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教学方法探索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初级中学 刘利平
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效果和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应该深受学生的欢迎,因为作文是学生情感表达的内在需要,是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较好路径。但是现实情况困惑着老师:学生讨厌作文,学生作文水平普遍不理想。
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的尴尬局面,充分显现作文教学的应有魅力,长期以来,语文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潜心研究,辛勤耕耘,形成较多的作文改革模式,出现繁多的作文训练方法,但还是不见明显好转,作文教学质量仍不尽如人意。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我觉得每逢在种种具体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不得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冷静地审视作文教学现状,实际上我们在这方面的所作所为一直囿于自我封闭的框架之中:教师课堂上泛泛的指导,学生当堂奉命写作。试想,当堂指导与写作如何能够涵盖写作教学的整体?教师指导的切入点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即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表达力。学生只有学会观察,富于想象,理解深刻,善于表现,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和无限美好,才能情不自禁的独抒胸臆,自觉表达。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是作文获取材料的有效途径。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首先注意观察生活。
1.要有积极的观察态度。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质量。要时时做好观察的准备;要能做到主动去观察事物;要热情地对待观察对象;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工作要实实在在;要选择有意义的观察对象;要做好观察记录;要对观察材料及时进行分析、分类;等等。
2.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学生有了浓厚的观察兴趣,就能坚持对周围的环境、人物和事物进行观察。要把观察和写作结合起来,坚持天天看,天天想,天天记。
3.要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地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和锻炼观察能力,首先要掌握观察用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指导学生读一点理论,读一点哲学,在学习中善于思考。思考才能把理论消化,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对人和事有较深刻的认识。
4.要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观察事物。事物本身是富有变化的。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描写的景色,在同一个醉翁亭上,他朝夕看到的景色就不同。早晨看到的是“日出而林霏开”,傍晚看到的是“云归而岩穴瞑”。山间四时景色也不同:“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分别表现了春夏秋冬四时的特点。所以,观察时要注意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发生的变化。观察得细致,写作时便能将它写得逼真。
想象和联想唤起学生对过去的记忆,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把写作源泉无限的放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打开了学生的作文思路。语文老师要利用学科优势,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1.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高尔基在《论笑谈及其他》中说:“一切幻想都根源于现实,人不能凭空臆造任何东西。”王朝闻在他主编的《美学概论》中也说:“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活动与他的生活教养、经验密切相关。各种形式的联想和想象,是建立在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础上的,而其内容则是社会生活的复杂联系的能动的反映。”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实际 ,开展一系列活动,如组织参观、访问、春(秋)游、劳动、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让学生多接触事物,积累生活经验,以丰富记忆表象,为在作文中开展想象活动提供条件。
2.教学中,要适时利用课文内容,创设易于激发学生想象的情境,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运用直观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为想象储备材料。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作文难,作文教学更难。”多年的语文教学和研究经验,我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差,在于学生对生活素材价值的识别能力不强,在于学生感悟生活的深度不够。
有形世界,无限风光。学生置身于这热闹非凡、色彩斑斓、美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生活、学习、工作、休闲、娱乐;眼睛所看,耳朵所听,心里所想。学生仓储中的材料应该说很丰富,但为何偏偏在作文时却无话可说呢?显然,这不应归咎于写作之“源”问题,而是对材料价值的识别问题。学生因不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而找不到可使用的材料,只能望题兴叹,满目茫然。最后,为了应付老师只有东拼西凑,写一些无关痛痒或是驴唇不对马嘴的话。
所以,要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教师还要在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上,亦即对材料价值的识别能力培养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有效的指导。
指导学生多读课文,读透课文,局部研究,整体把握,读思结合,不断开掘,让学生逐步领会文章深层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古人说:“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这是很有道理的。多读,反复读,读深读透,就会领会文章蕴藏的内涵,把握文章的主旨。
时下,课堂教学的现状是: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支解文章内容上。教师带领学生一字一句一段地“品味”,把一篇完整的课文搞得支离破碎,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教师应该把主要工作放在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方面,放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通过让学生自觉阅读,反复诵读,读、研、思三位一体等学习课文的方式,向学习目标逐步推进,从而准确地领会文章主旨,完成对教材全部内涵的整体把握。在教学《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读文的。一读,扫除字词障碍。二读,理清行文思路。三读,画出印刷所示意图,在图中标出文中的有关数据。四读,明白印刷所的结构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关系。五读,结合文中的有关语句,口述文章的主题思想。每读一遍课文,都要求学生从一定的层面上进行思考,并能够着眼全篇,顾及全文。也正是这样通过反复阅读、逐步求深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能力,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读文教学法,也并没有忽视学生对文章写作方法知识的探索。学生在读透文章的前提下,也积累了关于文章顺序、说明方法、语言风格、特别是用词准确性等方面的知识。
中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关键问题,归根结底是写作之源问题,是学生的审美能力问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走在这条路上,再加写作的法度、技术等等,就能完成作文这件事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作文教学在继承传统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必将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必将呈现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