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析

2016-04-14 03:59吴骏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年1期

吴骏

摘 要: 发展性社会工作是一种在理念和介入策略上不同于传统社会工作的新实践取向,它在社区层面的介入是一种新的有益尝试,也将是未来社会工作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趋势。通过对社区、社区发展和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探讨,结合现阶段在社区层面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实务内容和实践,梳理和建构“个人发展——经济发展——社区发展——社会发展”四个层次的发展性社区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对发展性社区工作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回应米奇利关于社区发展性社会工作取向的探索。

关键词: 社区发展; 发展性社区工作; 社区实务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1-0012-07

无论时代和社会结构如何变迁,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改变,社区依然是构成整个社会系统的基本单位之一,也是一个由个人、家庭、社区组织乃至各类社会机构团体等次系统集结而成的独立系统。一方面,社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聚居地,承担着经济生活、社会化、社会治理以及社会服务保障等多种功能,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反映社会运作的机制,凝结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妇女及身心障碍者等社会服务人群的出现,他们大多生于社区、长于社区、甚至终老于社区,因而社区又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以及社会服务体制有着互为一体的关系。为了广泛地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改善社区居民生活和环境的品质,促进各个地方与整体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自18世纪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来,各个国家莫不借由推展各类社区工作来培养基层社区民众民主参与、自助自决与邻里互助的力量,尝试通过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发展。

一、社区发展与发展性社会工作

社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社区发展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F·法林顿1915年在《社区发展:将小城镇建成更加适宜生活和经营的地方》一书中提出的;1960年由联合国出版的《社区发展与经济发展》一书中将社区发展定义为,社区发展是一种过程,即由社区居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政府部门、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的积极配合,共同去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从而在整体上提高社区的发育程度,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1]“社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起源于落后或发展中国家,所提出的重要意义在于直指贫困问题,旨在改变贫困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演变成为联合国所倡导的一项世界性运动,目的是结合国家政府及社区的力量以改善人民的生活福祉,重点在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以及国家建设,强调社区自助与互助精神,运用和调动社区本身的资源以提高生活素质与水平。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为回应新自由主义对制度性福利的挑战,米奇利等学者把发展观点引入社会福利领域,逐步形成发展性社会福利理念,同时在社会福利的传递系统、社会工作领域逐步形成发展性社会工作取向。[2]米奇利所强调的在社区层面进行的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探索主要有三个方面[3]30-55:(1)在理论方面,发展性社会工作强调变迁、优势视角、增权等概念,注重社区整合与正常化,其直接目标是促进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整合于社区;(2)在实务方面,发展性社区工作促成服务对象在社区生活所有层面的融入,注重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区文化的发展,经由社区居民自助互助精神的培养和互动,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3)在工作技巧方面,强调动员当地社区居民从事发展性计划的社会工作技巧,包括协助动员当地的地方领袖并培养其领导才能,强调社区能力建设和社区问题解决。

因此,从社区发展的角度去回应居民的需要,采取“发展性”模式的工作方法来建立支持性社会关系网络,增加国家与政府同社区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以提升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这对于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有着广阔“社区”土壤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也成为了当今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而这无疑为发展性社会工作在社区层面的介入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从而给专门从事社区发展的社会工作者带来了曙光和契机。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性社区工作者秉持社区发展性的社会工作取向,从社区本身出发,扎根于社区,动员和整合社区的资产、资源、优势和能力,促进社区建设和社区进步,协助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参与行动。通过自下而上的形式,评估社区的共同需求,协调、整合和利用社区内外部各种资源和力量,采用自助和互助的方式,以达到解决社区问题、增强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提升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目标,促进社区居民协调发展,进而从整体上提高社区的发育程度,建立和谐的关怀型社区,最终实现和谐社会。

二、发展性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模式讨论与社区实践运用

在总结其他学者对于发展性社区社会工作探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前在社区层面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实务内容和实践,笔者试图在实务领域的层面上梳理和建构一整套发展性社区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从“个人层次——经济层次——社区层次——社会层次”出发,搭建发展性社会工作的社区发展模型(见图1)。从中对发展性社区工作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回应米奇利在社区发展性社会工作取向的探索。

在发展性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模式里,第一层次是个人发展层次,也是最基础的层次,主要强调以人为本。发展性社区工作主要回应的是社区中的个人需求。这一层次主要包括知识普及、能力建设和意识提升层面等,是发展性社区工作在微观层面实现的“助人自助”。第二层次是经济发展层次,主要强调以资产为本。发展性社区工作主要回应的是社区中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求,直指社区的贫困问题,旨在改变社区居民贫困落后的状况,提升其物质生活水平。这一层次主要包括实物、资金和社区社会企业的建立层面等,是发展性社区工作在中观层面所实现的“助人自助”。第三层次是社区发展层次,主要强调以社区为本。发展性社区工作主要回应的是社群和社区的需求。这一层次主要包括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社区领袖的培养以及社区互助支持网络的建立等,也是发展性社区工作在中观层面实现的“助人自助”。第四层次是社会发展的层次,这是发展性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最后一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主要强调以社会需求为本,回应社会问题。个人需求、经济需求和社区发展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上下贯通并相互发挥作用,从社区治理上升到社会治理并达到善治的目的。社区中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卫生、福利等事业都能实现长足发展,社区居民的意识、能力和生活水平得以提升,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得以加强,和谐共荣的社区氛围得以形成,社区事务和社会事务得以积极参与,患难相恤、守望相助的社区文化得以实现,最终实现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福祉,是发展性社区工作在宏观层面所实现的“助人自助”。endprint

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层次虽然内部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但在发展性社区工作的实务模式里每一个层次并不是单一独立的存在,也不是逐一被满足后递进的线性关系,而是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发挥作用的关系。一方面,个人、经济和社区发展层次相互影响,并上下贯通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又能够反作用于各个层次,使得各个层次本身得以提升,从而促进各个层次之间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发展性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并不是臆想,而是在现有实践和具体的社区实务工作中都能探寻到发展性社区工作的痕迹。如果能够把彼此串联起来,共享经验和相互借鉴,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模式,无论对发展性社会工作和社区工作本身,还是对现实中的社区发展乃至社会发展都将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个人发展层次:以人为本,注重社区居民能力提升和社区参与

1.知识普及层面

个人发展层次是发展性社区工作中最基础的层次,而知识普及又是发展性社区工作实务中最基本的工作。这一层面在19世纪初的南方地区发展。新中国建立初期,梁漱溟、晏阳初和李景汉等老一辈社会学家针对中国农村社区进行开发民力、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等乡村建设运动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他们都开展实施了“群众识字”方案和贫民教育运动,主要通过识字训练以及各种农业知识的普及,引进现代农业技术,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社区中心、学校与诊所的创设。而到了现代的城乡社区,知识普及除了传统知识技术的普及之外,主要以成人教育、老年大学等形式呈现。比如在社区中开展成人技能培训班,举办各种知识普及的讲座(老人身心健康、卫生、孕产与儿童保健等内容)和进行社区知识文化的教育、社区科学知识的教育普及等。知识普及不仅能够超越其他部门所提供的传统补救式服务,更重要的是为之后其他层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良好的基础。

2.能力建设层面

能力建设是个人发展层次中的重要一环,包括整合资源、组织协调、方案规划、建立网络和政治领导能力等。发展性社区工作者需要通过赋权与增能的方式来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能力建设。一是将社区治理的权力下放或授予社区居民,倡导社区“自下而上”进行自我决策,让社区居民决定社区的公共事务。二是使居民具有能力。社区居民通过人与人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讨论和互动,增进其改善社区的信心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激励并提升自我效能。通过增强权能的方式,唤醒居民潜在的社区意识,鼓励居民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参与社区的行动,激发居民对社区切身问题的关心和重视。因而,社区能力建设的具体手段主要是通过社区教育和管理培训的形式实现,提升社区居民、社区组织和社区整体的能力。例如,在实践中开展的就业培训、能力提升训练、职业发展规划等针对不同居民需求的能力发展,将被视为发展性社区工作在个人发展层次上的一个重要途径。

3.意识提升层面

发展性社区工作是一种组织和教育社区居民的工作,其目的在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和社区发展相关的工作,通过运用社区资源,采取社区行动,来推进社区建设,促进社区进步。这些组织、教育、参与、协调和自助互助等策略的有效运用需要依赖于社区意识的凝聚和提升,需要他们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而,在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实践领域需要增进社区居民彼此互动的机会,提升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例如,发展性社区工作可以通过社区各种活动的举办(大型社区拓展活动、社区探访活动、文娱趣味活动、社区摊位游戏活动、社区室内小组活动等),增进社区居民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和发展性社区工作者本身的认同,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增加相互了解及互助合作的机会,最终发展出社区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成社区意识。

(二)经济发展层次:以资产为本,强调资产建设,培育社区资本,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1.实物层面

对于社区经济发展来说,实物层面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性社区工作者要组织、协助和指引社区居民完成具体的实质性的工作项目或解决具体的社区问题。例如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社区桥梁道路建设、社区水利设施的建设、社区垃圾处理、社区供电设施建设、社区房屋道路的规划、社区绿化公园维护、社区活动设施、社区福利服务设施,等等。而发展性社区工作者除了在实物层面进行以上的尝试和努力之外,香港食物银行也许会给发展性社区工作带来不同的启示,同时增加了实物层面的社区服务内容。在面对社区贫穷及饥饿问题时,香港的“食物银行”从贫穷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出发,向超市、食铺和富裕家庭等地收集临近保质期的食物。针对低保、低残、流浪等弱势群体和经济困难人士,为他们提供暂时性的膳食支持,减缓贫困问题,维护粮食安全,实现减少资源浪费和环保节约的目的,有助于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区发展乃至社会的整体发展。

2.资金层面

资金层面是社区经济发展层次中的一个核心层面,也是以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发展性社区工作者要想实现社区的经济发展,必须经由这一层面才能得以实现。在资金层面促进社区发展的尝试中,早有学者涉及并进行探索。例如,现金转移支付、“小额贷款”的方式发展可持续生计、社区经济的利用开发,等等。美国学者谢若登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倡导的“以资产为主的社会福利政策”和“个人发展账户”无疑是重要代表。[4]个人发展账户的理念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状态,更为重要的是,积累资产本身对穷人的心理促进、意识提升以及行为方式的改变等均具有巨大的潜在作用,有助于促进其长远生计的维持。在社区发展实践中,扶贫领域普遍开展的小额贷款、“母亲水窖”项目和社区个人发展账户等都是非常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3.社区社会企业层面

社会企业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态:它以社会责任为使命,以商业运营为手段,同时创造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从而达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是一种将生产与福利相结合并使其相互促进以实现共赢的组织形式,其灵魂是“助人自助”。[5]发展社区社会企业是对发展性社会工作实务的新拓展,社区社会企业是立足于社区的社会企业,是通过企业策略以及商业运作的手段,达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目的的社区服务组织。在发展性社区工作实务中,香港的母婴康逸协会有限公司(社会企业)是社区社会企业的代表。[6]该社区社会企业向较为贫困的社区妇女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提供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培训其成为月嫂,为婴幼儿和孕妇提供家政服务。强调社区资源网络的建立和资源共享,承担社区责任,促进社区就业和社区发展。但是,社区社会企业在国内还处于萌芽阶段,它的成长以及社区建设功能的发挥还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及发展性社区工作者的不断发掘。endprint

(三)社区发展层次:以社区为本,主张社区自助互助体系和社区支持网络的建立

1.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

发展性社区工作视域下的社区社会组织相比传统意义上的概念有所延伸,在这里更强调以满足社区居民生计发展需求的居民自助互助工作坊和合作社形式为主的社区社会工作组织。这类社区社会组织注重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性,突出服务对象的广泛参与和能力提升,实现助人自助下的可持续生计建设。最有代表性的是由陈涛等人所主持的绵竹青红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其在灾后重建恢复实践中,以团结社区、发展生计为核心,通过妇女手工作坊、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开展发展性社区服务,将其发展性社会工作取向引入社区生计发展项目之中,对社区生计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探索。[7]同时,张和清、古学斌等人所主持的绿耕城乡互助社,将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本土情境相结合,在实践中推动当地妇女组建羌绣互助小组、鼓励当地居民组建种植养殖小组和民宿小组等,以推动社区可持续生计和民众自助与互助。[8]无论是绵竹青红还是绿耕的模式,都是在社区发展层面对于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方面的有益尝试和创新,都在社区实践中注重绿色发展的可能性,强调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生态发展的平衡与协调、城乡共同体的建立以及生计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与主流或者片面地强调经济发展不同,发展性社区工作注重地方性生计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将发展重新放到了人类活动的核心,最终回归到经济发展与环境、区域发展相互协调的层次,真正实现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2.社区领袖的培养

社区发展是一种借由邻里团队组织运作,来引发社区居民持续参与社区事务的行动过程。在此过程中,一位或少数几位积极公正且具有人格魅力的社区领袖不但能够激励社区居民,给予其信心和动力,也能和社区居民一起开发资源,寻找发展机会,共担社区责任,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改变和社区建设。因此,作为社区发展的灵魂人物,社区领袖对于社区层面的发展性社会工作实务来说尤为重要,社区领袖的发掘和培养也将作为发展性社区工作者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在现阶段的发展性社区工作实务领域,发掘社区领袖方面较为有代表性的是类似于“社区领袖之家”“社区领袖培养”的专业服务。以培育和发掘社区领袖为服务目标,通过开放空间、案例交流、参与式讨论、社区行动工作坊以及其他形式的主题活动,促进社区领袖之间的沟通交流、团结协作,培养社区领袖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形成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实现联络感情、经验分享、互助成长和社区发展。

3.社区互助支持网络的建立

伴随着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和理性化而来的社区变迁,社区居民间共通性的减少和异质性的增多,使得我们很难再强求社区内部的统一和拥有共同的意识和价值观念。这就需要在社区发展层次注重社区自助互助体系和社区支持网络的建立,对于社会支持网络缺乏或羸弱的社区居民,发展性社会工作者应当协助其争取资源,消除影响其生活和发展的不利因素,针对其需求,利用社区这一个“动力场”来恢复信心、信念和动力,挖掘其优势和潜能,重新构建相应的社会支持网络和互助体系。使得他们能够获得组织或网络的信息、资源和支持,同时也实现自助式和互助式的社区发展。在此方面,香港“同路人社区互助网络计划”[9]可以作为有益参考。它通过互助网络的扩大带动了社区人际关系的重新构建,是链接社区并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新尝试,借由回应社区内贫穷及低收入人士的需要,开办以社区为本的社区互助项目,改善他们及其家庭的生活水平,并透过交换才能、技术和经验,互相服务,共营生计,重建自尊和生活意义,使得一个守望相助和睦邻友爱的社区得以重现。

(四)社会发展层次:以社会为本,个人、经济与社区层面的发展及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层次是发展性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最后一个层次,也是整个模式的最高层次,从个人发展到社区经济发展再到社区发展最后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在这一层次中主要是以社会为本,回应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当个人、经济与社区层面的需求得以发展并且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上下贯通时,才能共同促进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因此,在此层次中,以发展取向的社会工作服务应当采取以社会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策略,更强调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整合与综合运用,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利用社区内外部资源提升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改善其生活状况,解决社区问题,在更宏观的层面实现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等等。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培养居民互助合作的精神,协调社区力量以增加社区关系,提倡守望相助和邻里关爱,促进和谐的社区秩序,最终渐进式地实现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类的福祉。

三、结论与讨论

从仅强调物质性的社区建设逐步演变为物质与精神协调互动的社区发展,再拓展为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发展,时间已悄然走过了一百多个年头。发展性社会福利政策与发展性社会工作紧密相连,其最大意义在于对民众福利的保护方式从被动型、事后补救型、消费型向积极干预型、促进型和投资型转变。而发展性社会工作在社区层面的介入并发挥重要作用将是未来社区发展的趋势。与传统的社区工作注重社区能力建构、社会服务规划或社区行动不同的是,发展性社区工作则既注重运用经济与社会投资,满足贫困社区的物质需求,又能够促进社区居民能力和意识的提升,既满足社区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够建立一个患难相恤、邻里互助、睦邻有爱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区。总之,无论在社区当中是以人为本、以资产为本、以社区为本,还是以社会为本,从总体上来说,都是以发展为本,这就是发展性社区工作的核心要义所在,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依靠发展。发展不应该仅仅只在贫困领域得以实现,其应有更广阔的内涵和拓展的空间,发展一样能够延伸到其他领域,在不同层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发展性社会工作在社区层面,特别在社区发展层面所做出的积极贡献和努力能够为社会发展埋下一粒种子,假以时日,在未来的某一天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1]陈涛.社区发展:历史、理论和模式[J].社会学研究,1997(2):18.

[2]马凤芝.流浪青年的发展性社会工作介入策略——以社会企业介入模型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4(3):32.

[3]MIDGLEY J,CONLEY A. Social Work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ories and Skills for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30-55.

[4]冯希莹.社会福利政策范式新走向:实施以资产为本的社会福利政策——对谢若登的《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的解读[J].社会学研究,2009(2):216.

[5]李伟,梁刘艳.社区社会企业的责任承担及培育发展[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5):34-35.

[6]母婴康逸协会有限公司[EB/OL].[2015-04-03].https://www.mbaby.org/.

[7]陈涛,陈锋,王小兰.震后社区生计项目实践与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探索——绵竹青红社工服务站的经验及反思[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2):14-24.

[8]张和清,斐谕新,古学斌,等.灾害社会工作——中国的实践与反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9]香港同路人社区互助网络计划[EB/OL].[2015-04-03].http://www.ktmss.org.hk/node/710/.

(文字编辑:邹红 责任校对:徐朝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