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近几年来,反映大唐名相狄仁杰的文学、影视、游戏作品可谓层出不穷,奈何各类作品大都把他塑造成了一个神探,这其实是不对的,历史上的狄仁杰更接近于一个法官。但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却不是办厂多少奇案、大案,而是对于李唐的中兴,居功至伟!
狄仁杰,字怀英,唐贞观四年,也就是公元630年出生在并州(今太原一带)的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父狄孝绪曾任尚书左丞,其父狄知逊曾任夔州长史。
早年事迹,被闫立本称为“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狄仁杰自幼喜欢读书,据唐史:有天,他家的一个门人被人杀了,衙门派人来调查,他家里的人莫不争着与来吏反映情况,讨论案情,唯有小狄仁杰在一旁安静地读书,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来吏问他:“你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一点也不关心?”他则回答说:“我正在与书里的圣贤对话,哪有空和你说话啊。”
显庆元年(公元656年),26岁的狄仁杰通过了明经科考试,当了一个从七品的小官——汴州判司。他很努力地工作,一心想干出点成绩,得到升迁。可是严酷的现实很快就给了他当头一棒,被人诬告了一把。不过幸运的是,人称“丹青宰相”的阎立本(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当时正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在汴州考察。他在接到狄仁杰的这个案子后,立刻讯问了狄仁杰,发现他竟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才(“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于是,不仅没有治他的罪,反而升他做了参军。并鼓励他说:“孔子曾说‘观过知仁,我很看好你啊!”从此,狄仁杰工作更加努力,并很注意与同事搞好关系。其时,和他同在知府当参军的郑崇质要被派去一个边远之地出使。狄仁杰听说后,就对郑说:“你这一去,要很长时间,那你的多病的老母亲谁来照顾?”郑说:“是呀,我也不想去,但上官有令,如之奈何?”于是.狄仁杰就去向长史蔺仁基建议,由他代替郑前往。蔺长史不由得对狄、郑之间的情谊大为赞赏。其时,他正与司马李孝廉不和,因而对李说道:“看了人家狄仁杰做的这个事,咱们不觉得惭愧吗?”此后,蔺、李二人便和好如初了。后来他们每一提及此事,就会说:“狄公贤德,北斗以南,仅此一人。”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李治要携皇后武则天到汾阳宫一游,要路过并州境内的妒女祠。民间传说,如果有衣服光鲜的妇女从妒女祠前经过,就会狂风大作、雷雨交加,并州长吏李冲玄深恐武后会遭妒女之妒,于是想征发数万民工新修一条路。狄仁杰据理力争,说:“天子之行,风雨之神自会为其清尘、洒道,岂怕区区一妒女乎?”李长吏听了,方才作罢,一场劳民伤财的马屁工程,就这样被阻止了。高宗听说这个事后,还赞狄仁杰是“真丈夫矣”。
尽忠职守,一年办案数千件,无一人喊冤
仪凤元年(公元676年),狄仁杰被调至京城,当上了大理寺丞。这个官职虽然只有从六品,但因负有京师案件的拘审、定罪以及复核各地报上来的一些大案之责,权力很大。
据唐史:狄仁杰刚到大理寺上任时,发现大理寺的监狱里已关满了人,积压的案件也非常多。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夜以继日地奋战了整整一年,处理了数千宗积案,涉案人员高达17000多人,事后竟然没有一个喊冤的。也正是他的这段传奇经历,经过后世文人的艺术加工,成就了他的“神探”之名。
而让狄仁杰真正走进高宗视野的,是他在一次办案中的犯颜直谏。当时,有人告左卫大将军权善才和左监门卫中郎将范怀义误砍了昭陵(唐太宗的陵墓)的一株柏树,高宗大怒,即命处死二人。狄仁杰却认为他们罪不当死。高宗说:“他们置我于不孝之地,必须处死!”就是一二品大员,在皇帝盛怒之下,也不敢多说什么,而狄仁杰这个从六品的小官,却能神色不变,振振有辞地说道:“依律,这两个人都罪不至死,陛下坚持要杀他们,那我大唐的法律就无法取信于人。再说,陛下因为昭陵的一株柏树,就要杀死两个大将军的话,那后世之人会怎么评价陛下?我不能陷陛下于无道!”当高宗冷静下来,也觉得他说得有理,于是收回了成命,还特别让史官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以便能够流传后世。
不久,高宗就将狄仁杰提为了侍御史。侍御史是御史台的官员。虽和大理寺丞一样也是从六品,但一般来说,坐在这个位子上的官员,升迁速度要比在其他机构中的同等级官员快得多。可见,高宗已把他列入了“重点培养考察对象”。
狄仁杰也没有辜负高宗的期望,非常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侍御史,也是负责审讯案件的官员,只不过审讯对象不再是普通人,而是百官。在任职期间,狄仁杰很不客气地弹劾了高宗的两个宠臣。一是司农卿韦弘机,此人为高宗修了很多宫殿,都特别宽敞壮丽。狄仁杰诉其引导皇帝追求享受,同时又于暗中贪污了不少工程款。韦因此而被免职。一是左司郎中王本立,此人一贯恃宠而骄,贪污纳贿,屡犯法律。也被狄仁杰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弹劾,就连高宗为之说情,他也一点不买账,说:“陛下要是想以缺少贤才之借口,让一些有能力的官员,成为法外之人,那像王本立这样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而且他们做起事来也会更加肆无忌惮。那法律的尊严何在?如果是这样,臣宁愿被罢官,以为群臣之戒!”就这样,在狄仁杰的一再坚持下,王终于被拉下了马。朝廷上下一时纲纪肃然,狄仁杰一从六品的小官,硬是为朝廷整顿了一回官场风气。
狄仁杰对那些行为不检的官员可谓疾恶如仇,但对百姓却怀悲悯之心。一次,他出使岐州,有数百逃亡的士兵抢劫过往行人财物,以致道路不通。官府也逮住过几个盗党头子,并严加审讯,但其余党仍四处作乱。狄仁杰说:“这都是因为他们走投无路所致啊。”于是,公开说明了自首的待遇。凡捕到的,在给他讲清政策后,也全放了。结果,这些盗徒都自己把自己绑了前来投案自首。
治理地方,为民请命,各地百姓争为其立碑、建祠
不久,狄仁杰出任了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宁州,为汉戎杂居之地。他到任后,体察民情,安抚各戎落,使内外相安无事,甚得当地吏民之欢心,人们纷纷赞颂他的德政,并立碑以铭记。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这时已是武后临朝,狄仁杰又被擢升为冬官(工部)侍郎、江南巡抚使,在他离开宁州的时候,宁州百姓前来送行者盈路。
当时,吴、楚一带民间有一不好的习俗,滥建祠堂,增加了百姓不少负担。狄仁杰曾下令禁止,毁掉祠堂1700余座,只留下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的四座祠堂。
不久,博州(今山东省聊城一带)刺史李冲起兵反对武后临政,豫州(今河南省汝南县一带)刺史越王李贞起兵响应,武则天在平定了这次宗室叛乱后,派狄仁杰出任了豫州刺史。当时,有跟越王一起造反的2000多人论罪当死。狄仁杰深知他们都是被强拉的壮丁,于是上奏称:“臣想有所奏,又似乎是在替反叛的人讲情,但不说,又将连累陛下,让人觉得陛下没有体恤之情,我以为这些人作乱,都非本意,而是被胁迫的。希望陛下能够宽恕他们。“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建议,特赦了这批死囚,只将他们罚往丰州(今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和包头市一带)当兵。很快稳定了豫州的局势。这些囚犯在去往丰州的路上”,经过宁州时,宁州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出到郊外迎接他们,对他们说:“你们现在还能活着,全是因为狄公!”这些囚犯们互相搀扶着来到狄公碑前痛哭,又斋戒了三天后,方才上路。当他们到了丰州以后,又给狄仁杰立了一块功德碑。
时为宰相的张光辅在讨伐越王时,立有大功。可他却仗着军功,过分向地方索取好处,结果被狄仁杰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张怒道:“你一州府小官,难道敢轻视本元帅不成?”狄仁杰说:“乱河南的只是越王一人,您是统领三十万大军平息了这场叛乱,但您现在却纵容您的部下横暴乡里,使无辜的百姓再遭涂炭。这是死了一个越王,却又生出了一百个越王。况且,王师一到,百姓望风景从,半夜里从城墙上系根绳子缒下的人,数以万计,把城下四面八方都走出了小路。可是您明知您手下的一些将领,是靠杀掉这些前去投奔王师的人来邀功请赏的,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得喊冤的哭声上彻于天,如果我要有口尚方宝剑的话,真想一剑斩了您,即使被处死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直说得张相无言以对。
张还朝以后,即上奏朝廷:说了狄仁杰很多坏话。狄仁杰先是被贬为复州(今湖北省沔阳市西北一带)刺史,再迁为洛州(今洛阳)司马。
直到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武则天是于天授元年正式称帝,并改国号为周的),武皇帝才终于醒悟过来,自己偏信了张的诬告,使狄仁杰蒙受了不白之冤。于是,一道诏书把狄仁杰调回京师,委以重任,先是任命他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是狄仁杰第一次拜相。身居要职,他仍谨慎自持,从严律己。一日,武皇帝对他说:“卿在汝南干得不错,但也经常有人来我这里告你的状,你想知道都有哪些人吗?”狄仁杰说:“如果陛下以为臣有过,臣当改之;如果陛下相信臣,以为臣无过,那是臣的幸运。臣并不想知道谁在背后投诉我。”武皇帝深为狄仁杰的坦荡与豁达所叹服。
与酷吏斗法,守土有功,武后亲绣12金字于其袍,以示嘉奖
武则天称帝改制后,为巩固武周的政权,曾重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等人,大兴告密之风,对李唐旧臣及李氏宗室横加诬陷,大开杀戒。在这种背景下,狄仁杰也遭遇了他人生最重大的一次危机。
来俊臣为了“邀功”,竟诬告宰相狄仁杰、任知古、裴行本和御史中丞魏元忠等人“谋反”。狄仁杰等人被捕后,武皇帝仍对狄仁杰等人谋反,心存疑惑。于是命给事中李峤、大理寺少卿张德裕去查查他们是否真的谋反。岂知张、李二人,因惧怕来俊臣,明知狄仁杰等人是被冤屈的,却不敢据实回报。
依据当时律条,嫌犯如不认罪,会被施以酷刑。在来俊臣审问狄仁杰时,狄仁杰一问即招:“大周建国,万物维新,我是唐室旧臣,谋反是实。”来俊臣一看他招得这么痛快,不由得大喜过望,于是放松了对他的看管,只等“报有司定刑”,即可结案。那知狄仁杰竟趁看守松懈,从衣服上撕下一块绸布,写好申冤状,藏于棉衣之内。然后把棉衣交给狱吏,说:“天热了,请把这件棉衣送到我家,让我家人把里面的棉花去掉一些。”他的儿子狄光远,在为父亲拆洗棉衣时,发现了里面的申诉状,于是上告到御前。武皇帝立即召见了狄仁杰,并问:“你既无谋反之事,却为何为要认罪?”狄仁杰答道:“我要不承认,岂不要被拷打致死?”武皇帝本不认为他会谋反,于是下令释放了他,但还是把他贬为了彭泽(今江西省九江市东北一带)县令。
狄仁杰虽被一连降了好几级,但工作起来,仍无一丝懈怠,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后来彭泽百姓还给他建了一个长生祠。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人攻陷冀州(今河北省邢台市),河北为之惊慌。这时,狄仁杰又被升为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一带)刺史。前任刺史害怕契丹军到,强驱州中百姓去日夜加固城池,打造兵械。狄仁杰到任后,说:“契丹军离这里还远,何必要让百姓如此疲惫。等契丹军来了,我自有办法对付。”于是,就把强征来的老百姓都放回去耕田了。契丹人也知道狄仁杰不好对付,听到这个消息,竟自引兵退去。
因狄仁杰治下有方,守土有功,武则天又让他当了幽州(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都督,并赐紫袍、龟带,还亲自用金线在袍上绣了12个字,以示对他的嘉奖。
不久,狄仁杰又被召回京师,初为鸾台侍郎,旋升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是他第二次拜相。但此时,狄仁杰已年老体衰,但仍深感自己在这个位置上,责任重大,做事依然尽心竭力,不断提出一些有益于百姓和国家的建议或措施,为当时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比如,武周曾大举征兵,准备攻占疏勒四镇,百姓不堪其苦,怨声载道。狄仁杰曾谏之曰:“上天生四夷,都在先王的疆域之外。东与沧海相距,西有流沙阻隔,北被大漠横断,南有五岭隔绝,这是上天用来界别中外的。如今我国的版图,已远超前代,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域外荒凉之地用武呢?且这样做的后果,只会是耗尽府库的银子,就是得到了那些地方的人,也增加不了多少赋税;就是得到了那些土地,也不能用来耕种养桑,秦皇、汉武都曾做过这样的事,但结果都很不好。臣以为国家连年用兵,军费开支用逐年增多,国库必然空虚,更会让服役在外的人长久不能与家人团圆,旷夫怨妇必然增多。国家再不尽力体恤,百姓不能生存下去了,就只好造反,如此一来,必将使国本动摇。当年,汉元帝听从了贾捐的建议,停止对珠崖用兵,汉宣帝采用魏相的策略,放弃了车师的土地。贞观年间,太宗平息域外九姓部落之争,也并没有占其地,而是册封李思摩为可汗.让他统领各个部落,有乱则伐,有降就抚,既保存了实力,又减少了百姓的负担。今有阿史那斛瑟罗,他是阴山贵冑的后裔,历代雄居沙漠,如封其为可汗,让他驻守四镇,统领域外各部落,正是效法先皇。是故臣以为:放弃四镇,使中原得到好处;罢守安东,使辽西获得实惠,方为上策。”
位极人臣.请立李氏子孙为太子,中兴李唐功第一
在狄仁杰的一生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功绩,和这个功绩比起来,什么神探不神探的,全是浮云,这个功绩就是复兴李唐皇室。而要复兴李唐皇室,首先就必须改变武则天对她的两个儿子的看法,使李显(唐中宗)、李旦(唐睿宗)兄弟,尽快摆脱被囚禁的境地。
曾几何时,武皇帝想过要立自己的侄子武三思为太子,众大臣都不敢反对。唯有狄仁杰说道:“依臣看,上天和百姓都没有厌弃大唐的仁德。此刻,匈奴正侵犯我边境,陛下让梁王三思在市上招募勇士,过了一个月都没招到一千人。而庐陵王李显代替梁王来做这件事,不到十天,就招募到五万兵士。现在要立嗣的话,非立庐陵王不可。”武后大怒,罢议。立嗣之事也就被放到了一边,很久都没有人再提起。
又一天,武则天和群臣谈起了她昨夜梦见一只大鹦鹉,可是两个翅膀全都折断了。狄仁杰趁机进言道:“臣以为,那只大鹦鹉就是陛下您,因为陛下姓武,与鹦鹉的鹉同音。两翅,当是指陛下的两个儿子。现在,他们都处于被囚禁的地位,不正如折断了的翅膀吗?没有翅膀,鹦鹉是飞不起来的……”武皇帝一时黯然。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皇帝的另一个侄子武承嗣又数次使人游说武皇帝,请立其为太子。武皇帝犹豫不决。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皇帝要顺应民心,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这一次,他是从母子亲情的角度来劝说武皇帝的:“如果将来当皇帝的是您儿子,那您作为母后,仍可进入宗庙,享受后世的祭祀;要是当皇帝的是您的侄子,臣从未听说过有将姑母安置于庙堂里的事。”这时,武皇帝已微有怒意,说道:“这是我的家事,你就不必掺和了。”
狄仁杰立刻郑重地说道:“陛下是一国之主,而非一家之主,我位极人臣,又怎敢不帮陛下分忧呢?”武皇帝终有所悟,当天,就派徐彦伯到房州(今湖北省房县一带)接回了庐陵王。庐陵王到了长安以后,武皇帝便把他藏在王帐之中,然后又召见狄仁杰,说庐陵王之事。狄仁杰依然希望能立庐陵王为太子,言辞恳切,数度哭泣。最后,武后叫出了庐陵王,说:“还你皇太子!”狄仁杰立刻跪倒叩头谢恩,并说:“太子回来了,但现在还没有人知道,人言纷纷,怎么才能让人相信呢?”武皇帝于是下诏,使太子暂住龙门,然后按照礼数迎接进宫。满朝文武百姓都十分高兴。
狄仁杰还很有知人之明。一次,武皇帝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过了几天,武皇帝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就说:“臣前几天,不是向您推荐了张柬之吗?”武皇帝说我已任命他为司马了。狄仁杰则说:“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武皇帝又将张提升为了秋官(刑部)侍郎,狄仁杰还是不满意,武皇帝只好又把他提升为了宰相。
狄仁杰还先后举荐过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朝风为之一变。后来,他们都成了唐代的中兴名臣。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举贤荐能。比如契丹的猛将李楷固曾屡次率兵打败武周的军队,后兵败来降,有人主张处斩。狄仁杰则认为他是一名难得的将才,于是奏请朝廷授其官爵。后来,李果然在讨伐契丹余众的战斗中,大获全胜。当他凯旋时,武皇帝为他摆下庆功宴,并于席间举杯对狄仁杰说:“公之功也。”
武皇帝晚年,日趋昏聩,奢侈无度,但对狄仁杰却愈发敬重。凡他推荐之人,莫不委以重任。时人有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却说:“荐贤为国,非为私人也。”一时传为美谈。
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夏,武皇帝曾求一胡僧为其制长生不老之药,胡僧请她去胡地观看安葬舍利,武皇帝也答应了。而狄仁杰竟不惜跪于马前谏曰:“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我中华之主!”武皇帝拗他不过,只得中道而返。是年秋,武则天又准备建一大佛像,费用预算多达数百万钱,宫不能足,于是诏令天下僧尼日施一钱以助。狄仁杰又上疏谏曰:“如来设教,本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为虚饰?近年来,水旱灾情不断,边境未宁,若为此耗尽财物人力,一旦国家有难,将何以救之?”武皇帝也接受了他的建议,遂止此事。
武皇帝常称狄仁杰为“国老”。后人有云:“仁杰好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狄仁杰也曾多次想要告老还乡,但都不允。狄仁杰每次入见,武皇帝“常止其拜”,并说:“每见公拜,朕也身痛。”
是年九月,狄仁杰病故,享年71岁。武皇帝悲恸异常,失声叹道:“朝堂空矣!”“天夺吾国老何太早矣!”追赠狄仁杰为文昌右相,并宣布罢朝三日,以示哀悼。后来,到了中宗执政的时候,又追赠狄仁杰为司空;睿宗时,又追封了狄仁杰为梁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