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模式探究
——以A村为例

2016-04-16 20:28:35
福建质量管理 2016年11期
关键词:空巢居家子女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模式探究
——以A村为例

高明月汤玉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昆明650000)

现阶段我国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加之农村人口基数大且增长速度快,老龄化程度更加严重;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外出生活和务工人口逐渐增加,农村将面临更加严重的老龄化和空巢化。对于空巢老人来说,子女在外,其养老面临比普通老人养老更多的问题,生活照料缺失,经济供养能力弱化,精神慰藉空虚,在这三方面尤其严重。本文通过A村为例,具体分析该村的养老现状,以寻找适合该村的养老模式,并得以推广到更多具有相似状况的农村地区。

空巢老人养老;养老模式;居家养老

一、绪论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中国的家庭结构开始向小型化、核心化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在农村地区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家庭形式。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人,农村空巢家庭达到38.9%。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家庭功能弱化以及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一种危机,其养老模式的实践探索一直在进行,至今没有形成一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模式。

目前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养老模式仍是非制度的家庭养老,对于空巢家庭来说,子女不在身边,其养老问题比较特殊。学者王玲凤将空巢老人分为相对空巢和绝对空巢,这取决于老人与子女的居住距离的远近。绝对空巢老人与子女居住距离远,其养老比相对空巢老人更具挑战性。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相对完善,空巢老人在经济和照料方面能得到较好的满足,针对精神慰藉方面提出了居家养老,让老人在家中安享晚年。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社保制度还不完善,居家养老需要和其他养老方式相互结合,来解决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终问题。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形成及养老现状

1.农村空巢老人的形成背景

我国处在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另外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农村家庭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无法完全迁入城市,鉴于适应能力差、为子女减少抚养负担等想法,老人选择留守原籍。

城镇化进程加快。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流动,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客观上导致了农村空巢家庭增多。工业化、城镇化改变了农村单一的生产方式,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从而推动农村代际分居倾向。大批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老年人则滞留在农村,这种发展趋势的加速客观上导致了农村空巢老年人家庭比例上升。

人口老龄化。从总量来说,农村老龄人口远多于城市。随着我国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青壮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将持续上升,农村老年人口呈现老龄化和高龄化特点。基于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带来的人类生命周期的延长使得过去几代同堂的情况越来越不可能,从而不可避免地也导致了部分空巢老人的产生。

家庭结构变化。农村地区的传统家庭结构基本都是主干家庭,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家庭规模向小型化、核心化发展。农村产生大量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三口或四口之家成为农村家庭的主体。而且70~80年代出生的子女现在已进入青壮年时期,他们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和在比较利益的驱使下很少整年在家务农,在外工作、求学或打工,这就出现了父母独守空巢的情况。

2.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及问题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在性别、年龄、收入差异的不同,养老的负担者也不同,在性别差异方面,在父系家族制度的影响下,儿子是家庭养老的主力,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的供养;而女儿主要在照料和精神方面提供补充。在年龄差异方面,在多子女家庭中,年龄最大的子女主要是老人物质和经济的主要提供者。在收入差异方面,收入水平高的子女分担父母养老的主要成本。

而对于空巢老人来说,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照料失去了依靠,精神上失去了寄托,在经济上也存在困难,因此空巢老人的养老较于一般家庭的老人存在着更多的困难。

在经济供养方面,老人只要还有劳动能力,就会继续从事农作来养活自己,外出子女收入较好者可以给老人寄些生活费补贴家用,无收入或者低收入子女还要依靠父母的经济支持。

三、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的选择

本文选择了自己相对熟悉,文化背景相同的家乡A村为例,一方面便于了解家乡具体情况,另一方面通过该论文的形成可以为该村村委会就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以缓解A村的养老困境。

1.农村现行的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模式是建立在传统孝道伦理观念上,以血缘和亲情为基础的养老模式,主要表现为子女对年老的父母提供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杨连专指出,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使他们无暇顾及老年父母(杨连专,2002)。

集体养老模式是指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乡村或乡镇组织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老年人进行赡养的一种养老模式,包括分散型(以五保制度为主)和集中型(以养老院制度为主)。有学者认为,集体供养方式取决于集体的经济状况,在集体经济被削弱、集体组织涣散的农村地区,集体供养制度难以保证被供养老人的生活质量(陈彩霞,2000)。

社会养老模式是指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依靠全社会成员或者某些经济实体的力量实现养老责任共担的养老保障机制。徐勤从农村家庭养老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出发认为从长远来看,应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制度。

个人养老模式是指老人年轻时储备资源用于年老时自我养老的一种养老模式,包括经济储备、健康储备和精神储备三方面内容。穆光宗认为,在农村有相当比例的老年人到了晚年仍然继续劳动,老年人自养一直是农村养老保障的一种重要形式。

2.A村基于上述养老模式的比较分析

地处孔孟圣人之乡,儒家文化对A村的影响深远,男尊女卑,百善孝为先,在这些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养儿防老在传统观念中的地位依旧很重要。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他养老模式的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家庭养老具有难以取代的优越性。然而,空巢老人条件特殊,家庭养老已不现实。A村总2000多户,留守人口不足一半,子女脱离原生家庭定居外地、子女在外务工求学、无子女等情况使得空巢老人处于尴尬境地,生活尚能自理者或者有伴侣者情况还好,还可保持与同村普通老人一般的生活水平;而卧病在床的老人,身边无人照顾,住院看病对于他们又价格昂贵,他们的生活质量很差。这就需要集体养老供给模式。在A村,集体养老解决了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无生活自理能力的“三无”老人的养老问题,主要表现为五保和敬老院保障制度,但是这种供养方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A村难以兴建与该村养老需求相对等的规模适合的养老院,这样就无法进行集中养老,而采用分散的供养方式,因为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范,只能依靠被供养者的道德自律来实现,这也使得集体养老的整体水平难以从制度上进行保障。所以在集体经济被削弱、集体组织涣散的地区,集体供养制度难以保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质量,集体养老在农村广大地区难以施行。社会养老作为养老模式的高级形式,其优越性显而易见。一是社会养老通过国家制度的安排,有助于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的后顾之忧;二是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与质量的同时,也可以缓解由于养老资金支付责任导致的家庭矛盾;三是有助于减轻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社会养老模式是当前家庭养老模式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然而就现实情况而言,A村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养老保险制度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推行,且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村民对养老保险不同程度地存在疑虑和不信任。针对个人自养供给模式,老年人拥有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通过劳作获取经济收入,可以减轻中青年一代的赡养压力,缓解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也存在着其本身难以解决的先天缺陷。虽然这些老年人从事一定的劳作,但经济收入极其有限,除了维持生活所需要的开支,基本没有过多的养老储蓄,另外农村老年人身体状况很差,他们常年劳作,无保健意识,加之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年轻时透支身体老年时精力受限,从而可承担的劳作不宜幅度过大。综上,我国家庭养老功能减弱,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严峻挑战;集体养老主要取决于集体经济实力,本身存在许多制度缺陷;社会养老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保障水平低运行中存在很多问题;自我养老也面临很大的收入不确定性,难以化解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中的意外风险。因此探索和建立一种适合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很有必要。

四、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路径

1.居家养老的提出

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并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方式。单一的家庭养老或社区养老各有其局限性,将二者结合,形成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新模式,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子女、配偶或其他直系亲属为老年人提供经济、生活和精神照顾,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同时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发挥政府社区社会和个人多方面的力量,充分整合政府与社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为老年人的安老、养老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使老人能在熟悉的环境(家庭)里得到必要的救助和照料。居家养老适合我国国情,符合农村传统观念,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会继续发展。但是,要实现长远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探讨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模式的核心在于政府、社区、家庭之间相互关系的定位及其各自社会责任的分担,推进其有效实施。

2.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

鉴于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养老问题及当前养老模式的困境,居家养老模式通过拓宽养老途径和更新养老方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解决农村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第一,居家养老适合我国的国情,高龄化和空巢化老年人不断增多,再加上家庭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和日益普遍的“四二一”家庭人口结构,使得基本依靠子女、亲属照顾的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遇到困难,而居家养老在继承、改革和发展传统养老模式的基础上,营造了一种新型的老年人在家里居住与社区照顾、上门护理服务紧密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第二,居家养老能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让农村空巢老人在自己的家庭和熟悉的社区环境中接受多种服务,得到帮助和照顾,覆盖面广、内容丰富、方式灵活,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节约资源。通过民办公助等方式,政府资助民间力量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购买服务、补贴老人,为农村空巢老年人提供形式多样的社会化服务。第三,居家养老能够降低社会养老成本,一方面通过由家庭子女提供经济供养可以把养老的经济压力分散到每个家庭,减轻国家的养老负担;另一方面通过由社区和社会帮助家庭成员为在家里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可以让家庭有困难但又有养老服务需求的农村空巢老人得到精心照料。第四,符合农村传统观念,居家养老模式没有改变农村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与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相符,易于被农村老年人所接受。他们不需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能够与亲朋好友保持经常的联系并接受社区工作人员提供的上门服务,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特别是对于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来说意义重大。

居家养老是中国老年人养老的发展趋势,但是,就目前的社会状况,要在农村地区实现真正的居家养老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缓慢,无力承接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享受政府服务补贴的老年人数量较少,补贴标准偏低;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素质不高,待遇较差,不利于专业化发展;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和儿女的养老观念有待改变等等。

五、结论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传统养老模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家庭养老服务模式受到了挑战。居家养老模式顺应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适合我国的国情,既能满足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又可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核心在于政府、社区、家庭之间的相互协调,树立积极的观念,制定积极的政策,采取积极的行动。

宏观方面,政府应该尽快制定适用于我国的养老法,对相关社区工作要负担起管理监督功能,要有前瞻性规划(尤其是基层政府)要对现行的农村养老模式负担起管理和监督功能,做好传统尊老敬老以及与老年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以此提高老年人对社会资源的利用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要考虑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更要协调好与之相关的经济、文化、社会变化等方面的工作。社区则应建立农村老年人组织,对老年人工作服务者,实行职业资格认证机制。

微观方面,重视特殊老年人群体的养老保障,独居、无收入、无子女、残障的老人,社会和家庭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重视和关怀。养老模式也应个性化,对特殊的老年人实现养老模式的最优选择。养老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应该全民参与,适合农村的新型养老模式的构建意义深远,老有所养是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

[1]黎明,杨惠.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养老模式选择.中山学刊,2005,2:75.

[2]李润之.浅谈居家养老模式.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7,4:47.

[3]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南方人口,2005,1:35.

[4]晓晶.关注居家养老.中国社会导刊,2008,8:15.

[5]宋健.中国农村人口的收入与养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6-100.

[6]宋士云.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

[7]苏振芳.社会保障概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1.

[8]吴晓东.中国农村养老的经济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9-56.

高明月(1992-),女,汉族,山东省枣庄市,硕士,云南财经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猜你喜欢
空巢居家子女
《居家》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4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自我保健(2020年10期)2021-01-15 00:54:42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时代邮刊(2020年8期)2020-06-22 08:13:56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03-17 08:57:46
staycation居家假期
英语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 01:48:24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杂文选刊(2018年11期)2018-11-06 03: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