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的相亲奇招
每逢过节,对回家探亲的单身人士来说,免不了来自亲朋好友的询问,以及没完没了的相亲。那么,外国青年男女是如何面对“相亲难题”的呢?
在日本,很多人相信相亲才是婚姻的“王道”。已婚的日本人中有很大比例是通过相亲认识的,他们加入婚介网站成为会员,参加婚介组织举办的活动来寻找人生另一半,这种行为被称为“婚活”。努力坚持“婚活”的大多是30到40岁之间的男女,相亲也是促成婚姻最重要的模式。
相亲前,男女双方都要写“钓书”,即简历。不同于找工作的模板化简历,“钓书”需要用工整的楷书纵向书写,且要求手写,因为这代表着对相亲的重视程度,也代表了个人修养。“钓书”的内容包括个人与家世介绍,同时要附上照片。女方的照片要求很严格,必须是穿和服、侧身的坐姿照片,且双眼不能直视镜头。写好后,要将这份相亲简历叠成三折放在白色封筒里。
随后双方见面,他们边吃饭边看“钓书”,餐后到歌厅休闲放松。回家后女方在认真研究了对方的“钓书”后,会写封信作为答复。如果女方满意,则答复得很直接,即同意交往;如果女方拒绝,则信中写得谦虚又委婉:“觉得您真是非常有缘分的人,很想继续长期地交往下去,不过自己觉得没有信心。”
相亲排座位的时候,介绍人坐正中,左侧是女方,右侧是男方,男方和女方通常不是相对而坐,是坐在两侧斜对着的。日本人相亲大多是好友陪同,少见父母陪同,也有只身前往的。
无论相亲成功与否,男女双方要付给媒人一笔感谢金,用于见面时的开销,即“相亲料”。如通过相亲步入婚姻殿堂,双方还要付给介绍人一笔感谢金,即“成婚料”。
为了防止有人靠化妆来遮盖身体缺陷,日本人又想出了“浴池相亲”这个办法。男女双方分别由房间的两面进入浴池,浴池用一扇水底闸隔开。就位后,拉门打开,双方正式见面,他们可以喝米酒聊天,也可以用浮在水面上的桌子打扑克。酒店还会提供香料汁、水果和餐酒。只要一方把拉门关上,就可以结束约会。
此外,日本饲养宠物的人很多,相亲时带上自己的宠物可以缓和气氛。这种“带宠物相亲会”通常在“狗狗咖啡店”或“猫咪咖啡厅”来举行。
带狗相亲的效果较好,因为狗能适应和陌生人的接触。猫习惯于独来独往,不是特别配合主人的意愿。日本杂志研究发现,带狗的人与没养狗的人组合成功率高达70%以上。如果男女双方都带狗,成功率会低许多,双方的主人可能会因为认为自家的宠物更好而吵架。杂志得出结论,养狗的人结婚愿望比养猫的要强烈,许多养猫的人将来都不想要孩子,所以要加大“带宠物相亲”的成功率,最好还是带狗。
如今,日本人的相亲会越来越有创意,比如挖红薯相亲会。既然是去做挖红薯这样的农活,男女双方以穿得舒适为主,不需要华丽漂亮。因为要忙着挖红薯,双方也不怕没有话题聊而尴尬,且干活的时候还能培养默契度。就算没有谈得来的对象,最后还能拎一篮子红薯回家,也不算空手而归。
非洲的不同民族对相亲礼有不同的规定,有的送果子,有的送牲口,有的被暴揍,还有的要射箭,纵观之下真是五花八门。
比如西非的班巴拉人部落,男方需要送柯拉果的果实。柯拉果呈红色,是爱情和幸福的象征。相亲之前,男方请长老带10枚柯拉果去女方家,女方本人表示愿意后,女方家长才会收下柯拉果,并请这位充当媒人的长老回去等待。随后,女方家对男方的人品、家境等展开调查,当媒人长老再来拜访时会带20枚柯拉果,女方一旦收下,相亲的事就成了。
坦桑尼亚津古族的相亲礼是7只鸡。男方登门拜访时,女方躲起来偷窥,她的祖母负责接待男方。如果女方中意就会告诉父母,男方的父母会带着7只鸡来拜访,两人的婚事就算搞定。
而伊博族和马萨伊族的相亲还涉及到体力活。在伊博族中,男方只身登门,他会被女方的舅舅、叔叔等男性亲属拿着木棒一顿暴揍,不仅不能还手,连躲避都不行,如果实在怕疼,就根本见不到女方。至于马萨伊族,男方必须打死一头野兽后才有资格相亲,因为这代表着他已经是成熟的大人。
布须曼人素有“矮人族”之称,他们相亲是要用箭来射姑娘,箭最多会擦破皮肤,不会造成重伤。在求偶的篝火舞会上,男方带着用动物骨头做的骨箭埋伏在树丛,看到女方后就对着她的后背开弓放箭。如果箭走空,男方自此不得骚扰女方。如果一箭命中女方,无论甘心与否,女方就必须嫁给他。
在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讲究感觉。交友网站上,每位会员的个人介绍都附有联系方式,添加对方为好友后,就能得到回应开始联系。他们在网络空间聊得有些心动了,双方就开始真正约会。如今,美国人在文化层面上越来越接受网恋,多数人觉得网恋是找到潜在另一半的好方法。
美国的婚介机构多是为精英阶层提供服务,消费者需要填写详细的个人资料,如一天洗几次澡、用哪种洗头膏、或者去哪里购买水果蔬菜等。随后,婚介人员通过这些细致的问题,可以清晰地将会员归类对比,挑选出匹配程度在80%以上的男士或女士,并为他们安排双方都喜欢的餐馆,让他们开始约会。如果双方都满意并有意结婚,婚介所继续提供婚礼服务。当然,如果婚姻出了问题,婚介所还提供婚姻咨询服务。
印度经济研究全国委员会发起过一项调查,他们发现在10名妇女中,只有2名会在结婚仪式之前见到自己未来的丈夫,她们也不敢对自己的婚姻提出任何意见。的确,在印度,包办婚姻仍然是常态,父母给女儿或儿子找个般配的对象,安排好婚事,新娘和新郎都没有发言权。有时,双方只见过一两次面,没有时间了解彼此,无法做出判断,也得遵从父母的命令。
印度的男性比女性的地位高出许多,印度男性希望自己的妻子永远把家庭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如果丈夫工作上有调动,或者孩子有紧急情况,妻子可以放弃她的事业。同时,印度男性还希望女性尊重老人,接受过良好教育,相貌出众。
此外,女性必须在25岁左右结婚。单身女人和耻辱联系在一起,一个女人如果说她是单身,人们会认为她不值得尊敬。单身女人必须和家人住一起,如果独自生活,就是道德沦丧,找到婆家和好丈夫的几率会越来越小。人们也不喜欢把公寓租给单身的职业女性,他们害怕单身职业女性做出伤风败德的事情,比如举办吵闹的聚会、留男人过夜,给周边有家的邻居带来不好的影响。但凡被邻居看到,一个单身女性被男性朋友送回公寓,她就会被贴上“妓女”的标签。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新加坡经济的腾飞,这个国家涌现出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女性。当时,新加坡大学毕业生中一半都是女生,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女性都是单身,因为这批受过教育的女性找不到受过同等教育的男性愿意和她们结婚。
1980年,新加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完成大专教育的妇女平均生育1.6个子女,完成初中和高中教育的妇女平均生育1.6个子女,完成小学教育的妇女平均生育2.3个子女,没上过学的妇女平均生育4.4个子女。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比受教育程度低的女性生育少,且少得多。因为对于新加坡的传统家庭而言,母亲不希望学历不高的儿子娶个高学历媳妇过门,以免媳妇骑到自己头上。
教育普及化摧毁了旧有的择偶方式,这让政府不得不想方设法扮演传统红娘的角色。新加坡政府成立了官方红娘组织社交发展署和社交俱乐部,这两个组织根据未婚男女是否拥有大学学历,分别帮助有高学历女性和没有高学历的女性征婚,以避免高学历女性群体征婚时处于劣势。除此以外,1984年新加坡政府颁布的新生育政策中,鼓励受过高等教育的育龄夫妇生育三个以上子女,对文化水平低的夫妇则控制生育;在住房政策方面,当时规定单身男女必须在35岁以上才可以购买房屋,督促大家早日成家。
(水云间荐自《北京青年报》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