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0)
创建国家级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发展路径
黄俐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550000)
赤水河流域各地资源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浓厚,在国内中小河流域之间具有代表性,创建国家级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兼具重要性和可行性,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借鉴已有成功经验、立足实际,探索切合自身的发展路经,着力打造国家级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典范。
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路径
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构建是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在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对外开放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我国的水环境保护及治理问题突出,水质量问题不容乐观,水生态破坏形式严峻,水环境的良好与否不仅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更事关人民福祉。本文以作为跨省小河流域——赤水河的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以构建国家级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经济示范区为目标来论述。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右岸的一级支流,又称赤虺河流,该河流含沙量高,水呈赤黄色,因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而闻名。赤水河流经云南、贵州、四川省。主要属乌蒙山片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居住着苗族、彝族、侗族等40多个少数民族,约150万人。赤水河流域一带水资源丰富、土地以山区为主,人均耕地少,用地紧张。土地开发主要包括耕地、林地、园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钾矿、硫铁矿、天然气、磷矿、铝土矿等30余种。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种类繁多,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赤水河流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生态文化方面,拥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万亩竹海、丹霞地貌等动植物资源和自然景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在历史文化方面,拥有30余处古人类遗址,如赤水板桥、桐梓县马鞍山、习水黄金湾、古村古镇、祠堂寺庙等。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底蕴深厚。除此以外,赤水河流域独特的水质、土壤、气候等生态环境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茅台酒及其他名酒,茅台酒文化是流域最具竞争力的文化。
(一)赤水河流域经济发展现状
赤水河流域经济发展虽取得一定成绩,但整体发展水平滞后,地方财政力量薄弱,主要依靠中央、省级财政资金维持运转。从流域的上、中、下游来看,经济发展呈现一定的特点:上游主要以采矿、煤电等为主,农业占比重大;中游以工业尤其是白酒产业为主,仁怀、习水为产酒大县;下游以造纸业、化工为主。总体上,赤水河流域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城镇化水平急需上升发展。近年来,赤水市旅游业发展迅速,2015年赤水市旅游产业增加值21.92亿元,占该市GDP总额的26%。房产业、旅游业都处于高增长期,国家大力扶持,流域各地应紧抓机会、调整经济结构、城乡布局,加快流域经济转型升级。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流域的生他环境关系密切,二者互相促进,密不可分。
(二)生态经济建设初步成效
赤水河流域生态农业发展。赤水河流域耕地面积1484万亩。依自身优势,各县(市、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种植为主。包括蔬菜、核桃、天麻、茶叶等。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园、金沙县悠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播州区九丰蔬菜现代化农业园区等,立体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潜力很大,前景乐观。
赤水河流域生态工业发展。主要形成了仁怀、古蔺、习水、金沙等白酒产业园区,为我国优质白酒生产基地。赤水河流域利用当地生态资源,着力推进工业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赤水河流域生态旅游业迅速发展。赤水河流域的民俗风情文化、河流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资源丰富、拥有革命纪念地、古文化底蕴深厚,这位打造赤水河特色流域经济奠定了重要基础。近年来,旅游业逐渐成为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截止2015年,开发国家AAA级景区22个、国家AAAA级景区9个、国家AAAAA1个,大大提高了旅游产业综合收入水平。生态城乡加快发展。生态城乡的建设惠及大部分农民群众。
(三)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长期以来,流域各地坚持自然修复、人工修复、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小流域治理,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生态修复取得明显成效。赤水河是茅台酒、习酒、郎酒的名酒的水源地,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保护屏障。为保护赤水河流域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划、条例等,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流域生态经济和环境保护。
(一)重要性
贵州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建设生态文明,本身就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实践,赤水好流域地区守好底线、走好新路、奔向小康,必须落实中央机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决策,保护好、利用好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绿色经济和城乡系统发展,创建国家级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是推动赤水河流域创新协调可持续发展、合力打造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和典型示范。
(二)可行性
首先,创建国家级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有中央政策支撑;其次,赤水河流域面积、经济结构、资源分布、发展水平等方面在国内近似中小河流域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具有示范作用,给国家级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创建以及其广阔的探索空间;最后,赤水河流域的地理资源、人口资源、文化资源给创建国家级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使其具有可行性。
(一)经验借鉴
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内涵广泛,内容全面,涉及层次和领域很多,综合性明显,任务繁重,面对的问题和矛盾也将更为复杂。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须推广已有的经验成果、借鉴各地成功的做法和案例,结合自身特点、实际情况和目标任务,在国家和省、市、县不同层面形成共识、合力发展,大胆改革探索,努力打造国家级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典范。
(二)发展路径
第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脱贫攻坚进程。加快构建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立体交通体系,深化赤水河流域内、外的互联互通,加强各方协作。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保障生态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重点加强水、电、路、房、讯、寨等基础设施,着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第二,建立健全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政府间合作机制、民间协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奖惩机制等。
第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与防治,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推进生态建设。
第四,加快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着力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经济。
第五,积极争取政策扶持。积极争取从国家层面制定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规划、措施、相关立法以及交流开放平台。
[1]奚旦立等.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杨桂山等.流域综合管理导论[M].科学出版社,2011,11.
黄俐(1986-),女,汉族,贵州瓮安县人,研究生,贵州民族大学,研究方向:经济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