还不够完善。因为在编制时往往只是片面考虑从认知、感情体验等孤立的角度对之进行测量,很难准确的测出主观幸福感的水平。
目前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日趋实现研究结合,现代经济学理论与经济现实也慢慢靠拢。在此之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也是著名心理学学者的丹尼尔卡内曼教授就明确提出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介于心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边缘科学的观点。正是现阶段将认知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相结合,试图更具心理学研究成果对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假设进行修正,使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力得到提高,使心理学更加贴近生活,这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周思虹,女,2014级硕士研究生,重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校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