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门源县俄博-柴龙沟地区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类型

2016-04-14 20:45裴有生鲍永卫王彦南
地球 2016年9期
关键词:龙沟门源热液

■裴有生 鲍永卫 王彦南

(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七队 青海 西宁 810000)

青海省门源县俄博-柴龙沟地区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类型

■裴有生鲍永卫王彦南

(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七队青海西宁810000)

本文首先对青海省门源县俄博-柴龙沟地区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该矿的成因类型。

铜矿床成因

青海省门源县俄博-柴龙沟铜多金属矿工作区位于青海省门源县北东约90km处,隶属青海省门源仙米乡管辖,面积22.99km2。在工作区西北部1:1万磁异常呈环状分布,铜矿化呈上铁下铜分布规律,具有典型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标志,1:5千自电异常和ME3土壤异常,该区地表已发现铜矿化露头,自电异常值-30—-100mv,异常规模较大。

1 俄博-柴龙沟地区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

1.1地层特征

工作区主要为下奥陶统(阴沟群)火山岩和碎屑岩段(组)、中统(大梁组),其次石炭-二叠系及第四系。

第四系:主要为坡积和残积,冰积与冲积次之,多分布于俄博沟之东西两侧,冲沟附近厚度最大,厚0-50m。

下奥陶统阴沟群(O1yn):在工作区分布较广,占全区面积百分之五十左右,总体走向呈北西西-南南东展布,倾向北北东、南南西,倾角40-730,由火山岩段(O1yna)、碎屑岩段(O1ynb)组成。

阴沟群碎屑岩段(O1ynb):分布于工作区中部及北东部,地层产状变化大,岩性主要为青灰色泥质、砂质板岩,其中夹褐色砂岩,不纯灰岩透镜体,与下伏火山岩呈整合接触,厚500m。

中奥陶统(O2):分布于工作区南部,出露厚度不全,为浅海-滨海相之沉积碎屑岩建造。

石炭-二叠系(C-P):分布于工作区中部,为断陷盆地的沉积物;上部为灰白色石英砂岩夹紫红色砂岩与炭质页岩,下部为紫红色砂岩夹灰白色砂岩及泥灰岩、石膏,底部有一层砾岩,厚1390m。

1.2岩浆岩特征

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加里东时代,早期为岩浆喷发,晚期为侵入活动。

1.2.1火山岩

本区火山岩最主要的火山作用时期是早—中奥陶世,尤其是早奥陶世更为强烈,该时期产生的火山岩空间上构成连续性较好的火山岩带。工作区区域上南北两条火山岩带从东北部和西北部通过,区域上北带有三个火山喷发旋回,工作区研究程度低。南带分布于工作区西北部,向西延伸到图外。早奥陶世的火山活动主要表现为裂隙式溢流,但在局部(如俄博沟、银灿等地),表现为中心式喷发的特点。

1.2.2侵入岩

本工作区的侵入岩多以中性的闪长岩为主,其次是酸性超浅成之石英钠长斑岩,一般规模不大,均呈岩脉的形式出现,多侵入于火山岩中。

1.3构造特征

工作区为一系列紧密的线状构造,褶皱与断裂的方向与区域构造线的方向一致,为北西西-南东东。

1.3.1褶皱

工作区为一扇形背斜构造,背斜轴向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北东翼向南西倾斜,倾角45°-50°,南西翼倾向北东,倾角70°,扇形背斜轴面倾向南西,倾角85°左右。背斜核部为细碧岩,两翼为酸性凝灰岩和沉积岩。扇形背斜被后期纵断裂所切,致使两翼残缺不全,轴部又被俄博沟平移正断层错动,加之后期火山活动的破坏,今日所见到的褶皱构造面目全非难以辨认。

1.3.2断裂

走向断裂;(F12)出露于工作区北部,属于区域大断裂(直-红大断裂)的一部分,该断裂属压扭性的逆断层,断裂面向南西,倾角70°左右。该断裂是—个多期活动的断裂,从加里东早期直到海西期,都在活动。在加里东早期成为控制本区岩浆活动主要构造,到海西期使下奥陶统地层逆于石炭二迭系之上。本区矿点分布均受此断裂控制,因此说这条断裂与矿的形成关系甚为密切。

俄博沟横向断层(F1):走向北东,倾向南东,为一张性平移正断层,该断层发生于走向断裂之后,并将走向断裂错断,断层的东盘下降,使火山喷发沉积物保存较好,西盘上升遭到强烈的剥蚀,地层岩性残缺不全。

裂隙:区内裂隙较为发育,主要有三组:第一组走向北东,由小裂隙和破碎带组成,多属压扭性,走向52°-59°,倾向142° -149°,倾角60°-70°,裂隙密度大,有继承性多期活动,为第二矿化带的主要储矿构造。第二组走向106°-109°,倾向196° -199°,倾角55°-76°,为压扭性的小断裂,不甚发育,与矿关系不太密切。笫三组为张性小断裂,倾向57°,倾角45°,一般为石英脉填充,和矿化关系不密切。

1.4变质作用特征

1.4.1变质作用

本区变质作用属于区域性大面积轻微变质,泥积岩中之泥质岩或页岩,均发生轻微变质,一般为千枚岩或板岩,火山岩中大部分都产生绿岩化作用。

大面积轻微变质作用与成矿作用没有明显的关系。

1.4.2围岩蚀变

①青盘岩化与成矿关系不太密切。②黄铁矿化分布在四个矿化带中,呈条带状分布与铜矿之成矿有一定关系。③绿泥石化分布范围比较广泛,火山岩与侵入岩中均有分布,蚀变程度强弱不等,与铜矿化关系密切。④碳酸盐化:分布范围小,多分布于Ⅱ矿化带中,碳酸盐呈脉状,密集与细碧岩中,有两期,第一期与成矿有密切关系,第二期与铜矿的形成毫无关系。⑤硅化:分布零星,出露面积不大,多集中于四个矿化带中,呈椭圆形出露地表,长5-20m,宽2-5m,与铜矿的形成有间接关系,常与黄铁矿相伴出现,有时与绿泥石化,青盘岩化组成。⑥绿帘石化:大多数呈细脉产于细碧岩中,其中有少数绿帘石脉,见有星点状黄铜矿,多数为区域型的蚀变产物,少数为热液型之蚀变产物,热液脉型之绿帘石是末期蚀变的标志。

2 俄博-柴龙沟地区铜多金属矿床成因类型

早期含铜的原始基性火山岩岩浆,在运移过程中,产生汽化高温热液,使铜在细碧岩中形成星点状和浸染状的矿体,即与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到晚期由于火出期后分异作用,火山期后热液中铜的含量有所增高,在有利的裂隙中沉淀了铜的块状矿石,即火山期后热液充填交代形成的矿床。

2.1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依据

构造环境标志:存在火山机构是构造环境标志,早古生代细碧—角斑岩系是含矿地质体标志。岩性以基性火山岩细碧岩为主是含矿岩性标志。火山机构形成的火山通道是构造标志,有磁异常呈环状分布是地球物理标志。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硅化是围岩蚀变标志。铜矿化呈上铁下铜分布规律,具有典型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标志。铁为黄铁矿,如II铜矿体上部为黄铁矿矿化细碧岩;IV铜矿体上部为黄铁矿化闪长岩脉,闪长岩脉侵入使早期形成的铜矿化加富。

2.2火山期后热液充填交代矿床依据

矿体主要受断裂破碎带的控制,具有小扁豆体和平行复脉状之小矿体;块状矿体和硅化细碧岩中的脉状矿体和围岩界线清楚;矿石有交代现象,早期黄铁矿被晚期黄铜矿所交代;近矿围岩有强烈的热液蚀变;矿体产于基性火山岩中。以上这些是火山期后热液充填交代矿床依据。

F407.1[文献码]B

1000-405X(2016)-9-58-1

猜你喜欢
龙沟门源热液
青海门源地区克克赛金矿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前景
青海金龙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大通河风光(青海门源)
壶口观瀑
《世说新语 档案百年》第四十二集 红色滚龙沟
塔东热液地质作用机制及对储层的改造意义
层结背景下热液柱演化的实验模拟*
热液循环助采洗井装置的分析与应用
西部放歌八之六
甘肃省夏河县加木龙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