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乃心之门户

2016-04-16 08:32周华军
中国医学人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医患赞美医生

文/周华军



口乃心之门户

文/周华军

鬼谷子认为:口乃心之门户,是指沟通中内心所想,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要敢于开口、善于开口表达。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 武汉市普爱医院康复医学科

口乃心之门户

比较以下医生对一位肝癌晚期患者的讲话,哪一种更为患者所接受,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康复?

对话1:你的病已到了晚期,大多数像你这样的患者,只有两个月的时间。

对话2:很遗憾,你的病情已到了晚期,情况确实不容乐观。但有20%的希望能战胜病魔,希望你不要轻易放弃!我们一起努力!

显然,在第一个医生面前,患者的病情因为医生冷酷的语言伤害而雪上加霜。因为在这位医生的内心深处,根本就没有一丝同情。而第二位医生由内而发的真诚,给予患者信心与希望,充满人文关怀,是一个医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口乃心之门户”就如“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样,所要表达的意思有三点:语言反映思想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能否开口取决于说话者的心态,如何开口以及何时开口取决于言者的技巧。所以“口乃心之门户,开则无往不利、闭则聚精会神!”

然而大多数患者感觉到,时下在医院和医生那里,只见药物和手术刀;而“三冬暖”的“良言”几乎成了罕见的“金口玉言”,医生给患者看病时“说得少、问得少、听得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笔者所观察的这一现象在骨科门诊较为突出。患者外伤,进来后,医生甚至只有两句话:哪里受伤?拍个X 片。甚至在住院期间,面对手术患者,更多的是关心患肢伤口,有些患者反映医生从未正视过他的双眼,更何谈记住患者的容貌。语言如此贫乏,仿佛医生与修理工没有两样。

这种“沉默的暴力”,正是医患矛盾的隐患。“口乃心之门户”:要开口先开心,思考也是一样,用心境去思考,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叫“心想事成”。相随心生,沟通一切从心开始。打开心胸,就能打开“尊口”。《实用妇产科杂志》上曾经刊登一篇名为《医患交流的语言艺术》中记载了下面一则临床交流案例:

某天,门诊来了一位年近七旬的患者板着脸走进了诊室,身后跟着一位年轻妇女。导师问患者哪里不舒服的时候,老太太仍板着脸坐在板凳上气鼓鼓地不吭声。站在她身后的年轻妇女赶紧小心翼翼地答道:“在我们当地检查出来卵巢上有肿瘤。”

“哦,是这样”,导师点点头,并感到患者的气氛不对,估计一方面是本身的病痛,另一方面是对身后那位年轻妇女不满意。

为缓和她们俩人之间的尴尬进而改善医患氛围。导师再次温和地问老人家,“她是您女儿?”老太太答道:“不,是我儿媳。”

导师立刻称赞道:“不错啊,儿媳妇陪着来看病,很孝顺你。”这一夸奖,不但表扬了儿媳妇,让老太太顿感脸上有光,情绪一下子缓和下来,导师抓紧时机,进一步亲切地说:“来,老人家,让我来仔细给您瞧瞧病,先别担心。”接下来,病史的询问就显得顺利多了。

面对病人,很多德高望重的教授都能做到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自然而又亲切,为患者的每一点小小的改善而高兴:“肿块又小一点!太好了……我们握握手!”“你气色比原来好些了,不错!”举手投足之间,蕴含对患者的呵护与关怀。这些朴实而又贴心的话,没有华丽的辞藻与矫情,却犹如一丝丝春雨滋润心田。这是因为心胸打开后所达到的“见素抱朴”的境界,一种由内而发的真诚去面对患者。

图文/查玉仙

不通则痛

如果借用警报颜色来形容医疗工作场所防止暴力行为,在过去二十年中,可以说是从绿色迅速上升到橙色。

我们不妨系统回顾一下2000 年以后发生的医疗中的暴力事件,完全可以用“触目惊心”一词来形容我们的内心感受。医生已经不是单纯要防御医疗纠纷,而是逐渐要升级为防止暴力行为了。这是医生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对于很多医务人员而言,上班时或多或少都存在恐惧感,医生的防范心理逐渐开始取代作为医生的那份自豪感与幸福感。随之而来,这种恐惧感便催生了《医疗工作场所防止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2011-2012)》。该指南征集了丁香园网站的广大医生会员的建议编辑而成,并在英文版知名学术杂志《美国医疗质量杂志》上发表。细读指南中的内容,总体感觉是一种无奈的苦涩感。

不过,该指南中的事前防范部分,值得借鉴:强调医患之间应该加深沟通,医生应该注意人文修养。国内很多医务人员在沟通能力与方法上的确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相比欧美的同行还有很大一段差距,这和我们的医疗教育缺乏充分有效的人文素养培训有关。在临床工作中,高品质的医患沟通可将恶性事故消灭于萌芽之中。

有这样一件真人真事充分证明:“一言不仅能兴邦亡国,而且一言可以致命。”

一个医生,三句话说死了一个病人。第一句:“你的病呀,来晚了。”病人一听就急了,赶紧求他:“大夫呀,我们大老远慕名而来,求您想想办法吧。”这时,大夫来了第二句:“你这个病呀,没治了。”病人又求他。大夫的第三句话是:“你早干吗去了?”病人听完这三句话,好像一盆凉水兜头浇下,心想完了!他眼皮耷拉着,头都抬不起来了。回到家,家人一看他这样子,忙问这是怎么了。病人说:“大夫说了,我来晚了,没治了,我早干吗去了。”他上午11 点半离开诊室,下午4 点嘴唇发紫,晚上8 点进急诊室,第二天凌晨2点就去世了。

一份资料展示患者最不喜欢医生说哪些话。

“给你说了你也不懂”排在第一;“想不想治?想治就回去准备钱”排名第二;“我推荐的药你不吃,后果自负”排名第三。

第一句话,其实这是对患者的极不尊重,医生仍然存在能力鸿沟的偏见,没有平等地对待。如果实在没有时间详细一一解释,可以这样说:“关于这种疾病的发生原因很多,而且发病机理也非常复杂,如果下次有足够的时间,我愿意好好与你交流一下,分享一下现在前沿研究现状及治疗动态。”相信再难缠的患者也会通情达理。

第二句话,就完全出于经济利益,完全把医疗关系当成消费关系,即使是纯粹的消费关系,哪怕是发生在商场,我相信也没有这样搞市场营销的。这样很容易激化医患之间的矛盾。让患者觉得医生只认钱不认人,冷酷无情甚至草菅人命。

如果患者实在是经济困难,也要想办法平衡矛盾,比如可以这样说:“我很同情你们的处境,的确这笔医疗费用对于你们来说有很大的压力,大家都一起想办法,一方面我们医院尽量保证基本的治疗,另一方面你们家属也要积极筹备,大家一起齐心协力,相信困难总会过去的”(大环境下,医疗经济上的矛盾经常会压到医生的肩膀上)。实在难以解决的,医生本身的精力和能力也有限,医院不是慈善机构,医生也不是救世主,当问题棘手难以应付时,不要一个人去扛,要将患者的实际困难及时向上级汇报,由总值班或医务处出面解决。

第三句话,就让患者立即产生对医生动机的怀疑,这是一种强迫性医疗行为,其实完全可以换一种说话的方法:“对你这种疾病的治疗,目前据我们临床观察,我们比较倾向于塞来西布(COX2 抑制剂),这种药物疗效及安全性相对可靠,胃肠道副反应少,而且对凝血机制的影响不大,当然谈到你曾经使用过的那种抗炎镇痛剂,尽管很便宜,但胃肠道及凝血系统的副作用比较大,长期服用风险更大,你自己一定要慎重。”我们经常在埋怨和怀疑患者的依从性差,但从以上三句话可以说明,本来可以解决的问题,因为说话方式不对,引起了矛盾纠纷。有时我们要回过头来反省我们自己,怀疑我们自己是否有足够的交流艺术和智慧。

三分钟口才

时间无论对于医生还是患者,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成本之一。时间对于医生而言,期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获取尽可能详尽的信息,并建立较为和谐的医患关系,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对于患者而言,期望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准确的诊断与及时的治疗。当然我们并不是去盲目追求节省时间,需要强调的是: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必须保证医疗质量。

北京儿童医院张金哲教授说:“在有限的时间里,你要让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个大概的了解。”接待病人是一个艺术化的行为。有了礼貌的开场白之后,医生还应该练就“三分钟口才”。有医生问他:“病人什么都不懂,我跟他讲三个小时也讲不明白啊”。张教授回答说:“只要你有心,三分钟就够了。”

这需要系统的专业基本功、整体观。既要准确地判断病变部位及可能出现的病变性质,又要考虑到与此疾病相关的其他疾患(或全身性疾病)。当然对于患者的疑问,更是应该在耐心解释的同时予以简洁明了、清晰的回答。

掌握以下几个要点:提炼患者的主诉,初步判断病变部位与性质;了解现病史与诊疗经过,针对性地提出下一步检查;用最为简洁的语言来概述总结患者的病情,并果断地提出诊疗方案。

总而言之,临床三分钟口才的主要特点是:风格明快、语气肯定、语调自然、思路清晰。留给患者的印象是:干练、洒脱、真诚而不忽悠。

鼓励与赞美

鼓励和赞美可以激发潜能,因此临床交流中使用赞美的语言,不仅可以减轻患者对疾病的恐惧与担忧,树立信心,而且可以取得患者对治疗的积极配合,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临床中使用赞美的语言,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赞美对方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会让对方感到很舒服;但赞美得多了,会过犹不及,使得赞美没有新鲜感,让对方吃不消,撑着肚子。特别是在治疗过程中,实事求是,不要对疗效过分夸大其词,否则会引起患者的反感。因为对于治疗的效果,患者的感受比起医生的观察更具权威性。

赞美对方不易人知的优点。一位踝关节骨折的患者,我们在向他老伴收集基本信息时,了解到他经常参加社区歌咏比赛,而且唱得很专业。患者意外受伤,心情肯定不会太好。几天后,我与患者已经很熟悉了。术后患肢肿胀也逐渐在消退,只是康复训练不是很到位。查房时我便对他说:“听你老伴说,你还是当地很有名气的歌星啊!赶快加强锻炼,恢复好了,我还想听你的专业美声演唱呢!”患者一下子精神百倍,激动不已,接下来的功能锻炼十分配合,后来随访的疗效也十分满意。

赞美有时候没有必要用刻意的修饰,只要是源于生活,发自内心,真情流露,就会收到赞美的效果。

赞美别人不是贬低自己。即使手术不是自己做的,在患者面前,同事之间相互的赞赏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是对疗效的再次肯定,增加患者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一个医疗技术团队之间的和谐与团结。我坦诚得体,真心诚意,觉得你能够坚强地渡过手术这一关,真是了不起!我相信你在接下来的康复锻炼过程中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达到理想的疗效。你一定会很好地配合我们的治疗的,希望你能够早点站起来,恢复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能够坚持选择骨牵引保守治疗,对你来说真是不容易啊!住了两个多月,没有坚强的毅力是很难挺过来的,我要给你发一个精神鼓励奖。以上赞扬与鼓励给患者极大的信心。

因人而异。对于儿童,夸奖的作用更是十分明显。1 例4岁女孩,全麻手术清醒后腹痛,啼哭不安,一名医师语言不慎,患儿拒绝行腹部检查。另一医师则先面带微笑注视患儿,夸其漂亮,眼睛美丽动人,脸庞白里透红,人见人爱,而后要求其配合检查。患儿受表扬后欣然应允,顺利完成了检诊工作。

赞美最微小的进步。患者功能的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的甚至是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阶段。这是对患者耐力与信心的严峻考验,因此一点点小小的进步都会让患者看到希望,并克服疼痛的困扰,将锻炼进行下去。关节活动度的增加、患者食欲的提高,甚至气色的好转,都是我们临床医生赞美的话题。

不要给赞赏打折扣。这句话与“送人情要送足”意思一致,对于有些高级知识分子,我们会说:“文化修养高的人就是不一样。一看就知道你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对医学知识了解很多。感觉与你们交流起来很愉快,我相信在接下来的治疗过程中,我们之间应该不会有什么障碍的。”

(本文摘自《柳叶刀尖上的人文修炼》,周华军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2年)

猜你喜欢
医患赞美医生
远离否定式赞美
最美医生
写一句赞美别人的话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赞美胡子(共4则)
多一句赞美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