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结构安全部件材料及其匹配优化设计分析

2016-04-15 08:23尹志安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6年4期

尹志安

摘 要:时代发展迅速,汽车行业也由此获得迅猛发展,因此对于汽车设计的需求开始攀升。促使相关学者在此类领域中研究变得越来越深入,相应的问题也随之越加明显。比如汽车车身结构安全部件材料的匹配优化设计当中,就存着非常明显的材料选取的盲目性,对于其厚度的优化以及交互性等方面欠缺充分的考虑。本文为此进行深入分析,并推出匹配优化设计分析的具体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汽车车身结构;安全部件材料;匹配优化设计

近年来,随着汽车安全事故发生率的上涨,人们的安全意识开始不断提升,对汽车本身的安全性要求也开始不断攀升。因此对汽车车身结构安全部件材料的优化设计就显得异常重要,而我国目前对汽车结构优化设计的研究,大都只是对车身材料或者厚度实施优化,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两者的交互性,在性能的提升方面相当有限。为此,文章针对车身材料的匹配优化设计方式进行探讨。

一、汽车碰撞的安全性设计分析

(一)安全性设计原则

车辆产生正碰对车内的乘员造成严重的安全威胁,这就要车辆结构本身必须具备良好的吸能性,这样才能在汽车发生碰撞时,迅速的将整车动能加以吸收,由此将极大的满足车体本身的加速度和其入侵量控制的匹配性[1]。对于汽车正碰的安全性设计应符合以下两个方面的标准:(1)乘员舱加速度降低,保证乘员不会受到强大的冲击力。(2)应将汽车 的前围板侵入量和转向柱后移量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不可减少乘员的活动空间,以此避免直接给乘员造成伤害。

(二)安全部件材料匹配优化设计方式

目前,国内对车身材料正碰的安全性设计工作时,大多都是主观性的角度来选取所要设计的对象,而且实际的设计严重缺乏对材料和厚度间的交互性问题。为此,针对此材料和厚度的交互性问题,推出其匹配优化的设计方式。首先,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传力路径和能量分析的方式初步选取相应设计部件。然后由此进行敏感性的分析,这样才能更准确的找出最受影响的安全部件作为设计的对象,从而真正解决难以选取设计对象的问题。同时可针对所选取的设计对象,采用优选近似模型和多目标优化的方式对其厚度和材料实施匹配和优化,这样就充分的利用了两者的交互性,真正实现材料和厚度的变量混合。

二、汽车安全部件的选定分析

(一)分析汽车传力路径

主要针对其正碰当中的流动应力进行分析,可通过明确其车应力变化和部件截面展开分析。其传力路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车辆本身和刚性壁障产生碰撞时,一旦其前保险杠产生变形,会将力直接传递至上纵梁,然后通过上纵梁传递至A柱上端位置,最后直接向后传递[2]。(2)当车辆和刚性壁障产生碰撞时,一旦其前保险杠产生扭曲,会直接将冲撞力转移至前纵梁,然后直接传输至A柱下端、门槛梁以及底板纵梁等位置,最后向后传递。(3)一旦车辆和刚性壁障产生碰撞,汽车A柱下端将直接受到前轮胎的作用力,而前轮会将其真所受的冲撞力转移至A柱下端位置,进而由此传递至门槛梁位置,最终由此向后传递。

(二)分析汽车能量分布

针对其传力路径安全部件的能量分析工作,主要是为了明确此类部件是否在传力路径上起到了相应的吸能作用,然后据此明确发生正碰时的具体部件。

(三)分析汽车材料敏感度

对于汽车车身材料的匹配优化,通常还需要对其敏感度进行分析,具体可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进行敏感度分析。通过这种敏感度分析的方式,能够对多种影响类因素的主次顺序进行有效的判定。车身材料一般都是使用高强度钢,而使用更高强度的刚强度钢需要较高的成本。所以,就必须保证所选择的部件材料,其碰撞性能获得更好的改善,这样才能极大的避免汽车本身车身材料和成本的浪费。

三、汽车安全部件材料的匹配优化设计

(一)材料匹配模型分析

具体需要结合正碰部件的敏感度分析结果来选取对材料造成明显变化和影响的部件材料作为设计的对象。具体通过敏感度分析,并结合多种材料的碰撞特性来明确哪些部件属于最适宜的强度等级,可直接从备选材料当中选取最适宜的材料作为其部件材料的取值范围。一般正面碰撞中的安全部件材料优化的数学计算模型主要是以下表达形式:

式中,m为汽车安全部件的质量和,acc为乘员舱的加速度峰值,disp为前围板的最大侵入量。

(二)材料匹配优化设计过程分析

针对汽车安全部件的材料匹配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到其部件的材料和厚度,这属于离散混合变量多目标优化的问题。最常用的方式将离散变量直接当作是连续变量的形式,然后将最优点圆直接调整为相应的离散值。不过,这种方式只能获得局部的优化,有时甚至在其可行域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将连续变量实现离散化,一旦其离散的方式不正确,也将只能获得局部的优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汽车安全部件材料的匹配优化,需要采用传力路径和能量分布的形式来选择其正碰相关部件,然后可直接通过敏感度分析的方式提取出其中的安全部件。再进行模型计算的方式,得出优化数据,最终运用于车身的设计当中,必然将有效提升汽车正碰耐撞性。

参考文献:

[1]伍素珍,郑刚,李光耀,田轩屹,刘胜.汽车车身结构安全部件材料匹配优化设计[J].锻压技术,2015,11:85-93.

[2]范子杰,桂良进,苏瑞意.汽车轻量化技术的研究与进展[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4,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