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 江苏 无锡 214000)
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方凤
(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000)
网络在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青少年群体造成了一定的危害。青少年所处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以及现实和网络社会环境使得青少年做出违反网络规范的越轨行为,对其自身以及社会环境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对此,本文从青少年个体自我成长、注重现实社会环境教育和加强网络监督和规范建立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青少年;网络越轨;网络规范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我国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1]网络是区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在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衍生出被社会否定的网络越轨行为。青少年作为互联网使用的庞大目标群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关注对象。[2]
(一)青少年个体对网络越轨行为的影响
一方面,青少年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时期,独立自主意识萌发,主动性和自尊心增强,并带有强烈的反叛心理[3],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挫折感,诱发愤怒和焦虑的情绪,而网络便于其宣泄情绪和逃避现实社会,在面对网络糟粕时,青少年猎奇心理作祟,自我控制能力弱,自律意识松懈[4],易陷入不良信息的漩涡中或被利用成为网络犯罪主体,引发越轨行为。另一方面,青少年一般都处于初高中阶段,受教育程度相对不高,知识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经验,无法准确、完整地辨别事物,容易违反网络规范,做出越轨行为。
(二)现实社会对网络越轨行为的影响
网络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现实社会中的许多消极因素可能会诱发网络越轨行为的产生。父母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子女的心理与精神需求或一味指责、惩罚子女的网络成瘾等行为;老师更多的是从互联网技术层面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培训,缺乏对规范、制度、道德伦理等的关注与强调,未帮助其树立健康文明的意识和观念;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具有多样性,同时人们又趋向于追求经济利益,在这种环境的耳濡目染下,青少年在网络上很容易做出错误的抉择以至于产生越轨行为。
(三)网络社会对网络越轨行为的影响
首先,网络上的社会是非人的社会,互联网上的主体只是现实的人的个人信息、互动角色、心理状态的形象[5]。网络中的社会关系大多基于某种共性或利益关系,而青少年往往居于弱势地位,易受不法分子或不良信息的影响,通过传统的社会控制难以对其进行管理,使得现实社会的控制作用受限。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少年更易滋生或卷入网络越轨行为。
其次,网络规范不健全。由于社会规范是经过一定时期积累的结果,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规范的建立未跟上技术的发展,使不良信息的传播有机可乘。例如当我们打开一个网页时,角落处有时会出现与我们要浏览的信息无关的对话框或链接,而青少年出于好奇或无意点中它时,可能会出现诱发其网络越轨的内容。
(一)对青少年自身的危害
过度沉迷于网络、浏览不健康网络信息或网络犯罪使得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化过程变得困难,难以适应现实社会的规范并被他人所认可,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也容易出现问题,倾向于与他们有共同不良网络兴趣的人交流,而缺乏与正常社会化的人的沟通,同时对他们的学习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当他们的越轨行为触及法律底线时还会受到相应惩罚。而过轻的惩罚措施也会使得青少年存在侥幸心理,更加不利于其自身发展。
(二)对现实环境的影响
有网络越轨行为的青少年往往与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关系不够融洽,他们将更多的时间花在网络上,而与亲人交流的时间大大缩减,甚至跟父母玩起“捉迷藏”。在学校中,有网络越轨行为的青少年也更倾向于与有同样经历的同学接触,他们的语言和行为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尤其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同学,而老师和学校则需花费更多精力在这些学生的思想教育上,从而加大了他们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当他们没有恰当地处理这种情况时,甚至会遭到学生的报复和社会大众的谴责。而这些青少年在网络中的越轨行为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和引导从而有可能将其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三)对网络环境的破坏
由于互联网的影响广泛性和传播快捷性,青少年在网络上制造或传播虚假、过激言论甚至涉及到政治问题时,会对网络的文化价值甚至是政治环境造成破坏和误导,使人们在种种言论中难以把握是非界限,网络环境陷于恐慌之中,对本身不够完善的网络规范造成更大的威胁。
(一)青少年个体自我成长
青少年正处于由生理、心理上的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6],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及网络带来心理上的兴奋时,被网络另一端的操纵者所控制,从而做出网络越轨行为。因此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应提高鉴别能力,增强自身心理素质,使自己的人格能够健全发展,顺利度过社会化阶段,达到整合和适应社会的目标。
(二)注重现实社会环境教育
在青少年家庭中,父母应重视对子女的网络规范的教育,注重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以自身为行动标杆协助子女树立正确价值观,正视网络规范,让他们认识到网络的两面性,避免滥用和乱用。学校应营造积极健康、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学习氛围,及时发现有网络越轨行为的学生,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抑制网络对其进一步迫害,同时防止其对周围同学产生负面影响,学校也可以通过增加健康的趣味活动来缓解学习压力,增加师生沟通,还可以增设学校社工这一岗位,服务青少年,疏导他们的不良心理动机。
(三)加强网络监督和规范建立
首先,针对网络使用的法律应得到健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在使用网络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加大对未成年人上网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并且要适时改变或建立新的法律,以保证其针对性和时效性。对于网络上出现的不良信息应及时监督和处理。其次,互联网技术需要进一步得到发展,维护网民安全,使青少年免受不法分子和不良信息的侵害。再次,线上线下的公众应该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规范网络环境和行为,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为其社会化提供保障。
[1]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8-03].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6/201608/t20160803_54389.htm
[2]左晶晶,李景盛.从社会学视角对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8:30-32.
[3]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第一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08:302-324
[4]王红娟.网络越轨行为及其社会控制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
[5]许轶冰.互联网的死亡性质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3:42-48.
[6]陈瑜.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社会学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04:27-30.
方凤(1996-),女,汉族,湖北,本科在读,江南大学,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