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都习惯于把那些利用职务或掌管某些财物之便,为自己和亲朋、熟人牟取私利而提供方便的行为称之为“开后门”。因此,多数人认为,“开后门”是不正之风影响下的产物。其实不然,“开后门”一词,早在晚清作家李伯元的《南亭笔记》中就有记载:
大学士徐桐,思想顽固守旧,并且敌视和排斥现代文明。他家住在北平前门里往东的东交民巷,这里原是一片空地。他买下地皮,精心构筑了一座华美的府邸。不久,这一带逐渐成为使馆区。外国驻中国使节,共同修筑了一条马路,恰恰通过徐桐家的大门。徐桐对这“洋玩意”的出现,心里虽然生气和看不惯,但他又不敢得罪洋人。于是,他来了眼不见为净,把大门用砖和石头堵死,在另一面开了个门供全家人出入。
这件事情传开以后,人们相传:徐老头开后门啦!当时这种议论,含有明显的嘲讽意味。它至少表明,90多年前在北京的街头巷尾,“开后门”一词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与现在人们所说的“开后门”一词含义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