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民
专访中国影协,我们这样操作
■李国民
这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独家报道。除了检察日报,中国影协没有通过其他任何媒体公开回应过 “百花奖黑幕”事件。为何选中本报?正如本报李雪慧社长所说,“这体现了监督的力量”——若不是本报先前的两篇评论引发巨大反响,很难想象影协会主动找上我们。
如果说这篇报道有什么值得总结的经验,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分工协作。
接到采访任务,已是9月29日中午。考虑到国庆长假在即,本报从10月1日起将停刊7天,而长假后公众关注的热点可能就会转移,报社领导要求尽量赶在国庆前把报道推出。这意味着,留给我们的时间只剩一下午加一晚上,扣除路途往返、编辑排版的时间。采访和写稿必须在五六个小时内全部搞定。对采写调查性报道来说,时间确实有些紧张。
时间紧、任务重,单打独斗肯定力有不逮。梳理采访思路后,我迅速对评论部的人员分工做出安排:高扬随我去影协现场采访;刘文晖留守报社,待我们拿到评委名单,马上回传给她,由她同步进行电话采访;采访后我负责敲定写作框架和要点,我们每人撰写相关部分;最后由我统稿、修改、定稿。
事实证明,这样的分工协作大大提高了效率。在前往影协的路上,我和高扬交换了看法,拟出了采访提纲;我们在影协采访的同时,从影协拿到的评委名单就通过微信传到了刘文晖的手机上;在返回报社的路上,我根据采访情况拟出了写作提纲和各部分要点,而此时,刘文晖对评委的采访正在紧张进行中;回到报社后,我们按照分工,整理采访录音、加紧撰写稿件……
大约九点左右,各部分稿件陆续成稿。我又用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对它们进行修改、整合,并拟定大小标题。最终,在当晚十点多形成定稿、签发组版。文艺部派资深编辑龙平川赶来加班,他画出了漂亮的版面,配发了好看的图片,为我们的报道增色不少。
第二,占据主动。
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这是调查性报道的大忌,也是我们在本次采访中着力避免的。
中国影协显然有自己的打算。“百花奖黑幕”事件爆出后,中央电视台曾经就此采访过几位评委,但节目因种种原因未能播出。影协的意思,第一是让我们看央视的采访录像,第二是听分管百花奖评奖的影协负责人介绍情况。
对于影协的安排,我们提出三点意见:一、央视的采访不能替代我们自己的采访,我们不是来看录像,而是要影协提供完整的评委名单,由我们随机选择评委、自行采访;二、情况介绍我们要听,但我们的重点不是被动听,而是根据舆论质疑自由发问,由影协负责人作答;三、既然影协也认为百花奖评选存在一些问题,那么今后怎么改,影协要提出具体意见,回应公众关切。
我们的后两点要求得到了满足,第一点要求得到了部分满足,影协提供了一份不完整名单,并解释了无法提供全部名单的理由。对他们的解释,我们持保留态度,并在报道中原封不动地进行了反映,让读者自主评判。
因为时间仓促,这篇报道留有遗憾,但绝对没有留下是替影协 “洗地”的印象。我觉得关键一点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对公众负责,而不是像某些媒体那样任人摆布、有闻照录。
第三,客观中立。
“报道要客观公正,不可预设立场、先入为主。”在向我分派采访任务时,李雪慧社长反复叮嘱。
在采写报道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一点格外注意:有理有据有节地提出质疑,给影协充分的申辩机会;对影协的回应和表态忠实记录、准确报道,绝不断章取义、添枝加叶;独立采访相关评委,如实反映他们的观点、看法,不妄下任何断语和结论;对一些仍然存疑的事项和引人生疑的做法,无保留地在报道中展现;把报道的最终落脚点放在百花奖评选的改革上,体现报道的建设性,让这个公共话题真正实现推动社会进步的效果。
报道9月30日见报后,众多网站、媒体纷纷转载,并通过官方微博进行了推送,阅读、评论、点赞众多,拥有数千万用户的移动手机报也进行了转发,一时间形成了新一轮的舆论热点。
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看到报道后,接连给我发来多条微信,认为报道 “客观公正,又有批评和建议”“对我们改进工作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大标题和四个小标题起得都很有水平,落脚于改革创新,对我也是期望也是督促,文章很有理性”。他还专门提到,“你们是将舆论引向一个利于电影节改进提高的正确方向”,并且表示,“我们的改革座谈会一定要邀请您来参加”。被监督对象能有这样胸襟和气度,也让我心生感佩。
稍有遗憾的是,受国庆长假影响,这篇报道未能引发更多的媒体跟进。影协掌握全部评委名单的工作人员想必已经 “出差”归来,但没见哪家媒体找上门去索要完整名单。关于 “百花奖黑幕”的报道,看来就在本报这里收官了。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评论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