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小双 饶细辉 沈 良(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〇八队云南昆明66099;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地质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云南昆明6506)
红河县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伏小双1饶细辉2沈良2
(1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〇八队云南昆明661099;2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地质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云南昆明650216)
红河县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发育,灾害分布点多面广,稳定性差,规模以中小型为主,文中通过对红河县现状区域地质环境特征、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地质灾害灾情的评价,分析了诱发、恶化地质灾害的自然、人为等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
红河县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特征灾害类型防灾减灾对策
红河县地处云南省红河西南部,红河中游南岸,境内地层岩性复杂多变,构造断裂发育吗,地势大致中部高,南北低,96%的面积为山地,地表水系发育,降雨多集中于5~10月。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内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和损失,为进一步认识和加强地质环境保护,更有效地实施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对防灾减灾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很有必要开展地质环境保护的研究。
红河县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区和哀牢山余脉地带,断裂、褶皱等发育明显,构造复杂,地质环境恶劣。绝大部分为山地,地形坡度大,境内海拔高差明显。按地貌成因划分为剥蚀构造、侵蚀构造、侵蚀堆积及溶蚀侵蚀构造四种地貌类型;因地处哀牢山东南余脉,总体地势中部高,南北两侧低,山谷、河流走向与地质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呈西北-东南方向展布,受雨水河流侵蚀,山脉中枝状、羽状沟谷发育,切割强烈则呈“v”字形沟谷。县城北部及东部主要为哀牢山变质岩及岩浆岩侵入体,西部及南部主要分布砂岩、泥岩、页岩。
受特殊的自然、地质环境影响,红河县境内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危害大、发生频繁高、稳定性差等特点。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不稳定边坡、泥石流及崩塌,其他地质灾害发育不明显。
红河县地质灾害点190处,其中,滑坡121处、泥石流(含活动性冲沟)24处、不稳定边坡41处、崩塌4处。红河县的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其次为不稳定斜坡及泥石流。
2.1滑坡
2.2泥石流(含活动性冲沟)
泥石流主要发生于泥岩、砂岩等沉积岩分布的深切狭窄沟谷、坡降较大山区,沟谷型泥石流是红河县主要发生并造成严重危害的灾害类型。列入规划的泥石流24处,所占地质灾害比例为13%。按危害等级划分,大型泥石流1处,中型泥石流9处,小型泥石流14处;主要由特大暴雨诱发,对泥石流分布区下游的人民生命财产构成重大威胁。其中一部分泥石流的发生是以流域内产生的坍塌、滑坡为前提,这类灾害常为泥石流、滑坡相伴生。
2.3不稳定斜坡
按照斜坡体物质组成将区内不稳定斜坡划分为土质不稳定斜坡和岩质不稳定斜坡两种类型,不稳定斜坡分布情况与滑坡大致相当,不稳定斜坡的发育多因边坡开挖、冲沟侵蚀等形成,区内各地分布特征基本差异较小,不具备明显的区域规律性,不稳定斜坡共41处,所占地质灾害比例为23%。按灾害等级划分,大型5处,中型23处,小型13处,主要是受自然降雨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构成危害程度仅次于滑坡。
2.4崩塌
崩塌隐患是红河县次要地质灾害类型,列入规划的崩塌灾害点4处,所占地质灾害比例为2%。按危害等级划分,中型2处,小型2处,主要分布于陡崖及高陡边坡地带,类型以岩质崩塌为主,主要为人类工程活动所遗留下来的高陡边坡或自然斜坡的危岩体。崩塌体一般为岩土体在暴雨与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失稳而形成的,具有突发性,难以防范。
据2002年统计数据,植被覆盖率达31.5%。目前红河县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尚未彻底改变。县域大地构造位置是多个构造体系相互交接的地质构造复杂区。由于区内多期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岩体破碎,易风化或泥化。随着人类工程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和强度的提高,村镇建设、修筑公路、毁林开荒和开矿采石等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形势日益严峻。据水电、交通、民政等部门统计,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百万元以上。地质灾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红河县经济发展,并影响社会的稳定。
对历次在全县地质灾害调查统计数据的分析统计后,全县受自然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口32272人,受威胁的资产为44386万元,地质灾害主要威胁对象为乡镇、村庄、学校、公路、耕地。危害最大的灾害类型为滑坡,其次是不稳定斜坡和泥石流,崩塌灾害最轻。
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表现为:地质构造运动强烈,上高坡陡、岩土破碎稳定性差,降雨集中;人为因素:人们的生产生活对植被破坏、矿山开采、修建公路、铁路,城市规划发展,新农村建设,对地质环境的不良影响等。为此,结合区域地质环境特征开展防灾、减灾、治灾的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329 HPLC-TOF/MS 快速鉴别相思藤中的化学成分 付振贺,黄玉凤,黄超君,谢从景,吕 磊,杜红丽,赵 亮,焦 杨
红河县地质灾害防治应“以人为本、科学治理,强基固本、减负降压,综合力量、保护家园”的工作思路来实施,具体防治对策如下:
4.1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地质灾害特征、地质环境现状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指定切实可行的防治规则。对已存在的灾害,根据其危害程度,危害性大小,做到重点防治,统一安排。划定危险区与易发区,加强对各类地质灾害的监测,指定防灾减灾预案。
4.2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宣传,建立群测群防制度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供全民保护地质环境和防灾减灾的意识与水平调动群众防灾减灾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
确立由相关部门组建群测群防制度,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专业监测网络,实施信息化管理,并组织专业监测人员对主要灾害点进行巡查,编制印发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应急抢险预案及发放明白卡。
4.3建立领导目标责任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求各级政府制定明确的领导制度,责任制度,建立相应的领导结构,研究各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协调各方面工作,确保防治项目的顺利实施。
4.4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治灾
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使社会各界树立法律意识,将地质灾害的防治纳入轨道化,做到依法治灾。进一步健全完善环境与灾害防治管理,以及地质环境调查、地质灾害评估、地质灾害预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等规定和技术标准。
4.5加强监测力度,明确防治主要对象和范围
在已有的监测对象的选定中,普遍存在灾情、轻险情的问题,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进行合理的优化,突出重点,依据灾害隐患点的危险性,加强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脆弱的局部地质灾害巡查监测,加强对大型工程场地灾害点的监测,尤其需要建立矿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4.6坚持综合治理
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对于治理隐患点费用高,群众生活环境条件恶劣,治理效益不明显的采取避让搬迁为主;对于投入治理能够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的,应积极开展地质工程勘察和治理,使受地质灾害威胁损失降至最低。
红河县地形地貌复杂,断裂、褶皱等发育明显,构造复杂,地质环境恶劣,在一定的自然(如强降雨)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高。
大规模影响地质环境的各种人类工程活动仍将持续,引发的各种环境地质问题将日益增多,地质灾害呈多发趋势,危害进一步增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随着红河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范围仍在加大,山区居民切坡建房、坡地开发与利用以及山区公路建设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对地质环境进行着改变,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不容忽视,仍需要继续加强监督管理。
红河县许多村庄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条件落后,生存条件恶劣,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村庄政府以动员进行整村或局部搬迁,因此在进行新址选择上要开展必要的场地勘察、场地稳定性评价、环境评价等工作。统一规划,采取各种有效防治措施,安全可以避免,减少各类地质灾害发生,提高人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促进当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2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4.
[2]2005年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云南省国土资源厅.
[3]云南省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与建议【J】.中国煤田地质,2003,(6):48.
[4]云南省红河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红河县人民政府.2011.
P5[文献码]B
1000-405X(2016)-1-354-2
伏小双(1979~),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质灾害预测、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