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提升我国旅游业软实力相关问题及路径探析

2016-04-14 09:42韩琳琳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低碳发展

韩琳琳

在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我国新时期发展目标和使命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在又好又快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着重增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软实力,真正把旅游业发展为“美丽产业”,担负起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一、“美丽中国”和“软实力”的相关概念内涵

(一)“美丽中国”的概念回顾

“美丽中国”是2012年11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报告时提出的新的发展观点,是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二)“软实力”的概念回顾

“软实力”一次源于英文“Soft Power”,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S·奈教授在研究国际关系时首先提出了这一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可称为“硬实力”,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种“软实力”,即“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实现国家目标的能力”。

二、“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提升旅游发展软实力的意义探析

(一)哲学意义

美丽是美学范畴,美丽更是哲学范畴。美丽中国离不开大好山河,秀美风景,但美丽中国的丰富概念和内涵却远远不局限于此。无论是儒家“天人合一”的德性智慧抑或是佛教“众生平等”的解脱智慧,都应该主张人类应该尊重并顺应自然,进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这与中华民族固有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精神和建设美丽中国的丰富内涵也是相符统一的。重视提升旅游业软实力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印证,努力提升旅游软实力更是体现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途径。

(二)实践意义

国家旅游局于2013年2月5日将中国旅游整体形象确定为“美丽中国之旅”,这是旅游行业发挥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特殊功能优势的有力诠释,是对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要求的主动具体的落实,“美丽中国之旅”代表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极为富集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之美、政治建设之美、文化建设之美、社会建设之美、生态建设之美,也代表着中国旅游业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理念来引领和影响全球旅游业发展方向的努力。

三、提升旅游发展软实力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一)依托美丽中国,扩大中国旅游业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

发展美丽经济,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美丽文化的传承,“美丽中国之旅”必将成为我国鲜亮的名片,更加有助于向国际社会清晰地展示和传递中国旅游的整体形象和正面信息,也有助于增强中国旅游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品牌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扩大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力和比较优势。

(二)加强旅游双向交流,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国之美接地气、可感可知

“美丽中国”是一个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和内心情感中的概念,核心是让人认知美丽、接纳美丽。加强双向交流,提升旅游品质,能让人们最直接地感触和体验到包括自然美、人文美、生活美在内等多个方面的美丽中国。因此,要努力扩大中国与其它国家,中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双向交流,让中国之美可感可知,美名远扬。

(三)文化旅游,让国人更加“美丽”,体现“寓教于游”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国,我们的祖先留下了许多无价的宝贝,如历史古迹、风景名胜等,这些在当代都是令人向往的宝贵旅游资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来说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的层次。

四、在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中提升旅游软实力的对策和路径探析

(一)乘势而上,以旅游业自身繁荣发展助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

当前,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并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再到《旅游法》的出台、《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颁布,国家层面密集出台的各种文件为旅游发展营造了前所未有的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

(二)科技兴旅,加强旅游业软实力在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基础理论和政策应用研究

新的事业离不开常新的、正确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样“美丽中国”建设如何落实到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也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支撑。要在深刻理解美丽中国内涵、厘清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等基本概念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发展旅游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五、从建设美丽中国出发提高旅游软实力的期盼

如何将旅游发展进一步融入美丽中国的建设大局已经成为了统领各项旅游工作的重要课题。为了提升旅游软实力,建设美丽中国,全社会都应该倡导由内而外的“绿色出游精神”。不久的将来,我们不仅会拥有一个舒适宜居的美丽中国,也必将见证绿水青山的祖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变。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低碳发展
浅议城乡布局对改善人居环境的影响
重庆市碳排放现状及低碳发展路径分析
镇江市低碳发展经验
营运船舶节能减排现状及其低碳发展的途径
山东省煤炭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低碳发展中的社会公众参与机制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与实证评价
基于指标体系的低碳试点城市评价
区域碳排放峰值测算若干问题思考:以北京市为例
低碳约束下中国核电发展及其规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