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毅
春天了,你想恋爱了吗?春意撩拨的是长眠许久的大地,还是沉寂了一整个冬天的人心?在这万物复生春意浓的时节看一场《恋人》,甚是应景。
爱尔兰剧作家们其实在中国一直名声赫赫,王尔德、萧伯纳、贝克特,以及目前在中国越来越热的《枕头人》的作者马丁·麦克多纳,相信观众们都不陌生。但是,布莱恩·弗里尔这位极负盛名的爱尔兰剧作家,才第一次凭借中文版的《恋人》和中国观众相见。
从英文原剧名中不难看出,《恋人》由“Winners”和“Losers”两个独立的故事组成,分别讲述了一对十几岁的高中情侣,和一对在天主教家庭中成长的中年恋人的故事。
不愧于“爱尔兰契诃夫”之名,布莱恩先生的文本叙事果然绵长而波澜不惊。两个故事中,剧情几乎只发生在两对主角的日常对话之中,没有突发事件,鲜有核心冲突,甚至不怎么“推进剧情”。
两个半小时的演出时长对部分观众的确显得“不够友好”,前后有观众三三两两地离开剧场。而于我而言,甚至一刻都没有分散注意力。
《恋人》这部戏有着太多美妙的部分,几乎让我落泪,而它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缺点,让它没有办法在我的心里一举封神。
总的来说,上半场“Winners”可以打到90分以上,而下半场“Losers”则刚刚70分,当然平均一下,依旧是一部值得走进剧场一看的作品。然而,这部戏确实对观众有着一定的要求,建议对严肃文学有兴趣和有一定鉴赏基础的观众进行尝试。
这部1967年完成的剧作,放到今天来看依旧有着对两性关系的敏锐洞察,以及对当代病的足够警觉。
上半场的“Winners”,故事非常简单。在一个爱尔兰小镇上,有一对高中生情侣Joe 和 Mag,因为Mag的意外怀孕,他们开始讨论未来、婚姻以及即将到来的考试。对于观众来说,听一对青年男女一小时的谈话是个重大的挑战—而剧作家真就这么做了。这对十几岁的情侣各有自己的平凡甚至略微不幸的家庭,他们的兴趣爱好似乎不那么相同,却又对生活有最真挚的期待。即将到来的入学考试在男孩眼里是最重要的东西,而在女孩眼里,男孩、肚子里的宝宝和他们的未来生活才是她关注的一切。
这个唯一的矛盾是推进剧情的唯一要素。他们相爱、争吵,有着不可化解的矛盾,却又拿出真心放在对方怀里。他们有一刻险些要放弃了,却又紧紧依偎在一起。
舞台正中央的白色长餐桌无疑是有宗教仪式感的,两位旁白者自始至终端坐两端,在空间上与主演们重叠,而时间上却在叙述20天以后的事情。
Joe 和 Mag的故事大约进行了一个半小时。30分钟的时候,旁白者宣布了两人在湖中溺水死亡;60分钟的时候,旁白者宣布死讯被确认,以及通报了双方父母的近况;90分钟,旁白者宣布几个月后这个小镇人口增长了几十名,而Joe 和 Mag已经无人会提及。
在一身黑衣的旁白者身后,一对年轻人正兴致高昂地换上衣裳,想去湖中划船追赶太阳。他们是自杀还是被谋杀?他们究竟是如何落水的?他们为何那么久才被发现?他们的父母之后如何了……剧本中丝毫没有提及,这都不重要了,他们的故事已经结束。
在50年后的今天,Joe和Mag成为我们身边的每一对年轻恋人,阻碍在他们中间的从一场入学考试变成了事业、房产和世俗压力。他们在生活的噪音下艰难地交谈、挣扎、相爱,不知道未来在何方,却对世界有着向往。
舞台上,Joe和Mag离开小屋奔向湖边的时候,应该是他们故事中最幸福的时刻。死亡是爱情的终极归宿吗?
如果说“Winners”将人们引向了死亡的爱情,而“Losers”讲述的却是爱情的死亡。在上半场结束之时,一切圣洁的白色布景都被换成肃穆的黑色,背景音乐是何勇的《垃圾场》,“Losers”正式开始。
Hanna有一个笃信天主教圣女且身患残疾的母亲Mrs Wilson需要照顾,而她和她的伴侣Andy也都已经步入中年。Wilson和邻居老修女Cissy经常摇起祷告铃打断他们在家中的亲热,又要时刻将Hanna拴在身边,不让她离开家庭。
Andy和Hanna离开母亲的反抗最终宣告失败,他们在母亲的家中成婚,而母亲却变本加厉影响他们的生活。积郁中的Andy终于有一天酒后爆发,嘲讽起了母亲的天主教信仰。而令Andy意想不到的是,Hanna却对他摇起了祷告铃,愤怒地随母亲而去。
“Losers”中对于爱情的叙述十分明显,而更深层的是对“权威”的政治性隐喻。与“权威”的某种交易成果是一种叫作“婚姻”的东西,而这场交易的成本或许就是“爱情”。
剧情上看似毫无关系的“Winners”和“Losers”,有着极强的内在相容性。很显然,作者在这部戏里对爱情的态度是悲观的。“Winners”用死亡将爱情封装在了美好时刻,而“Losers”用婚姻让爱情苟且偷生,两个极端加在一起,便成了作者想让大家体会的“Lovers”。
《恋人》从叙事上带有契诃夫和田纳西·威廉斯的痕迹,在简单的日常叙事中以象征和隐喻,将现代人的情感困境暴露在观众眼中。《恋人》不注重结构上的高潮,但当它的叙事与观众的生活一一完成映射之后,观众内心的澎湃几乎是难以言喻的。
很难想象一个50年前的剧本放在今天,依旧能够剖析出当代人的情感困境,并且给我足够多的余味进行反思。我在我和身边朋友的身上都看到了Joe、Mag、Andy和Hanna的影子,无论年龄、性别还是国籍,这真正的是剧作的伟大之处。
《恋人》由两部主题统一但情节独立的短剧构成,围绕两对境遇截然不同但命运有所勾连的情侣,探讨了在世俗、宗教(或任何社会制度)和婚姻的拘囿之下,幸福是否存在、是否能被发现、是否属于恋人这一系列问题。
布莱恩·弗里尔,北爱尔兰著名剧作家,英语世界中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被誉为“爱尔兰的契诃夫”。弗里尔的职业剧作家生涯横跨60多年,其间创作超过30部剧作,曾获得过托尼奖、奥利弗奖以及纽约戏剧评论家奖等诸多奖项。多部剧作也被改编成电影和歌剧,大部分被搬上过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舞台,并在世界各地舞台上长演不衰。弗里尔还在1980年创立了田野日剧团,并担任艺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