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钦燕 崔晓东(青岛市黄岛区海洋与渔业局山东青岛266400)
论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李钦燕崔晓东
(青岛市黄岛区海洋与渔业局山东青岛266400)
当前,水产养殖业快速兴起及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因管理方法及科技条件的限制,导致多数地区的水产养殖对所在地区的水质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及影响,并且还给水产养殖的本身带来了巨大的负面作用。文章为解决此类问题,对水产养殖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进行分析,完善水产养殖环境的管理系统,找出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防控对策及建议。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控制对策
水产养殖业作为世界上增加蛋白质来源最迅速、最可靠的方式,已经广泛受到重视。世界水产养殖多是个体生产,一般聚集在发达国家。因水产养殖业养殖人员目光短浅,在利益驱使下,过分追求养殖产量,忽视养殖水域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最终造成环境污染。致使水产养殖业不能够持续高品质的发展。当今,水产养殖中解决环境污染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水产养殖业属于环境依赖性的产业,水环境质量的状况决定了养殖的成败及产品质量的安全。但水产养殖的同时会产生自身污染,同时对周边水域环境及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一定的威胁,从而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个水产养殖的产业链来看而言,生态环境质量是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我国是世界上的渔业大国,2014年水产品的总产量占全球的39%,并连续26年位居世界第一。据最新调查数据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水产养殖总面积为902.45hm2,养殖的总产量为4534.68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67%。同时,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并且养殖产量仍旧在持续快速的增长中。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所带来的水域生态环境的压力正显著地影响着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因中国水产养殖的重要地位及水产养殖和环境之间相互特殊的关系,水产养殖环境的管理和污染正在引起各方广泛关注。
水体污染:
2.1水体富营养化
养殖过程中,因采取的方法不当,会造成水产品的粪便及水产品饲料的氮磷营养元素进入水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得浮游生物繁殖迅速,造成水体透明度下降,使得沉积植物消失,水域生态系统发生退化,最终,导致水产品及水生生物死亡。
2.2微生物污染
水产品中某些鱼类病原微生物会带入水体,对水产健康养殖的本身带来一定威胁,使得水产品在生长的过程中产生疾病。与此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地向人类传染某些疾病。
2.3物理污染
渔业过程中使用机械产生机械油渍,此外还有丢弃的养殖工具及渔业生产者产生的生活垃圾,这些都对环境的污染造成一定的影响。
2.4重金属污染
水产的养殖过程中,重金属一般通过两个渠道进入水体,最终形成内源性污染及外源性污染。外源性污染主要是外来重金属污染源直接排入或是养殖区域中原有环境曾经所遭受的重金属污染,这在养殖的过程中通过水体交换及底泥释放等途径对养殖的水产品造成一定的污染。其中,内源性污染是养殖品渔药的使用造成的重金属污染。重金属的污染属于积累性的污染物,当水产品在重金属污染的水体环境中进行生活,体内会储藏多种重金属,会对水产品的食用者造成危害。
2.5地质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水产品在养殖的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使得底质受到污染,在水土物质交流的过程中,会释放初有害污染物,有害污染物不仅使得水体遭到恶化。养殖水体底质中可以涵养水源,并且水体中相对必要的物质都来自于底质,使得水产养殖吃饭水土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及应用,需要对恶化的水产养殖进行修复,目的在于水产养殖的池塘底质满足于水产品的需求。
3.1建立完善的水产养殖环境管理系统
我国水产养殖多是个人或小集体养殖,管辖部门是多是当地水产系统和农业部门,而环境部门很少介入,甚至是不介入。但是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水产养殖业是由多个部门协同管理,我国之所以出现该问题,主要与我们国情相关。美国渔业管理部门是农业部,但是各个州的职能部门不尽相同,有的分属于环境管理局、有的是自然资源保护局。鉴于此,我们应当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水产养殖环境管理系统,有效地控制养殖环境的污染。
3.2优化养殖结构,确定合理养殖容量
水产品的养殖容量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为主要的制约因素为环境、生态、经济、地域及社会,但是,因环境条件的不同、管理水平的高低都会对环境的变化造成影响。此次之外,养殖容量还受到养殖生物之间互不效应地影响。在养殖容量确定后,依据具体的需要,确定网围、网箱面积及密度
事实上,水产品养殖中,单一养殖不仅不能够有效地利用环境容量,造成资源浪费,还极易容易造成污染。一般来说,水产品多品种的混和养、轮养及间养等生态养殖及立体养殖能够使得饵料得到充分地利用,并充分利用水资源,进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混养中能够减少排放水中的悬浮颗粒,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3.3饲料的投入应当讲求科学
养殖饲料在生产优质、高效的同时,不仅要考虑营养搭配的合理,还需要根据不同的鱼种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水体养殖模式中采取不同微量元素的添加方法,进而满足养殖产品元素的需求,目的在于起到增强免疫力,减少饲料溶失以及药物的过渡使用。同时,投入饲料时应当在饲料的保质期内,保证饲料新鲜适口,不添加任何材料。饲料在投放的过程中应当掌握一定的饲料投放技术,并且及时对养殖产品产生的残饵进行清除,更好地减少饲料溶失造成的环境污染。
3.4使用绿色药品
近年来,药学家致力于药物研究,研究出新的绿色药品。绿色药品是一种无害的药品,又被成为自然药品,它是众多科学结合的产物,是药品未来的发展趋势。绿色药品将人的安全与健康奉为最高目标,水产养殖中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对疾病进行防治,它不仅能够改善水产动物的生态平衡性,同时也不会产生某些药物残留,而且绿色药品的防治效果好,起到治疗水产养殖的作用,还能够有效地保护好生态环境问题。
3.5对水产养殖人员进行培训
当今,国内从事水产养殖人员多是农民,他们文化程度较低,甚至不少人员是文盲。因我国的水产养殖大部属于个体养殖,缺乏一定的行业培训,导致养殖技术落后,并且环境法律意识淡薄。基于此现状,相关政府应当对养殖培训引起注意,开班培训班,鼓励养殖户积极参与进去。此外,定期向养殖户传授养殖技术知识,并且保护环境的政策及相应地法律法规教授给养殖户。
3.6对养殖用水排放进行规定
现如今,我国养殖业以个体户占多数,但是也有不少养殖业朝着工厂化的方向发展,养殖业已经初具规模。因此,对于这类养殖业而言,需要对养殖用水的排放标注进行制定,标准的制定并不是随意而为之,可以参照工厂污水的排放标准,养殖单位对废水的排放也应当控制,超标者受到处罚。
水产养殖过程中对水环境造成一定负面的影响,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当今,我们不能够纵容污染继续发生,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减轻、消除所引起的污染,最终水产养殖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王金乐;李建光;向燕;蒋晓红;李正友.贵州省水产养殖环境问题及其污染防治措施[J].贵州畜牧兽医,2011(6)
[2]吴伟;范立民.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2).
[3]谭成伟;陈明;李德玉.关于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控制水环境污染的探讨[J].能源与节能,2012(7).
[4]王承凯.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污染防治对策--以青岛即墨地区海参养殖为例[J].中国农业信息,2015(7).
[5]刘玉梅;张长利;王树文;李正仁.基于ZigBee技术的水产养殖环境监测系统设计[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1(3).
[6]丁文;马茵驰;郗伟超.水产养殖水质环境无线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机化研究,2012(10).
X52[文献码]B
1000-405X(2016)-1-284-2
李钦燕(1987~),女,本科,学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渔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