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儿童哲学作家奥斯卡·柏尼菲在其《人生,是什么呢》一书中问到几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作答的问题——人生为什么有痛苦?人类为什么存在?为什么我们活着?为什么我们会死?回顾自己身在香港的人和事,有几多父母会让孩子从小就思考这个课题?成年人本身又有多少真正思考过人生和生死的问题?
思考这个哲学问题,在今时今日的香港十分重要,尤其今年才过了两个多月,就有多宗学生自杀事件,最近更是九日内有七宗学生堕楼事件,令本来灰蒙蒙一片的香港更雪上加霜。
媒体报道称多是因为学生有学业压力,或生活不如意而自杀。有专业社工因而呼吁媒体不要简化自杀原因,毕竟人选择走上绝路,成因非常复杂。而作为教育局局长的吴克俭则表示“心痛”,并吁学校、老师和家长要“加把劲”,会成立专责委员会分析自杀成因及提出预防方法。“加把劲”此言一出,令本来已无民望可言的局长再度引来各界的痛斥。
香港的“幸福指数”并不高,政府的管治失效,“大白象”工程层出不穷,医疗开支大幅削减,房屋价格高不可及,这些都给香港人造成压力。压力条件下,成年人、尤其是身为教师和家长的,就更要用自己的方法守护自己的学生或孩子。可惜的是,舍本逐末的家长为数不少。求学就是求分数的想法恒久不衰,并不断为社会制造失败者;以目标为本的教学方法令学生难以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和打从心里喜欢学习;而国民教育虽已搁置,却以拆件的方式在各班级各课程中出现,却没有让孩子认真学习和讨论人生而为人的价值和追求,难怪出现赢在起跑线却输掉儿女的局面。
学生自杀问题也揭开了更严重而常被漠视的问题——老人自杀。早在2月,当年度财政预算案指出会削减医院管理局的经常性开支2.5亿元时,笔者身边就有不少朋友表示不想太长命。未来的安老服务不足,医院床位不足,没有全民退休金,而强积金供款不能令人安享晚年已成现实时,在香港老去,要是没有物业和没有足够的财力去应付晚年的医疗和生活开支,确是很悲惨的。
老年人不善表达自己,很多长者退休后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和寄托,也惶恐自己成为下一辈的负累,终成抑郁症患者。而活于贫穷之中的老人情况更严重,生活和尊严也成问题。虐老个案年年上升,纵然偶尔引起媒体和社会关注,却未令人正视。而香港再过50年,根据政府的推算,全港人口有三分之一是65岁或以上的耆老,人口老化问题非常严重,可推测老人自杀问题只会恶化,不会好转。幼有所依,老有所养,在香港当今的社会,很遗憾,目前仍无法做到。
(邹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