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伟
东丰农民画的当代走向
◎李玉伟
经历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东丰农民画艺术从诞生、成长、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四十年的历史了。四十年来,记录着艰难与振奋、发展与困惑的历史痕迹,最终形成了代表关东地域民间美术的主流,显示出自身艺术的震撼力和凝聚力,发展在中国民间艺术之林中。东丰农民画的成就,为东丰文化艺术增添了光彩,为推动东丰县新农村建设,开拓农村文化艺术领域,实现农民文化艺术产业化,检验其艺术价值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但是,针对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东丰农民画将如何发展,在当代的走向如何,人们评说不一。本文就此略谈拙见。
东丰农民画 市场经济 发展
东丰农民画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河北束鹿县、江苏邳县等地农民群众凭着对新中国、新生活的热情理想和向往,从形式上的宣传教育出发,用形象绘画形式代替语言,产生了农民画艺术。60年代及70年代初,陕西户县、上海金山县的农民开始了以生活为主题内容的创作道路。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农民画一度成为服务于政治、社会、生产斗争的“有力武器”。东丰农民画正是在这个时期受到影响逐步产生和发展的。由于这期间专业美术工作者的参与,农民画的绘画技法、材料的运用方面更加科学和进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促进了农民画艺术的进步和发展,东丰农民画也在这个时期接受了检验,并逐步发展。
东丰农民画艺术以其朴实、清新、浓郁的地域乡土气息和农民艺术的创作主题精神,迅猛地在全国各地扩展,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东丰农民画走进了国内外艺术殿堂,同中外艺术家的大作同堂展出;农民画家在国内外高等学府讲学,接受高规格嘉奖,受邀出国访问交流,世界各国艺术家接踵而至,到东丰县农民画乡寻根采访。这一切,都标志着东丰农民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东丰农民画的实践表明,只要我们坚定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深入挖掘,研究传统文化的根脉,一定能创作出有“高峰”的作品。在推进农民画发展的工作中,专业美术工作者与农民画家有机结合,对群众民间文化的发现、开掘,用现代文化理念关照区域性传统民间文化,催生出了多姿多彩的东丰农民画艺术。经验再一次表明:传统民间文化的区域保守性和凝固性,恰恰又是激发东丰农民画产生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认识它所具有的群体性、依附性、商品性等生存特征,对积极冲破当前艺术上和经济上的困扰,考量农民画发展的走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各地都在探索农民画摆脱依附政府的单一模式,显现出更加灵活的多种组织管理和经营方式,如国内外展览、博览,私企经营、拍卖、收藏、衍生产品开发等市场运作体系。这对于提高农民画家的创作热情,促进农民画作品多层次、多领域的展示,推动农民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这是不够的,面对东丰农民画较大的创作群体,面对国内外文化艺术品市场风云多变的大环境,由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构成的东丰农民画的组织领导者、研究者、辅导者及创作者们,必须随时转换和调整管理、经营和创作理念,随时接受市场经济环境的检验,有应对能力和措施。否则,将直接影响东丰农民画艺术发展的方向。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东丰农民画组织领导者的思想意识、文化素养、创造能力、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吸收容量,追求现实美术观念和民族精神的考量和想象力,将成为东丰农民画不断前进的关键。研究者、辅导者对原生性民间文化根基的无视,对农民画的排斥,对主流文化的盲崇,都会导致东丰农民画失去应有的光彩,甚至导致艺术价值的毁灭。从当前全国各农民画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看,已经到了不容乐观的程度。因此,东丰农民画必须对推进和发展东丰农民画艺术树立信心,求真务实地加强组织和领导工作,形成较系统的研究、辅导网络体系,使农民画组织、领导有机构,研究、辅导有平台,创作有队伍,开发市场有潜能,催生和调动东丰农民画活跃发展的一切能动因素。
2010年7月6日,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浙江省委宣传部在杭州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农民画时代,时代画农民”全国农民绘画展中,组委会特别邀请了全国主流艺术的绘画大师,各画乡代表作品共同参展,并相继举办座谈会和农民画论坛,主要目的就是全面总结、交流、研究中国农民画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审美特性,与主流文化相结合,从而进一步肯定中国农民画艺术的成果,为农民画艺术当代发展的走向创造条件。其实,在东丰农民画发展的进程中,国家文化部、农业部,全国各省市及相关部门,都曾多次举办过各种展览、博览会、艺术节、研讨会,不断加大农民画市场化运作的工作力度,为东丰农民画的生存发展探索新的发展途径。然而,仅靠这些是不够的,东丰农民画在发展中必须创造自身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走市场经营的长远发展道路,才能走向成熟,成为引领关东地域民间艺术的一面旗帜。
(责任编辑 象话)
李玉伟,男,吉林省东丰县杨木林镇文化广播站站长,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农村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