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现在,正是人们在社会价值排序上相对焦虑的时候—害怕锁定在“无房阶层”、“小房阶层”、“非学区房阶层”上。从这个层面上讲,这样的心理背景,成为楼市上涨的强大“需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提供一个从心理博弈去看房价涨跌的角度。但还是先来看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中,股市弥漫着两种心理:贪婪和恐惧。它们是影响股市涨跌的重要变量。
我发现,这两种心理,传染性都很强。你的贪婪会激发我的贪婪,你的恐惧也会触发我的恐惧,一旦某种心理携带着巨大的心理能量传染成“羊群效应”,大涨或大跌的日子也就到了。
任何一个市场,都具有风险和机会的属性,并且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心理因素一定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股市因为更像“赌局”,只是更凸显了贪婪、恐惧,及它们的传染性而已。
楼市呢?
谁都知道,有太多影响楼市跌涨的变量,重要的就有财税手段(有无税收优惠,是不是补贴居民买房啥的)、金融手段(是不是降准降息啥的)、行政手段(送不送户口啊,限不限购啥的)、供应量(有多少库存,还是量太少呢?)、有多少刚性的有效需求(我没房子想买房,是刚需。但没钱,我的需求其实还是无效需求,没有入场券,房产商根本不考虑我这种人,就像任志强同志所说的“房子不是为穷人盖的”)、投机炒作的获利前景和门槛(这个不解释,“首付贷”之类已经被盯上了)、人口红利(这个更不用解释了)等。
但不管你相信不相信,反正我是信了:还有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影响房价的涨跌。
这个“心理因素”是一个箩筐,它装有3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弥漫于楼市中的情感情绪,比如恐慌、焦虑、贪婪。它们传染性都很强。
其次是人们各种想达成或消除的心理状态,比如有一个房子才有安全感,有一个学区房才对子女未来的美好人生梦想有信心,有一个房子才能在别人面前有心理优势,诸如此类。
再次,是一个心理的博弈格局。这个博弈格局,不仅把以上两种心理内容包含其中,也把影响房价涨跌的其他变量一锅煮,变成博弈的心理背景、筹码和信息,同时,加进了人际博弈等因素。它因此把楼市变成了一个有博弈各方参与的“心理场”,各方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互动,影响到了房价的涨跌。这个博弈各方,你懂的,有政府、银行、房地产商、炒房者、购房者、潜在的购房者等。另外,虽然没有入场券而只能围观的人不是博弈中的一方,但他们是什么心态,也会影响到博弈各方的心理和行动。
下面我来一一揭开。
这一段我想讲楼市心理博弈的第一个宏观层面,“政府-社会”层面。
我们注意观察两个现象。
第一个现象。在过去很多年,有一些经济学家一直看空楼市,认为楼市有非常大的泡沫,要暴跌、腰斩什么的,但到现在为止,房价上涨了不知多少倍的铁一般事实,证明他们都被“打脸”了。有一些人甚至认为他们是骗子。
他们当然不是骗子,只是,仅仅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楼市可能不靠谱。楼市肯定最终无法违背经济规律,但以中国的情况,还是可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违背经济规律,虽然这个“很长”到底是多长没人准确地知道。
另一些鼓吹房价会“涨涨涨”的人脸上贴金了,到现在为止的结果正是他们当初所预言的。他们成功的秘密其实并不是秘密,那就是知道政府无论是从土地财政、GDP和经济、金融风险等考虑是不希望房价跌的,一定会托起来。而政府好像有足够的资源和手段可以做到这一点。
宋朝的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些人是作为半个心理专家看楼市。必须承认,他们看得很准。
第二个现象。我不说远的,只从2014年央行的“9.30新政”说起,每一次“救市”,房价都会上涨,虽然它的效应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以致需要一次次地降息降准,充分“释放”出大量的货币注入到楼市里面。但这种本质上只是经验主义的套路,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铁的规律。
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条件反射:“救市”必涨。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预设和预期。
可是在楼市的泡沫早已如此严重(这是废话),经济也呈下行趋势的情况下,财政、金融等手段,真有那么神奇吗?无论过去的经验多么正确,明显只是一种单向度思维。我认为很多人并没有看到这其中的心理博弈。
真实的情况其实是2015年间的一两次降息降准所暗示的—它们没有激起多少成交量和让房价应声而涨。这已经表明,财政、金融等手段本身并没有那么神奇的能力,它们的厉害之处是激起了入场者、跃跃欲试想入场者,及怕自己这次不入场再也没了入场券的人的那种条件反射,他们的贪婪、恐慌、不安全感等。是这些财政、金融等手段的心理效应,产生了市场效应,而不是它们本身就有这种市场效应。当然,中间这个过程和机制被很多人忽略了,所以,看上去,这些手段是多么的神奇。
楼市并不是政府的。显然政府手中的资源对楼市的影响,还没达到想让它涨就涨,想让它跌就跌的超强能力。整个楼市实际上充满了复杂的博弈和不确定性。面对这种复杂的博弈和不确定性,没有谁对自己“怎样怎样”,就会“如何如何”拥有绝对自信。财政、金融等政策的出台实际上具有试探社会心理的性质。它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人们对政府救市的经验主义套路,贪婪、恐慌等心理背景,对政府能力超强的预期等“心理红利”上。
但这种“心理红利”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旦跨过某个临界点,比如发现“救市”没用,比如其他市场条件已经产生极大变化,比如发现政府不“救市”了,那就不灵了。到那个时候,很可能会导致房价走入下跌的快速通道。
现在来说楼市博弈的中观层面,跟群体的心理竞争,跟阶层的分化,跟房地产商对此的利用有关。
没办法,还是要说说阶层,抽去了这个因素,将无法解释中国楼市的某些现象。
我们可以做一个思想实验,想象一下,如果房子只具有居住属性,只是用来住人的,不具有社会价值排序属性,不跟人的阶层地位,以及他在社会中是否被“尊重”,能不能娶到老婆等联系起来,会如何呢?(房子还具有可用来炒作获利的商品属性或夸张的类似于黄金那样的“保值属性”,不过在这里不用管它。)
如果按照现在中国城市已实现人均1.1套房子的现实,房子早就过剩,房价应该已经降下来,为什么在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还那么疯狂地上涨?为了遏制这么疯狂的上涨,还需要地方政府这段时间再动用“限购”之类手段呢?
问题是:人们并不仅仅是根据“居住”的需求买房子。他们是携带自己在社会价值排序上的焦虑,携带对阶层地位稳固化的焦虑,携带着害怕自己不买房就钉死在了某个阶层地位的恐慌等入场的。而房地产商早就清楚这一点,他们的广告词、楼盘名称,包括“尊享”之类词语,那么多年来不厌其烦地刺激,并强化他们博弈对手的心理背景。当然,“无房无车”就相当于失败,很难娶到老婆的现实,也使得购房者和潜在购房者不断地自我强化这一背景。它们构成一股强烈的社会心理,相互传染。
我不敢抱有希望地说,如果不考虑别的因素,只考虑到楼市博弈的这个中观层面,在这样强烈的心理背景下,楼市是没有“过剩”一说的,因为社会价值排序的焦虑,阶层地位的焦虑不可能消解。它将会像衣服、包包的市场一样,即使实际上供应过剩,也会细分出奢侈品市场、中端市场、地摊市场之类,它们对应于不同的阶层。你应该可以看出,楼市也有这样的意思了,一线城市的房子、市中心的房子、豪宅之类,就相当于衣服、包包市场中的奢侈品,现在在三四线城市甚至镇上卖不出去的房子,你就相当于地摊市场吧。
资本有一个德性,就是一定要刺激出你在社会价值排序上的焦虑(这也是为何很多人文知识分子很讨厌资本的原因),然后,才能让你为消除这个焦虑掏钱。这些年,尤其是现在,正是人们在社会价值排序上相对焦虑的时候—害怕锁定在“无房阶层”、“小房阶层”、“非学区房阶层”上。从这个层面上讲,这样的心理背景,成为楼市上涨的强大“需求”。
在这个心理博弈中,房地产商并不用费多大心思。这样的心理背景,是由社会阶层结构,以及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的嬗变完成的,房地产商只是激活、利用。说句实话,从博弈上说,它具有人们在心理上“鹬蚌相争”,让房地产商“渔翁得利”的性质。
前面说了,在这个心理博弈的中观层面,房价会导致普遍上涨,大势不妙也只是分化,没有整体普遍下跌的可能。
最后我们来说说楼市心理博弈的微观层面,主要是购房者和售楼小姐、房地产中介、房东等的博弈。这是最直接的心理战。
很多大事情的发生,因为背后有着强有力的社会背景的支持,所以看似“必然”,但它的发生,往往是偶然的、不确定的。谁能想到突尼斯的一位城管因为盘查没收了一个小贩的摊子,导致其愤而自焚,引发了阿拉伯世界的“颜色革命”呢?
而实际上,有些事情的发生,也不需要背后有这么一个“必然”的因素来支持(它往往是事后人们为了解释它的发生,而找的一些实际上很牵强的理由),它只需要利用信息的不对称,点燃一些心理内容,然后传染,放大成某个可见事实就行,这个可见事实,会自动证明“事情原本就是这样的”。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的人也清楚,原本没有一个势,但经过“造势”,也就有了。
当然,在楼市的微观心理博弈中,这两种情况都兼而有之。
我们来设想这样一个情境:有一个房东,在评估了市场之后(这个评估肯定不可能准确),准备以300万的价格卖出一套房子,购房者看了,在没有房子的焦虑和担心房价上涨的恐慌中,接受了这个价格。但房地产中介捕捉到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政策动向,为了自己的利益,对房东说你这套房子可以330万卖出去。由于相对于中介来说,房东并不太了解市场的行情,信息不对称,而在跟购房者的博弈中,他也占据优势,因此被中介激发出了贪婪的心理,立马提价到330万元。购房者一看傻眼了,但中介这个时候对他说,房价又要大涨了,你看人家房东都涨价了,现在不买还要涨。在中介不断的恐吓和催促下,本来就没有足够的信息去判断房价会不会上涨的购房者,恐慌之下便接受这个价格了。
于是,在这个3人心理博弈的“楼市”中,房价上涨了10%。
这个“楼市”传导到别的“楼市”,便成了“房价已上涨10%”的一个事实,它马上成为别的“楼市”价格上涨的依据和信号。如此,点扩成面,带动了房价上涨。而当这个局面形成后,购房者一看,“好惊险,房价确实上涨了,幸好当初买了”。
但其实,在这整个过程中,哪有房价一定会上涨的清晰信号和足够理由?房地产中介跟所有市场主体一样,对信息的掌握是不完备的(没有人可以掌握完备信息),事实上面对复杂而抽象的楼市,他也会感觉到渺小无力,充满不确定性。他这样做,主要是通过心理战来操纵房价走向。而房地产商则把这一战术发挥到了极端。
房价这个东西不是物理化学反应,预先就会按照某种规律今天涨10%明天跌5%。它的上涨或下跌,是复杂的多方博弈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靠人力推动的,其中的心理博弈占据了很大的份量。
看到这一点的话,在房价涨或跌的时候,不用吃惊,而是可以去考察一下社会心理,它是在强化或是弱化房价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