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玲,刘永皓,曹丰慧
(大庆师范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
王玉玲,刘永皓,曹丰慧
(大庆师范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摘要:为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培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创新型人才需求中不断自我完善。基于此,分析了地方性本科院校新专业建设如何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
1地方性本科院校新增专业的专业方向定位
所有高等院校的职能都可以概括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信承四个方面。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功能的侧重点不同。研究性大学以培养各领域的精英人才为目标,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个人能力的提高。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实践应用人才。长期以来,由于地方性院校自身的定位不准,导致地方性院校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不如985和211类大学,动手实践能力又不如高职高专类院校,往往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没有核心竞争能力。那么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新增设专业如何定位?地方性本科院校新增设专业建设理念,要和传统的以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区别开来,在专业建设上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办学定位、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形成自己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性,鲜明地彰显自己的应用特色,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高不成,低不就”问题。
大庆师范学院机电学院新增设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定位为光电材料,侧重于半导体发光和光电转换方向。目前,光电材料的制备和加工生产因其广泛的应用在国内呈现遍地开花的局面。然而遗憾的是,国内在本科专业中设置光电材料专业的院校很少。迄今为止,黑龙江的院校也鲜有设置这一专业。与此相反,以佳昌晶能为代表的10余家光电材料企业,在大庆市“十二五”期间把光电材料作为新材料“四大家族”之一的背景下,落户于大庆市高新产业区。同时,佳昌晶能的砷化镓抛光片生产项目已经纳入黑龙江省新材料重点资助产业项目。目前我院已经与大庆佳昌晶能签订产学研共建框架协议,这为我院光电材料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巨大优势,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实习、见习基地,同时教师深入到企业也能更好地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对接。
2地方性本科院校新增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心“能力”为核心。充分借鉴研究性大学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地域经济特点,依据专业特色定位,将课程设置为“平台(平台课程)+模块(模块课程)模式,同时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校内的理论和实验课培养。要依据“理论课让学生知道干什么用,实验课让学生知道怎么用,企业实践课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创新项目课让学生学会自己灵活运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2]。按照理论、实验、企业实践和创新项目四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课程教学团队。以创新项目为牵引,以企业实践为检验,以动手实验为锻炼,以理论培训促提升,实行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教学,实现教学过程“教学做”的融合贯通,促进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创造实践能力双螺旋上升。多方面构建以“学科—应用”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真正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3地方性本科院校新增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按“强化基础,联系现实,培养能力,重在应用”的原则,新建专业在科学、准确和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需要一系列措施作为有力保障。
3.1打造具有产学研能力的教学团队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尤其是基础的教学环节,避免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脱节,首先必须培养和打造一支既懂教育又通实践的教学团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成员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的形式打造。要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项目研究团队的资源与优势,组建一支能从事理论教学、材料制备和科学研究的教学团队。成员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学校在实际教学中以理论课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创新项目为牵引,合理构建理论、实验、实践和创新项目的教学内容。最终将课堂传授的理论知识和直接于实践中获取的实际经验、实践能力有机地融合到学生培养过程中,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真正对接。
3.2根据专业特色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
根据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光电材料的学科定位,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材料类专业学生与物理学专业学生的不同,因材施教。针对材料类学生的特点,基本概念的讲授一定要清晰,要让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于物理背景较深的专业课内容,不要追求繁琐的数学推导,要更多地突出物理思想的传达。
3.3依据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整合和制定教学大纲
教学方案优化和调整之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要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整合和制定。在大纲制定的过程中,要参考高校相关课程专家和企业专家的建议,结合国家级、省级精品教学资源和专业教学研究论文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对课程目标、基本要求,重点难点等方面,从学以致用的角度,遵循“集中编排,避免重复,相互协调,递进提升”的方式,多维度地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而且教学大纲在实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和实训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优化和调整,使其最终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4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地方性本科院校新增设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依据地方经济需要,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对接,依据科学的人才培养方式,最终培养出具有终生学习能力和扎实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而人才培养方式也需在学科的发展和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徐权.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 (6) : 102-106.
[2] 徐权.深入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视域下二级院校转型发展中的思考与实践[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 (35) : 92-95.
[3] 白振飞,张敬全.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探微[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 (37) : 249-251.
[责任编辑:陆静]
作者简介:王玉玲(1979-),女,黑龙江肇东人,讲师,博士,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JE20130110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63(2016)03-0100-02
收稿日期:2016-01-28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