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6-04-14 20:45应佩璇
地球 2016年9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海洋文明

■应佩璇

(1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 青岛 266100;2.国家海洋局南海标准计量中心 广东 广州 510310)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应佩璇1,2

(1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2.国家海洋局南海标准计量中心广东广州510310)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本文着重介绍当今我国海洋监测工作现状以及监测工作中管理、建设、服务、信息数据、创新、评价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对策方案,对加快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海洋监测生态文明能力建设

海洋环境监测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加快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求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与时俱进。加大监测力度,改进监测技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当今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必然要求。

1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现状

目前,我国已建海洋环境监测机构243个,沿海11个省(区、市)、5个计划单列市、44个地级市,41%的县均已建立了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其中,国家海洋局指数监测机构104个,地方监测机构139个。初步构建了海洋环境监测评价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共拥有监测评价专业人才约3400人。我国海洋环境监测范围覆盖了管辖海域,对渤海、典型海湾等重点海域实施专项监测,并拓展至与我国海洋环境权益和生态安全密切相关的国际公共水域。基本形成岸基站、船舶、浮标、雷达、飞机和卫星等组成的立体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在部分重点海域实现了多手段监测技术的综合运用。

海洋环境评价技术是海洋环境监测的基础,当今,海洋环境评价技术得到创新发展,吸纳全国优势技术力量参与海洋环境评价方法体系的研发和应用,在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海洋生态健康和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价、入海污染源及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洋环境灾害和污染事件影响评价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同时,随着监测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在应对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监测预警能力得到提升,在赤潮、绿潮等海洋环境灾害及海上溢油、危化品泄漏、核应急等重大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洋环境监测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服务的能效得到增强。

2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仍存在着各种问题制约着监测工作的深入发展。

2.1多部门同涉海洋环境保护管理

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监视网络。但多年来,各涉海部门在机构建设、网络布局和工作内容上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环保部组建的“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与国家海洋局建立的管辖海域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在监测范围、监测内容等方面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未能有效优化监测力量布局与资源配置,无法形成统一合力。

海洋环境信息协调机制不健全,表现在各涉海部门在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共享发布方面缺乏有效沟通协调,信息交流不畅,甚至形成信息壁垒。海洋部门缺乏陆源污染入海信息,无法全面准确评价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影响状况。

此外,海洋环境信息相互矛盾现象时有发生,环保部发布的《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与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使用监测数据及技术标准不统一,严重影响和制约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尤其是在重大海洋环境事件应急响应中,应急响应领导权和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各涉海部门权责交叉,甚至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出现互相推诿现象,无法及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2.2监测能力建设仍需加强

由于沿海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地对海洋环境保护及监测工作的认识和需求差别较大。部分沿海地方主要依托国家直属机构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部分省(计划单列市)监测机构发展滞后。目前,超过半数的沿海县级监测机构存在空白,未能发展与地方政府责任相匹配的技术支撑队伍。

同时,监测硬件能力依然薄弱,地级市和县级监测机构普遍缺乏先进仪器设备。沿海地方海洋应急监测能力不足,普遍缺乏现场、快速、实时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大部分省级监测机构尚不具备油指纹快速鉴定、放射性应急监测能力,极大影响了应急响应效率。

除此之外,基层监测机构人员普遍不足,受基层监测机构条件限制,人才队伍不稳定,专业人才匮乏,关键技术岗位人才缺失现象严重,这些都影响了监测工作的完成效率和质量。

2.3监测工作服务效能不足

监测工作不是简单的重复采样,记录数据,而是要从海洋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有效、针对性强的监测方案,在监测站点布设、要素筛选、时间频率设置等方面无法满足监测工作“基础性、长期性、连续性、前瞻性”的要求,在评价中多以直接监测结果作为评价结论,无法满足责任海域海洋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的需求。监测评价工作未能与沿海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紧密结合,对污染受损海域、生态敏感海域、重要功能海域、潜在风险源等的监测广度和深度普遍不足,服务支撑仍处于提供基础数据信息的初级阶段,海洋环境监测对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不足。

2.4数据信息管理发布不足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海洋信息管理系统和发布平台,海洋环境监测信息服务对象和范围较窄,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形式单一,监测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未能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监测信息发布时效性普遍不强,缺少实施动态和预警、预报式信息发布,尤其在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中,监测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到位,极易造成不良的舆论反应和社会影响。

2.5专业人才队伍人才建设有待加强

海洋环境监测评价专业人才仍然缺乏,国家在人才培养、使用、激励、保障以及再教育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机制,尤其是承担业务化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中毫无优势可言,绝大多数业务化工作无法作为职称评定的成果,无法充分调动专业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制约了人才结构合理化发展的趋势,未能实现环境保护管理需求与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2.6监测评价技术发展滞后

我国大部分监测机构仍依靠传统监测技术开展工作,遥感监测、在线监测等高新技术的应用还未普及,新型监测领域和环保管理支撑急需领域存在技术短板和空白,在放射性、二氧化碳等新业务领域监测技术,在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总量控制制度、区域限批制度、海洋环保目标考核制度等管理支撑急需的业务领域技术研究和实践应用不足。我国尚未建立动态化、定量化、诊断性评价方法体系,缺乏对环境问题的分析和诊断,评价产品类型单一,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尤其是应对新型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中,缺乏科学、准确、高校的评价方法。

3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发展对策

3.1统筹协调海洋管理职能

2013年我国成立国家海洋委员会结束“五龙闹海”的海洋管理局面,国家海洋委员会全面负责我国海洋相关业务。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应充分发挥国家海洋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并逐步完善各涉海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加强对陆源入海污染物的源头管理,在国家海洋委员会统筹协调下做好重大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工作。建立由海洋部门归口组织管理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及海洋环境信息发布工作,加强各涉海部门的技术协调,规划和优化海洋环境监视监测力量布局与资源配置。

3.2监测能力建设加强投入

我国应全面加强各地方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和能力建设。加大地方政府对各级监测机构人员编制、经费、技术、装备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进地方危化品、溢油鉴定、放射性监视监测能力建设,以适应新时期海洋环境监测任务的要求。

3.3优化完善海洋环境监测方案,丰富海洋环境监测内容

我国应进一步发展浮标、遥感等立体监测手段,在传统监测方案的基础上展开多方位、多角度的监测内容,推进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测,建立覆盖主要河口、生产生活区域和重要城镇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网络体系。

3.4加大监测信息发布力度,建立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平台

海洋监测工作应实现监测信息实时向社会公众公布,满足社会公众知情权。同时应加大海洋信息共享力度,加大对历史数据信息的整理、加工力度,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共享机制。

3.5出台海洋环境监测评价专业技术人员资质管理制度

将资质管理与人才评价、职称评定、奖惩保障等制度挂钩,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向海洋环境监测业务化工作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国家应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培养新型监测人才,创新监测手段,从而形成现代化立体的监测技术网络。

3.6加大监测评价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

梳理现行监测评价技术中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海洋环境监测评价技术、标准和方法体系,重点推进与海洋环保责任考核制度、海洋环境容量评估、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相适应的海洋环境监测评价技术的研发工作。

4 结语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以自然界最大生态系——海洋为基础的海洋生态文明,是建立自然生态系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海洋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海洋环境监测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调整、改善、综合和创新,从而适应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1]陈晓斌,浅析环境监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J].黑龙江: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第18期:33.

[2]樵地英,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探讨 [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第2期:39-40.

[3]但德忠,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C]//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2006: 1-5.

[4]Yi-Hong Li,Ren Xu,Zhang Y,et al.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MS in 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J].Scientific&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Resources, 2014.

[5]许丽娜,王孝强.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 [J].海洋环境科学,2003, 01期 (1):63-68.

[6]马同星.网络型海洋环境监测数据挖掘和动态发布信息系统研究 [D].山东大学, 2006.

[7]姜华荣,刘玉新,王珠丽.国内海洋环境监测网现状与发展 [J].海洋技术学报,2004, 22(2):72-73.

[8]易晓蕾.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对策研究 [D].中国海洋大学,2003.

[9]马春生,潘红,周洪英等.发展海洋环境监测的意义和作用 [J].科技创新导报,2010,第2期 (02):123-124.

[10]Camilli R,Bowen A,Farr N.Bright blue:Advanced technologies for 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offshore energy[C]//OCEANS 2010 IEEE-Sydney.IEEE,2010:1-7.

[11]Chen L J,Wang T L,Zheng L,et al.Countermeasures of Innovative Quality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J].Ocean Technology,2013.

[12]刘健.浅谈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基本问题 [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期:29-32.

[13]袁路,林年冬,叶春海.涉海高校加强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研究 [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期:29-31.

[14]刘赐贵,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第6期:16-18.

X8[文献码]A

1000-405X(2016)-9-406-2

应佩璇(1987~),女,学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海洋环境工程环评。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海洋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爱的海洋
对不文明说“不”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文明歌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