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西方艺术作品的风景意涵与体验研究

2016-04-15 08:43彭茜金云峰
风景园林 2016年11期
关键词:意涵艺术作品风景

彭茜 金云峰*

透过西方艺术作品的风景意涵与体验研究

彭茜 金云峰*

文中通过归纳整理西方历史上的一些艺术作品来介绍艺术对风景的诠释,透过艺术家如何看、如何思考这个世界的方式,从艺术家本身的立场来着手进行分析,对艺术作品及其经验进行探讨,呈现与作品有关的背景与图像最原始的含义,思考风景纯粹的内涵以及风景作为艺术,同时作为一定社会结构下的生活方式,其在社会阶层中象征的表现。使我们了解这些意涵是如何被艺术家所传达的,如何被人们所体验的,怎样被人们所感受的,即我们自身与艺术作品中风景的关系及交流的方式。从而引导我们在风景意涵与体验的层面展开关于风景园林设计的研究与互动,并且对西方造园史和西方园林作品的分析展开一个视角。

风景意涵;风景体验;西方艺术;园林设计

1 风景意涵的诠释

风景一词最早出现在荷兰,在荷兰语中的风景(Landscape)是以土地(Land)为字根形成的,意为一块土地,随后在欧洲其他语系中相继出现[1]。欧洲风景公约(The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定义“Landscape”:风景是一片被人们所感知的区域,该区域的特征是人与自然的活动或互动的结果[2]。这样看来风景是和土地甚至整个地球紧密结合的,土地是人类和所有文化最原始的元素,我们生活在其上,它也是我们得以存活的重要条件。

法国当代哲学家弗朗索瓦·朱立安(Francois Jullien)认为在西方,风景的概念开始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3]。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定义几乎未曾变动,至少就其决定性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出发点而言:风景是大自然呈现在眼中的“一部分土地”[4]。在西方艺术史的研究中,肯特大学维多利亚与视觉研究名誉教授马尔科姆·安德鲁斯(Malcolm Andrews)在他的著作《风景与西方艺术》(Landscape and Western Art)中,对所有关于风景的概念,以及它在西方文化史上长期以来多种表达方式有着深入的探索[5]。他认为风景意涵的研究范围涉及土地、自然、艺术、地理、政治、宗教等诸多领域,研究对象也从传统艺术的油画、壁画、建筑、园林,到现当代的摄影、装置和大地艺术等。

那么在西方艺术作品中,风景蕴含着怎样的意涵呢?

1.1 西方艺术家的立场

德国批评家约翰·西美尔(Georg Simmel)于1913年的《风景哲学》中写到:逐步延展和净化对自然最初始印象的过程,开启了风景的艺术层面含义,这种过程也将风景的一般含义彰显出来。艺术家所做的就是把它从混沌和无止尽的世界取出,只要它被取出、接受,在某一特定的范围内,就会被人们所掌握,使之形成一个统一体,拥有自己的特殊含义[6]。英国美学家托尼·纽拜(Tony Newby)指出:风景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事物,它主要是人们用以满足自身基本欲望和社会需要手段的产物,风景与其说是自然所提供的一种形式外表,不如说它更主要是文明继承和社会价值[7]。因此,风景的意涵在艺术家的视角里,它既非只是山川、稻田、湖泊或是一片云彩,它与土地上生存的人们紧密相关,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与象征意义。当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有了风景的视野,风景就于焉而成。这个概念如同构成风景的第一道手续,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土地变成风景的视觉过程,以及风景和这个世界的关联性。

1.2 西方艺术作品中风景的表现手法和影响力

在现代西方的思想里,艺术家关于风景的意涵是与风景艺术作品紧密结合的,也就是说在画框内表达对于风景的感受。所谓艺术作品,就是创作主体在绘画中利用视觉性造型语言而尝试进行沟通;在创作方式和创作内容方面,追求多元化的艺术家们将自身经历的生活内容反映到画面中,从而完成自己的创作[8]。风景艺术作品中表达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纪录着画家的知觉与情感。

在现代主义艺术产生之前,关于风景的艺术作品一直居于首要位置[9]。因而,风景艺术作品,它的产生、表现手法、影响力和意涵的变化一直是研究西方艺术史的重要问题。正如贡布里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理论与风景画的兴起》一文中做过详细的考证,认为作为一种艺术惯例的风景作品的兴起,是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理论的基本主张分不开的[10]。肯尼斯·克拉克进一步发挥了贡布里希的观点,他认为,“15世纪开始,风景在艺术作品中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题材来创作,直到19世纪,风景才成了占优势的艺术作品,并创造了他自己的崭新的美学”[11]。当历史进入20世纪,以抽象和表现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主义艺术兴起之后,建立在再现理论基础上的风景创作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西方艺术史中部分风景艺术作品分析:

(1)15世纪末,德国画家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urer)在作品《池塘小屋》(Little Pond House)(图1)中展现了傍晚天空蔓延下来的静谧气氛,带有围墙的孤立房子、池塘以及湿地植物,这时的风景在绘画中开始担负起一个独立的角色。

(2)16世纪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在作品《雪中猎人》(Hunter in the Snow)(图2),透过猎人远视全景,山坡和地平线都以对角线形式交叉组合的画面,从而构成伸向低谷变化多端的斜坡。浓重的树木和白雪覆盖的大地,于林间奔跑的猎人和敏捷的猎狗,共同形成了十分巧妙的动静结合。由于恰当的远近透视处理,使画面具有深远的空间感和空气感。勃鲁盖尔对大自然的深情描绘,使他成为尼德兰民族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创始人。

(3)17世纪,被誉为“英国风景画之父”的理查德·威尔逊(Richard Wilson),他的绘画兼有一种古典意味,色彩一般比较明朗,喜作平远之景。名为《茅达区山谷》(Valley of the Mawddach)(图3)的作品,阳光映照着远方的山顶,山谷间一条盘曲公路把两边山坡划出了背阴与面阳的两个大面。山坡上点缀着团团树丛,几个骑马的山乡人从山坡上下去,后面只露出驮货的几匹马和人。空间感极强,色彩也较和谐,墨绿与棕灰构成了总的画面调子,辽阔的天空与浩茫的山地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4)18世纪,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在名为《生命的阶段》(The Stage of Life)(图4)的作品,前景中描绘了一个老人,背部转向观众,朝着两个成年人和两个孩子俯瞰海港的景象。港口中所示的五艘船,每艘船与海岸的距离不同,暗喻人生中生活的不同阶段,让我们反观自我,带有感觉和心理上的沟通。

(5)19世纪,奥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作品《风暴景观》(Storm Landscape)(图5),陆地和海洋中再没有任何事物能够牵绊他的视线,只有他头顶的蓝色苍穹,他感到自由、孤独得像个宇宙中的一个小斑点,漂浮在空气中[12]。画中没有任何实体的描绘,作品表达了面对没有任何可分辨的物质特征的景色所产生的空虚体验,并带有一种释放的感觉,使感受着它的人也丧失了物质形态。

(6)20世纪,法国画家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的作品《舞蹈》(Dancing)(图6),在创作时,把模特儿带到地中海岸边。作品跟地中海给他的喜悦情绪紧密相连,画中背景的蓝色,寓意着仲夏八月南方蔚蓝的天空,他认为:梦想中的风景,简单又纯洁,没有令人不安、引人注目的题材,是艺术对每个精神劳动者的一种平息手段,熨平他们的心灵,对于他们意味着从日常辛劳和工作里获得宁静。

本文无意罗列西方艺术史中所有的艺术作品,只是选取了一部分来分析其中的风景意涵,从所选作品中可以呈现出这些艺术作品是通过怎样的表现手法来传达出艺术家们想要传达的风景意涵,以及对这些意涵的诠释(表1)。

通过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可以让我们去探讨艺术家思考世界和周遭关系的方式,呈现出艺术家和其同时代的人与这个世界所持有的关注,以及在作品中他们的感官和心理状态。从15世纪到20世纪,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随着人们对风景认识的深入逐渐丰富,从对自然的真实临摹与纪录,到结合主观反映与情绪的再现,它包含了人对所处环境作出持续直接接触并产生心理认知变化的过程;其风景意涵也从对自然氛围的真实传达,到艺术家完全沉浸在那个场景中,其主观感受的融入,风景的意涵变成一种集光线、颜色、个人体验、心理感受的综合体,伴随着艺术家的情绪所呈现并使观赏者开始反观自我。

1.3 风景作为社会阶层与象征的表现

艺术家常利用画笔下人物所穿的衣服,来显示该人物的社会阶层和政治、文化倾向。同时代的人在观赏画作的同时,观察衣服便可知所表示的涵义。如约翰·佐法尼(Johann Zoffany)的肖像画《威廉姆·扬的一家子》(The Family of Sir William Young)(图7)中,家族成员的排列配合了背景的大树和天空的映衬,衣服的刻画同时又清晰的显示出家庭的权利排序。

艺术作品中风景在象征下的诠释,在象征中寻找风景的位置并呈现风景,不是为了纯粹视觉上的乐趣而绘制影像,反而是和地方、历史紧紧相连。如小约翰·哈里斯(John Harris the Younger)所描绘的《邓纳姆·梅西庄园》(Dunham Massey)(图8)表现了橡木种植园的庞大规模,蓬勃生长的森林,不是为了骄傲或炫耀,而是为了将来的建筑,将来的军队所生长。庄园与周围风景的关系中,权利和统治的象征标记在土地上得到了体现,大道向周围辐射开,将权威印刻在了风景上。

表1 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和风景意涵Tab.1 Art works' expression and scenery meaning

2 透视法和取景框作为艺术家传达风景意涵的表现手法

对于西方艺术作品而言,艺术家是以什么样手段来让欣赏者们体验到其中的风景意涵呢?风景意涵体验中,观看的方式同样重要于所看的画面,即感觉和心理的状态会影响风景的形成,当一个人观赏一件艺术作品时,作品中的艺术手段会诱发他的视觉活动,观察作品把自身和作品建立关系,从而体验作品。

2.1 透视法

西方在艺术史上常把风景的表现手法和透视法合并在一起研究,这种结合从一开始就是把风景放置在由透视建构成的世界关系中。文艺复兴时代,西方艺术家流行着这样一种作画方式:他们透过一块玻璃板,在上面描绘所见到的景物的轮廓,然后再把轮廓拷贝到画布上,利用透视点来计算在一个空间内所有事物的距离、摆放位置和尺寸大小[13]。在描绘风景画时,他们通过写生选择风景的某个场面,并确定构图,利用透视法逻辑性地分析自然,并努力将其呈现在画面之上。因为透视法是一种权力的表现,观众在观看一幅作品时由它导引出来的感官和心理状态就能彼此相符。

透视法的使用就好像一扇玻璃隔开了观者和观者正在观看的作品,透过这个可以把周遭世界放入秩序中的法则与来与作品发生关系。例如17世纪时荷兰风景画家梅因德尔特·霍贝玛(Meindert Hobbema)在一幅名为《米德哈尼斯的大道》(The Alley at Middelharnis)的作品中(图9),画里头的人并不会让我们觉得太小或者迷失在这个平坦的地区中,这个以水平度支配的平坦地区,扩大了天空的重要性,并让我们有一种无穷无尽的感觉。作品的有趣点不仅是为了呈现一个秩序井然的世界,提供宁静的保证或是一种可以带给人类的掌控力,而且为了让我们感受到来自交流的部分更甚于来自结构的部分的联系。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运用科学的探索,发明了一种空气透视法,称之为“薄雾法”,它给人一种神奇朦胧的感觉,似乎整个画上都罩上了一层薄纱[14]。其代表作《蒙娜丽莎》(Mona Lisa)(图10)就是运用了这种透视法,用一种柔和的明暗对比使轮廓线变淡甚至消失。

2.2 边界限制——取景框

在通常的理解里,一幅风景画就是用来装饰我们室内空间墙壁的一幅反映外部世界的图像,画框中的风景是模拟真实景象的替代品。风景画中限定自然风景的框架,不管是画布上的油画作品,印刷出来的摄影作品还是通过相机的取景框、建筑的窗户、门廊、拱券等,都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把远景带到视线近处,加入到一个经过润饰的场所中,这时画中的风景是无止境、无法划定边界的,更没有边界。正如一个评论家所说:“让室内的界限与外部世界的广阔无垠形成最直接的冲突,窗户外像是一个边界,同时也像是一个壁垒”[15]。围绕着风景的取景框达到了加强文化上和视觉上的距离感的效果。

19 世纪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卡斯帕·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作品《窗前的女人》(Window of the Woman)(图11),画中一位背对观众的年轻女子临窗而立,凝视着窗外,这幅风景画的窗框,同时也是画中风景的取景框,被渲染成单调的土褐色,将人们的视线从窗框引入到风景中去。画家通过对窗户这一浪漫主义流行的素材,将室内外、远近融为一体。弗里德里希的另外一幅作品《白色山崖的吕根岛》(White Cliff on the Island of Ruegen)(图12),是另外一种方式的取景框,作品利用前景的树木枝叶来取景,起到了自然的边界限定的作用,达到了加强视觉上的距离感的效果。

3 艺术作品中风景意涵的体验

自了解风景的诠释之后,我们应该依据风景的意涵或者随附于风景、传达风景意涵的这些方式或原则来把每一种诠释联系起来:风景是存在于世界之中的方式和状态,通过透视法和取景框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去了解这样定义下的风景;若要更加丰富的体验其中的风景意涵,在这些表现手法的基础上,我们就必须思量在不同时刻中所有可能存在方式,尽可能去了解我们的身体是如何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交流又是如何在环境和我们之间开启的,如何让我们张大眼睛观看环境以及它的结构。而当和一件艺术作品相遇时,这些都会发生。

3.1 风景中身体的感受及身体与风景的交流

(1)风景中身体的感受

当作品把我们导引进入它的世界时,我们就不再只是一位单纯的面对一个物件的观众,我们已是其中的一部分。作品的体验和身体是分不开的,我们和周遭世界的关连感受让我们意识到关于感受的建构,它不但需要从物件上着手,也要从身体上出发,由感官带领,透过身体的记忆,经由转化为文字前的思考进程,再利用一些间接的途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感受。如此,同时代中关于风景的许多诠释就得以发展和广为人们接受。如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在其著名的作品《台夫特风光》(View of Delft)(图13)中表现出白云飘过我们头顶所留下的阴影,从近到远,从沙岸到建筑物,我们所感受到的情感又更加加深了画中明亮跳动的节奏,我们感觉到自己正在加入这个世界。

(2)身体与风景的交流

当我们和风景处在交流的状态时,风景并不限于视线所见。当我们走路时,我们和周遭的风景彼此处在一个深厚的关系中,空气、温度以及气味都会改变我们的呼吸和步伐速度,同样的,地面也影响着我们脚步踩下的方式。当我们感觉风景穿过我们的身体时,步履和身体也会融入这个世界。当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无法清楚的记得曾经与环境交流时所建构的风景,记住的往往只是它们的精神,然后每个人再依自己的方式,回应着它们在身体中艺术、语言和地方之间所陈述的关联。

3.2 心理和感官上的状态

感受风景不是靠凝视,而是靠心理和感官上的感觉,或者说它和敞开接受世界的方法一致,因为存在于每个人小世界中的限制已经解开。艺术家、观赏作品的观众以及那些塑造和培育风景的人,他们单独和周遭的事物一起,以心理和感官感受作品时,他们是在体验风景。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的作品《谷垛》(Grain Stack)(图14),这个系列的画追踪了这些谷垛在不同季节以及一天之内不同时间中的变化效果——它们被看做是与环境互相影响的,在雪中坚硬而结霜,在黄昏的温暖中发出光芒。当人们一幅接着一幅的看这些绘画时,紫红色的充满活力的影子是一种视觉理解的状态,画家把我们带入画作的同时,也同样让我们的心理和感官上感受到画中光线所引起的膨胀感,一种亲切友好而略带愚蠢的迟钝感,白云飘过我们头顶所留下的阴影,我们就在这光线之中,彼此分享相同的时刻。

3.3 风景欣赏中的个人经验

风景的欣赏是透过个人经验而来,是环绕其他事物之间的虚构和记忆。也就是说,它是透过意识形态、教化、设计与规则以及偏见而来。例如像“田园诗”这样的词语,其实是发生在人们怀旧的情绪上,除了缅怀那段已经过去的时光,也没有其他的了。而一旦这个文化消失,它就往往变得令人怀念。我们居住在一个经济导向的社会,它可以阻挠,也可以增加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存观点。

J.M.W.特纳(J.M.W.Turner)在风景画《结霜的早晨》(Frosty Morning)(图15)中,描绘出一个清冷的、黎明光线笼罩的前景,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注视着一些正在劳动的人,一架四轮马车,刚刚结束了一场夜间旅行。他认为世界样貌的描绘应回归不断更新的经验本身,从左到右浏览,它展现了从夜间到破晓的变化,还有太阳使地面上的霜消融、土壤升温的过程。他把个人经验和感受混合在一起,然后再创造。因此,我们对作品形成的经验和理解并不是一致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景象,或者说不同的诠释。

因此,即使艺术家表现了一个符合人类文化原型的风景,我们也不会就它本来的样貌来欣赏,因为艺术家呈现它的方式并没有办法与现实世界相吻合,风景概括的表达了他们和世界的关注。而观众站在接受者的角度,试图通过画面中呈现出的可视性标记来理解艺术作品,同时他们也是根据自身经历而去理解作品。

4 结语

对于风景意涵的诠释和体验的研究,首先,在西方艺术家的立场上,他们通过透视法、取景框等常用的艺术手法,以及艺术作品中风景的表现手法,使我们体会到作品中一些逻辑性的、秩序感的风景意涵。其次,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运用了这些常用的艺术手法,由艺术家或观赏者在身体沉浸入这个世界时,所产生的感受和看法中可以得到更加丰富的风景意涵的体验,即艺术家或者观赏者身体的感受、交流和心理、感官上的状态,也就是他们当时的心境以及思考和感觉风景的方式;另一方面,第一点,由艺术家或者观赏者为主体、艺术作品为客体的二元论所带来的观察性目光,伴随着如历史、文化、社会阶层等的不同背景,这时的风景意涵作为社会阶层与象征的体现;第二点,由艺术家或者观赏者作为主体其强烈的个人意愿所导向,此时艺术作品中风景意涵的体验可以理解为他们的个人经验和经历。

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透过对西方艺术作品的风景意涵与体验研究,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知和衡量设计中的风景。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西方风景艺术传统和风景园林设计传统的联系。另一方面,我们研究不同的风景意涵体验以及其美学上、哲学上的价值,以这种研究方式来思考我们每日的游憩休闲活动,思考我们对于生活环境、社会结构的回应方式,从而去构思如何在风景设计中,传达出人们真正的行为举止、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理想的生活模式。进而理解风景在我们的风景园林文化和文明进程中,作为艺术,同时作为一定社会结构下的生活方式,其广泛的社会关怀和哲学反思。

注释:

①图片来源:图1引自:(英)De Agostini出版公司.西洋美术家画廊 27 [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14;图2、4、6、10、14引自:(法)Stephen Farthing.1001 Pantings You Must See Before You Die[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184、398、598、135、534;图3藏于:英国诺丁汉城市画廊博物馆;图5藏于:斯德哥尔摩;图7藏于:乌菲齐美术馆收藏室;图8藏于:卡拉斯拍卖画廊;图9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图11藏于:英国伦敦国家艺廊;图12藏于:英国伦敦国家艺廊;图13藏于: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图15藏于:英国威尔士加地夫国家博物馆。②表1为作者自绘。

(References):

[1](法)卡特琳·古特.重返风景:当代艺术的地景再现[M].

黄金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

(France)Catherine Grout. Representations et Experiences du Paysage[M].Huang Jin--jvTranslation.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Press,2014:1.

[2]Council of Europe. The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Z]. Florence,2000:9.

[3]Jane Marie Todd.The Great Image Has No Form, or On the Non-object through Painting[J].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9,(9):121-140.

[4](法)弗朗索瓦·朱立安,(英)简·玛莉·托德.风景的性灵[J].钟惠城译.风景园林,2011,(2):127.

(France)Francois Jullien, (UK)Jane Marie Todd.The Spirit of a Landscape[J].ZhongHui-chengTranslation.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1,(2):127.

[5](英)马尔科姆·安德鲁斯.风景与西方艺术[M].张翔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9.

(UK)Malcolm Andrews.Landscape and Western Art[M]. Zhang Xiang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People 's Publishing House,2014:9.

[6]SimmelGeorg.PhilosophiederLandschaft [M]. Frankfurt:DasIndividuum und die Freiheit, ,1913:130-139. [7]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3.

Yin Ding¬-bang.Design:An Introduction [M].Changsha:Hu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5:13.

[8]尹祯旋.记忆中存在的风景[D].北京:清华大学,2011:2. Yin Zhen-xuan.Research on Landscape in Memory[D]. 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2011:2.

[9](英)恩斯特·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577.

(UK)Ernst H. Gombrich. The history of Art[M].Fan JingzhongTranslation.Nanning:Guangxi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1999:577.

[10](英)恩斯特·贡布里希.文艺复兴艺术理论与风景画的兴起[C]//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集.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293.

(UK)Ernst H. Gombrich. Cultural Renaissance Art Theory and the Rise of Landscape Painting [C] Art and the Humanities: GombrichCollection[A]. Zhejiang Photographic Publishing House,1989:293.

[11](英)肯尼斯·克拉克.风景画论[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152.

(UK)Kenneth Clarke.The Art of Landscape Painting [M]. Chengdu: Sichuan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1988:152.

[12]Hayward Gallery.Dreams of a Summer Night: Scandinavian Painting at the Turn of Century[M]. London:Arts Council od Great Britain,1986:209.

[13]潘耀昌.西洋透视和中国界画_两种透视法的比较[J].新美术,1986,(4):15-16.

Pan Yao-chang. Western Perspectives and Chinese _ Comparison of Two Perspectives[J]. New Art,1986,(4):15-16.

[14](意)弗拉维奥孔蒂.文艺复兴艺术鉴赏[M].李宗惠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9.

(Italy)FlavioContiRenaissance art appreciation[M].Li ZonghuiTranslation.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1988:9.

[15]Eitner L. The Open Window and the Storm-Tossed Boat: An Essay in the Iconography of Romanticism[J]. The Art Bulletin, 1955, 37(4):281-290.

A Study on the Scenery Meaning and Experience of Western Art

PENG Xi JIN Yun-feng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ims to introduce how art interprets scenery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art works from western history. Through artist’s perspectiv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interacted relations and implications between art works and the views of scenery by indicating what the artists think about the world and how they explore the art with their experiences. According to catch sight of the scenery connotation from the artistic point of view, we express the social lifestyle phenomenon and read the insight into the thought in the society. Therefore, this paper would conclude how the artists convey the meaning of scenery, what the experience is, to realize what the art works are shown by artists, and to reveal that people are affected by art as well as communicating with scenery deep in mind. Ultimately the paper would drive people to interact and study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by combining experience with the meaning of scenery. Finally the paper would provide a new viewpoint through analyzing the history of western garden and the western garden works.

Scenery Meaning; Scenery Experience; Western Art; Landscape Design

TU986

A

1673-1530(2016)11-0121-08

10.14085/j.fjyl.2016.11.0121.08

2016-07-26

彭茜/1990年生/女/河南人/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南昌 330031)

PENG Xi, who was born in 1990 in Henan Province, graduated from Art and Design Academy of Nanchang University with a Master degree. Her major focuses on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Nanchang 330031)

金云峰/1961年生/上海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注册规划师/同济大学都市建筑设计研究分院一级注册建筑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与工

程技术,公园绿地与开放空间,中外园林与现代景观,风景旅游区保护与更新等(上海 200092)

邮箱(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jinyf79@163. com

JIN Yun-feng, who was born in 1961 in Shanghai, is Prof.and Ph.D. Candidate Superviso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of Tongji University. He is the deputy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And he is one-level registered architect and the registered urbanplanner. His research direction focus on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Park Recreation and Open Space, Classical Garden and Modern Landscape, 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修回日期:2016-10-13

猜你喜欢
意涵艺术作品风景
雨来了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听说,陈意涵充满了正量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