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红,马常鸣
虚拟生存空间视域下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张 红,马常鸣*
(阜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存空间由传统的现实生存空间延伸到网络虚拟生存空间,人们的生存出现虚拟生存方式。虚拟生存方式改变了人们生存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深受其影响,在虚拟生存空间背景下,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构建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空间和谐共生的网络化社会体系,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挥核心价值观在虚拟生存空间的引领作用。
虚拟生存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网络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改变与颠覆人们传统的生存方式,它使人们由现实生存方式进入虚拟方式,虚拟生存方式使人们在思维、实践、认识、生活等方面出现一系列的变革。这种变革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应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变化,对当下的虚拟生存空间进行理性思考,不断拓展教育空间,不断创新教育方法。虚拟生存空间突破了现实生存空间对人的束缚,网络技术搭建的虚拟生存空间更自由、自主、平等,改变了人们现实生存体验方式,使人们在多个方面重塑自身,为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多种可能与选择。
虚拟生存空间改变了人们的实践活动方式。在虚拟生存时空中,虚拟生存主体的地位获得提升,主体之间的互动加强,能够充分展示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突破了人们自身和传统现实生存实践的局限性,使人们获得新的生存实践体验。这种生存实践方式的变革,使传统地域性限制被打破,人们的生存范围获得极大拓展,人们可以立即构建新的交往关系,交往活动更加便捷,成本有效降低,加速推动社会文明的进程。
虚拟生存空间改变了人们的认识方式。虚拟技术为人们的认识活动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界面,可以带领人们走进更微更广的空间和领域,“使我们能够看见迄今为止还未提示的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含义,计算机的发展,正在丰富我们的感性认识”[1],扩大人们的认识范围,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认识体验方式。
虚拟生存空间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由实践思维方式转入虚拟思维方式,虚拟思维方式通过数字化技术平台,对信息进行重新构建与合成,形成新的认识。虚拟思维方式具有高度个性化、自主化、自由化特点,能够较好地发挥人们的创造性,消除传统思维方式的落后性与狭隘性,使人们的视野朝着更广阔、自由的空间延伸。
虚拟生存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目前人们的生活与网络虚拟技术密不可分,网络生活方式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虚拟技术平台为人们生活提供丰富多彩的交往途径,人们在虚拟技术平台上可以快速进行多种身份的转换,每一种身份的转换都会获得不同的生活体验,使人们生活发生改变。在虚拟生活空间中,随着主体交往活动的增进,新的交往领域不断出现,对于人们构建现代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虚拟生存方式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人们的生存方式呈现新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媒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深受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广度与深度发展也遭受严峻的考验。
1.虚拟生存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影响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关系经历了由单一主体理论到双主体理论的演变,再由双主体理论到主体间性理论的演变。双主体理论强调思政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的过程,要充分调动双方的互动性与积极性,避免单一主体理论造成的种种弊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思政教育的主体间性理论又进一步超越了双主体理论,双主体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主体的放任、膨胀,主体间的关系不是良性互动,造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张。为了使主体间的关系回到良性互动之中,学者们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调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的紧张关系,将互动置于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促进了思政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开放性与平等性决定网络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新变化。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客体呈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特点,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网络生存主体的流动性与重组性较强,交往方式由传统的面对面交往变成符号化身份交往,可以不受固定场所的限制,在网络间自由流动与重组,主体自主选择是否接受教育者的教育,这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技术的掌握与利用比较滞后,就会导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网络虚拟平台上的不对称,受教育者的网络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网络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吸引力缺失,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利用率低下,不能有效防范风险与管控不良网络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不能有效实现。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网络思维方式,不断掌握与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融入虚拟生存空间,研究与把握虚拟生存空间的特点与规律,体验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之间的不同,掌握大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才能有效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虚拟生存空间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的新变化,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创造了积极条件,网络促进了人的个性化发展,主体可以尽情宣泄自己的情绪,使现实世界的束缚在虚拟世界得到释放,有助于确立主体间的平等互尊关系,高扬主体的精神追求以及维护主体间的平等权益,有助于确立主体间良性互动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2.虚拟生存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影响
网络的发展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由过去单一的现实空间延展到现在的虚拟空间,教育环境日益复杂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提出许多新挑战。网络是一个平等、开放的空间,在思维上人人都是主体,人人都是中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困境。虚拟生存空间平等、开放、无中心的状态颠覆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完全置于自由、开放的状态之中,生存主体对于各种资源、思想、信息的选择也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爱好兴趣。虚拟生存空间各种平台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状态导致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相互碰撞、相互激荡,容易造成民族特点消失,主流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得到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与践行造成困难。网络生态环境存在的安全问题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也带来不良影响,主体过度虚拟性交往容易造成交往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大量网络垃圾信息、虚假信息、病毒迅速传播,让人真假难辨,各种网络诈骗犯罪案件屡屡发生,造成网络空间的道德失范与社会信任危机。网络主体具有流动性、虚拟性与不固定性,致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常以隐性、模糊的状态出现,造成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能准确及时地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状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加大。
虚拟生存空间使人们的思想发生革命性与颠覆性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对网络化浪潮延伸的一个新兴教育平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场域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场域,既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又是一种超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要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实际,又要遵循网络发展的环境实际。虚拟生存空间矛盾的复杂性也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复杂性。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网络教育的规律
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主体首先要深入研究虚拟生存空间下受教育者主体的思想状态、生存状态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状况,从网络生存主体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才会收到实效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网络的方式去开展,教育者主体要不断学习与利用网络技术、网络工具、网络语言和受教育者主体交流沟通,用各种网络客户端、网络大数据观察分析虚拟生存空间下受教育者主体思想行为的新变化,并利用虚拟生存空间去引导受教育者。虚拟生存空间相对现实生存空间变化更快,情况更为复杂,还有许多未知因素,不断为主体生存发展提供了新内容、新方式以及新环境。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不断把握各种变化的基础上,适时调整与制定思政教育的内容、方式,引导受教育方不断实现对现实与自身的超越,在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中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思想品质、正确的行为方式,使教育方与受教育方在虚拟生存空间内形成良性的互动。在平等与自由的网络空间里积极参与互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在虚拟空间中受教育方的主体地位被尊重,平等的互动方式超越了强制灌输的方式,促进受教育方对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认知、认同与接受,可以使其内心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观念、政治观念、价值观念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主动适应虚拟生存空间的环境变化,直面虚拟生存空间里出现的思想难题,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
2.构建虚拟生存空间与现实生存空间和谐共生的网络化社会体系
虚拟生存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现实生存空间与虚拟生存空间的和谐共生是我们的生存理想。“虚实和谐发展,前提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人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中活动的各种复杂关系。和谐共生的网络化社会体系,是一种秩序性的、具有和合共生精神的社会建构,实现从和合的实性追求到和合的虚性追求。”[2]虚拟生存方式作为新兴的生存方式,对现实世界的人散发着无穷的吸引力,越来越多地的人表现出对虚拟空间的依赖性。现实生存空间是虚拟生存空间发展的基础,整个虚拟生存空间的发展受制于现实生存空间的经济、政治、法律与技术水平等。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虚拟空间的技术发展还不成熟,虚拟生存空间不是单纯的对现实生存空间的技术延伸,它是现实生存空间复杂社会关系的延伸,对虚拟生存空间的过度依赖,使人与社会、自身之间产生许多冲突与弊病。因此,限制与消除虚拟生存空间的种种冲突与弊病,使其向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促进现实生存空间与虚拟生存空间的和谐共生,是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要想达到虚实生存空间和谐平衡发展,就要虚实空间的多种元素相互协调。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完善网络技术保障,健全虚实和谐共生的制度机制。
网络空间的发展与完善受社会经济、政治、技术水平的支持与制约,社会部门要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优化网络系统建设,提高网络服务质量,降低网络使用费用,保证网民能够顺利获取网络信息资源。当前受教育主体无时无处不在网上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动态管理、多系统数据融合、网络数据集成与移动推送等技术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方式。
其次,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法治、网络监管机制建设,打造文明和谐的虚拟生存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的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3]要让正能量在网络舆论空间得到有效传播,道德规范与法律秩序在虚拟生存空间同样必不可少,网络主体的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只有不断提升,才能持续维护虚拟与现实空间和谐发展。虚拟空间使主体的交往内容进一步深化,交往范围与自由度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又暴露出许多道德与法律问题,要坚持依法办网、上网、治网,让网络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构建以法律与道德为基础的制约机制,才能稳步推进虚实空间的和谐共生,推动主体间文明对话,人们的生存空间才能健康发展。虚实空间的和谐共生才能更好的促进主体个性的发展,虚拟生存空间应是一个信息共享、互相协调合作的空间,而不是一个互相攻击、欺骗的空间,网络安全是促进虚拟生存空间信息共享、互相协调合作的前提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为网络安全与信息保护而努力,积极构建民主、透明的网络体系。虚实空间和谐环境建设能更好的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3.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虚拟生存空间的引领作用
网络文化具有多元、自由、开放的特点,加强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建设,使网络生态环境得到净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关注网络文化形式的价值取向问题,又要关注网络文化引领体系的价值导向问题。自由沟通、独立表达是虚拟生存主体的生存样态,主体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各种价值观与文化思潮广泛传播,低俗文化与高雅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错误思潮与正确观念激烈碰撞,使人们的思想行为受到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社会体制的弊端还不断暴露,社会的民主制度还不完善,致使一些人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怀疑马克思主义的导向作用,而倒向了西方的新民主自由主义。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以及理论自信,抵制西方错误思潮、不良文化观念对人们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虚拟生存空间的有效传播,并占领精神制高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虚拟生存空间获得优势话语权。
虚拟生存空间的传播方式快捷多样、无障碍性,传播内容具有匿名性、无限性、零散性与非权威性的特点,容易在公众中发挥吸引力与影响力。越来越多的网络主体聚集在各种网络社区、网络论坛、微博微信中,通过参与讨论、评论、跟帖、点赞、转发等形式,自由地表达自我观点与利益诉求,越来越多的网民感觉在虚拟生存空间里获得了自己的民主话语权。虚拟生存空间依托网络交流平台,传播方式更为灵活、多样与个性化,话语方式更加接地气与平民化,传播内容往往能迅速引起网民围观,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辐射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应该成为虚拟生存空间价值导向的引领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虚拟生存空间扩大宣传,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虚拟生存空间,推动虚拟生存空间的舆论阵地建设,构筑网络文化交流平台,与受教育者平等交流,运用受教育者能够接受与认同的平民化语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在虚拟生存空间能够分众化、多样化、对象化、与个性化传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虚拟空间具有话语权,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虚拟生存空间的有效引领。
[1]H.O.派特根,P.H.里希特.分形—— 美的科学[M].井竹君,章祥荪,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3.
[2]郑元景.虚拟生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57.
[3]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04.
The Innovation Path of School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rtual Living Space
ZHANG Hong,,MA Chang-ming
(School of Marxism,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41, Anhui)
Our living space extends from the traditional realistic living space to the virtual living space of the network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Virtual life style comes into being, which greatly changes people's living state. Furthermore, it also chang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 well as the background of it. The teachers should research the ru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network and construct the network system of the community where virtual and real living space may be in harmony with each other. Moreover, strengthening the position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playing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core values of the virtual survival space are the duties of teachers.
virtual living spac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path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6.21
G41
A
1004-4310(2016)06-0102-04
2016-10-21
2015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网络舆论交锋环境下安徽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SK2015A448);2015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研究”(AHSKY2015D06)。
张红(1973- ),女,安徽宿州人,硕士,副教授;马常鸣(1972- ),女,安徽阜阳人,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