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培德(广东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广州花都510800)
广东省连南县孔门山铜多金属矿区的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
■廖培德
(广东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广州花都510800)
连南县孔门山铜多金属矿区处在连阳岩体北端,郴州-怀集断裂带内,经历多期次岩浆活动,构造相对复杂,具有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区内有较多的民采老窿,主要是开采铅锌银矿、铅锑矿、金矿,本文仅就矿区内金矿的地质特征做论述,预测其找矿方向。
金矿地质特征找矿预测
连南县孔门山铜多金属矿区处在连阳岩体北端,桂东南大瑶山后加里东隆起北东端和印支凹陷区交接处、郴州-怀集断裂带内。主要断裂构造为东西向和北东向,区内西南部为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东南部为燕山期花岗岩,东部为泥盆石炭系灰岩,北面为震旦系-寒武系浅变质岩系。
1.1地层
区域内出露的主要地层有:元古界-寒武系(Pt-∈),泥盆系(D)、石炭系(C)等地层。
(1)元古界—寒武系(Pt-∈):为一套浅变质岩系,以砂岩、石英砂岩、硅质岩等为主。
(2)泥盆系(D)为一套海浸序列组成滨海碎屑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底部见底砾岩、砂砾岩;呈角度不整合于寒武系震旦系地层之上。分为郁江组(D2y)、东岗岭组(D2d),泥盆系上统(D3)。
(3)石炭系(C)为一套由两个海退-海浸序列组成滨海碎屑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交替出现,呈互层或夹层状;由下到上分为孟公拗组(C1m)、石磴子组(C1sh)、测水组(C1c)、梓门桥组(C1z)及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C2-3ht)。
1.2构造
矿区位于郴州-怀集断裂带内,北北东向寨岗向斜的西翼南部。处于隆起区与坳陷区过渡带内,区内发育较大的有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断层构造。中球山断层构造发育较早,规模较大控制整个区域的地层、岩浆岩分布演化。北东向构造相对较晚,控制次一级的地层、岩浆岩分布演化,其中明显对花岗闪长岩分布的控制。
1.3岩浆岩
区域上出露的岩体主要为大宁岩体和连阳岩体,大宁花岗闪长岩体为一北西向岩基,该岩体被连阳岩体侵入;连阳岩体是一个多次侵入的复式岩体,花岗岩呈岩基、岩株状产出。印支期花岗闪长岩(OSγδ)主要为中粒斑状角闪石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岩体边部常过渡为中细粒或细粒结构。主要成份为:斜长石:40-60%;石英:20-35%;钾长石:10-15%;黑云母:5-10%;普通角闪石:4-10%。斑晶为钾长石含量10%左右。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J3γβ)岩体与围岩接触较清楚,多为中深成至中浅成侵入体。以中-粗粒花岗结构为主。主要成份为:钾长石:40%,石英:30-35%,斜长石:25%。黑云母:5-10%。
矿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有:震旦系中统老虎塘组(Z2lh),泥盆系中下统桂头群(D1-2g)、东岗岭组(D2d)、泥盆系上统(D3r)。
(1)震旦系中统老虎塘组(Z2lh):为一套以硅质岩为特征的浅变质碎屑岩系。岩性为硅质岩、硅质板岩、变质杂砂岩、石英岩夹少量粉砂岩、凝灰质板岩、炭质板岩、含炭质绢云母千枚岩,顶、底均以硅质岩为标志。
(2)泥盆系中下统桂头群(D1-2g):为一套较粗的碎屑岩系。岩性为杂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细粒岩屑砂岩、粉砂岩。
(3)泥盆系中统东岗岭组(D2d):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为一套浅海相沉积,属碳酸盐建造。主要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
(4)泥盆系上统(D3r):为一套以具条带状、纹层状、鲕状的碳酸盐岩系。以灰岩、鲕粒灰岩、白云岩为主。
3.1围岩蚀变及矿化特征
矿区内的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矿区内金属矿化类型主要是铅锌银矿化、金矿化、铅锑矿化,金矿化受北东向压扭性剪切带控制。为含金石英脉型矿石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金等,自然金呈微细粒状分布;脉石矿物主要为脉石英、石英、绿泥石等。
3.2矿体地质特征
矿区内的金矿体,位于勘查区中部,赋存于中震旦统老虎塘组(Z2lh)变质碎屑岩中,受一条(组)陡倾的剪切蚀变构造带控制而发育,为石英脉型金矿石。剪切蚀变带走向NE60°,倾向北西,倾角70-80°,剪切蚀变带宽度0.3-1.0m,走向延伸较稳定,一般相对缓倾部位宽度稍大,陡倾部位相对较窄;剪切带条带状硅化、绿泥石化较强。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呈细粒状、细脉状、星点状分布,次有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可见自然金。
从坑道编录资料可以看到:民窿大多能揭露到金矿(化)体,为石英脉型金矿,中震旦统老虎塘组(Z2lh)变质碎屑岩在历次的构造运动中,在相对靠近印支期花岗闪长岩的地段,有一组北东向的陡倾的剪切蚀变构造带,为含金石英脉,单脉宽度一般为5-15cm,由3-5条间隔为5-10cm小石英脉构成一个剪切蚀变构造带,在围岩中炭质含量较高的部位,则石英脉单脉宽度变小;整体上来看石英脉为不连续分布,有较多断点,围岩中的硅化蚀变也强弱不均。金矿体主要受陡倾的剪切蚀变构造带控制,主要赋存于破碎石英脉及旁侧强硅化蚀变岩中。矿体大致呈北东东60°延伸,倾向北西,一般较陡倾,倾角70-80°不等,部分旁支矿体稍缓倾为倾角50-65°。主矿体一般出露厚度0.5-1.0米不等,加上旁侧含矿蚀变岩厚度,平均可达1.5米。按照矿体的空间展布及其大小可以大致划分出三个小矿体:
V-1矿体大致呈北东东60°延伸,倾向北西,倾角50-68°。厚0.5-1.0米不等,加上旁侧含矿蚀变岩,平均宽可达1.6米,品位:Au 5.50g/t。
V-2矿体大致呈北东东60°延伸,倾向北西,倾角70-75°。厚0.5-1.0米不等,加上旁侧含矿蚀变岩,平均宽可达1.4米,品位:Au 2.75g/t。
V-3矿体大致呈北东东60°延伸,倾向北西,倾角80°。厚0.5-1.0米不等,加上旁侧含矿蚀变岩,平均宽可达1.20米,品位:Au 3.48g/t。
金矿含矿带长度约1300至1500米,控制矿带的剪切构造走向延伸稳定,预测矿带具有较大的金资源潜力,金矿体主要受陡倾的剪切蚀变构造带控制,主要赋存于破碎石英脉及旁侧强硅化蚀变岩中,然而含金石英脉为不连续分布,有较多断点,围岩中的硅化蚀变也强弱不均,致使矿体的连续性变差。金矿资源量预测可达到小到中型矿床规模。
F407.1[文献码]B
1000-405X(2016)-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