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英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益,减轻教师负担最为重要的途径,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孔子主张在自学的基础上施教,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叶圣陶说:“教就是为了达到将来的不需要教,要求达到疑难自决,是非自辩,斗争自奋,高精自探的境界。”叶老几十年身体力行,为我们语文教师树立了典范。
一、自学语文的兴趣和爱好
成功的教师在于他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爱上他所教的课程,一旦学生对这门功课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之中。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自学时,经常要向学生介绍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以及时代对这一代人的要求。学生在中学阶段重要的是学会掌握获取知识的手段,我们可以利用黑板报、广播、班会、和“前三分钟”演讲等形式,介绍古今中外的一些有成就的名人、伟人刻苦自学的事迹,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我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采用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还积极运用多媒体。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如在教小说《孔乙己》时,通过电影生动再现了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学生们在身临其境的“见”中,兴趣盎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进行表演,结果表演非常成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学生走上讲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锻炼,因而获得的知识是准确、鲜明、深刻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进行认真的反思,增强了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石。
二、培养学生悟性,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经历了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之后,还有一个悟性阶段,而多方面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悟性发展,将会使学生的自学能力产生质的飞跃。
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虽然很用功,但是学得“死”,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缺陷和能力的薄弱暴露无遗,这就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上没有悟性。学生的悟性表现为一种能力,培养这种能力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由渐变到突变,“心窍顿开”“豁然贯通”的境界就会产生,如要培养学生养成长期积累的习惯。阅读和写作也是如此,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用尔。”读书作文常见的说法如“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古书万卷始通神”等,都道出一个真理:学习没有捷径可走,要多下苦功,多读书,但死读书也不行,熟读还要加以精思,才能学以致用。悟性高的学生,往往自学能力特别强,这些学生思路敏捷,领悟能力强。
三、教师积极向学生传授自学能力
“将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读书的人。”现在的青少年,是我们未来事业的开创者,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指导他们科学地学习,教会他们读书的本领。
怎样指导学生呢?可以让学生先确定学习目标,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阅读课文可以采用整体阅读、跳读、快速扫读、默读、读背、重点阅读等;平时要教给学生查字典、词典的方法。阅读中学生遇到生字、新词就要他们及时查找工具书,培养他们的自渎能力。质疑解难,陶行知先生有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者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公,只在每事问。”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提问;积极争论,把教学推向深层;读书应学会做笔记:“好记性,不如一支烂笔头”,做笔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如点划、批注、编提纲、摘抄、随笔等;多方面思考,学习中要求学生不要老等老师给,要多想,多方面想自己主动去做,去温习,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当天复习,阶段复习,学完一个单元,或半期,或期终,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复习,使知识融会贯通,以获得系统的知识。
四、用科学教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中学生的语文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学,我们要力求从教师唱主角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改变“我教你学”的万马齐喑的局面,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学生是“上帝”,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教者的作用只是导演,应循循善诱,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课堂阅读式”、“茶馆式”、“练习式”等,这些教学方式能改变教师枯燥乏味的串讲方式,这些教学方法使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教育改革的实践越来越清楚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要我们矢志不移,“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语文新局面一定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