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兴朝
放下这部书,许许多多的片段,在我脑海里一遍一遍地萦绕。这些片段是书中的人们在壮阔的自然抑或是冷峻的现实面前,或振奋或挣扎着的情景。
正是这些精彩的片段描写,给《平凡的世界》那质朴无华的叙事,添加了几笔明丽的色彩。
我最先记住的,是少安买了那口铁青骡子,趴在黄河大桥的栏杆上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景象。这段景物描写,是这本书中出色的景物描写之一。
“眼前是一片麦芒似的黄色。毛翻翻的浪头像无数拥挤在一起奔跑的野兽吼叫着从远方的峡谷中涌来……西坠的落日又红又大又圆,把黄土山黄河水都涂上一片橘红……船工们都光着身子,拼命地扳着,拼命地喊着,穿过了桥洞……”
和路遥先生的文字相比,我的文辞或许显得贫乏无力。然而,即使很少写作的人,读到这段文字,心中必定也会浮现出那汹涌澎湃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景象。少安一定忘了自己,也暂时忘了劳累。站在滚滚向前的河水之上,他也站在一个时代的拐角处。集体生产的时代正咆哮着远去,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席卷,他也开始了新的生活,进行着新的冒险。
我们知道,少安虽然不像少平一样早年出外揽工,但他也做了许多不平凡的事。他找秀莲家借钱买骡子拉砖赚钱,在家中债台高筑之时,敢于再冒一次险,谋求发展。后来他办砖厂时也曾走投无路,一筹莫展。背负着村里人的责备,他度日如年。几经周折,他终于借到了一笔钱,重建了砖厂。生活是公平的,少安想要实现自己与村人利益的共赢,想要在平凡的世界里做出不平凡的功绩,就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
只有拿出与梦想相匹配的毅力,生活才会把梦想中的一切,放心地交给你。
我脑海里的下一个印象,是一曲信天游。
“正月里冻冰呀立春消,
二月里鱼儿水上漂,
水呀上漂来想起我的哥!
想起我的哥哥,
想起我的哥哥,
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
我们知道,每当少安或者润叶回想起往事,这段信天游常常会在某个角落,一遍又一遍地响起。时间流逝了,但记忆永存。随着时间的耐心擦拭,这些记忆在两个人心中,或快或慢地消逝了。然而,在某个特定的时空,信天游还会响起,只是它所能带来的触动,已愈来愈弱。
这并非一场悲剧。少安在秀莲的陪伴下过得忙碌、幸福而充实。而润叶,虽然过了很长时间,但最终也在残废的李向前身边,找到了自己的妻子角色。年少时难免抱有幻想,难免跌倒在那高高的门槛之上。然而拍拍尘土,站起身来,生活将教会人如何行走。李向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他最终也获得了幸福。
生活不总是赐予你最好的,但他总是赐予你最合适的。
我时常想起的第三幕,也是最精彩、最难忘的一幕,便是大牙湾煤矿的劳动场景。和信天游一样,那不朽的场景,也常常在晓霞和少平的眼前浮现。
掌子面上刚放完头茬炮,攉煤工人们抱着手中一百多斤的钢梁铁柱,在如雨般急促落下的矸石中间,紧张有序地操作着。作者将这个流淌着黑色的世界比喻成一个偌大的手术室,真是恰如其分。
“攉煤工像手术室给主刀大夫递器械的护士,紧张而飞快地把绷顶的荆笆和搪采棍递给师傅……所有这一切都在紧张而无声地进行,气氛的确像抢救垂危病人的手术室……”
劳动的辛苦,对少平而言,意味着幸福。我们发现,他在劳动中获得了难以言说的愉悦感。他和少安的思想,有着很大的不同。少安在发家致富的道路上走得异常坚定,而少平经少安几番劝说,也不曾动摇。这究竟是为什么?少平的身上,有着哥哥所不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这或许是他读过不少书的缘故吧。他并不排斥艰苦的劳动,反而在走过一段揽工生活之后,发现劳动让人成长,劳动催人成熟,劳动教人思考。
在煤矿里满怀激情地劳动的少平一边理性地告诉自己,和晓霞在一起的希望多么渺茫,一边又浪漫地想着彼此间的约定。我们知道,到后来,他只有下井才能忘记自己的痛苦,忘记晓霞的离去。
本书的结局,充满了对青春和生命的礼赞。大家也许会想,少平将会承担起照顾惠英嫂一家人的责任。若果真如此,那么他将过上普普通通的生活。这与表现青春、赞美生命有什么关系呢?
《平凡的世界》原本叫《普通人的道路》。知道这个,或许能帮助我们对这本书理解得更透彻一些。青春的张力与生命的美丽,不仅体现在轰轰烈烈的爱情中,更多地体现在每天的工作与生活之中。这也就是小说为什么更名为《平凡的世界》。奋进、爱与劳动,在平凡的世界的洪流中,活出自己的色彩,并为此感到快乐而满足——这或许是该书给予我们最好的启示吧。
(指导老师 张兴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