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娜
我眼中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同一化倾向之思考
◎李妍娜
2016年11月7日,5万余名中国大妈、大叔们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14个城市同跳一支广场舞,一起挑战最大规模排舞(多场地)吉尼斯世界纪录。
人海战术 破纪录 媒体关注度
近年来,在中国,以“人海战术”创纪录的活动越来越多。区别于吉尼斯世界纪录英文官网,其在中文官网上设有“商业服务”一栏,组织、企业或政府机构可通过“破纪录”来获得“最”字背后的红利。尽管吉尼斯世界纪录组织的商业运作是一种市场化下的必然,但这种为破而破的纪录行为,也令这一品牌有所变味,媒体对其的讨论和质疑一直见诸报端。
参与人数众多、声势浩浩荡荡、参评物品“巨大”、媒体关注度高……在全国许多地方,各类纪录申报、评选、挑战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商业机构、政府部门、专业团体……不同的纪录评选申报主体轮番登场,频频亮相。我此时的心情,说不出是何滋味!这件事的组织者,媒体的这些报道,无非是想博取一下大家的关注度罢了。舞蹈需要有一种坚持与信念的支撑,是小众人群情有独钟的高雅艺术。
我想思考的问题是,这五万人当中,有多少是真正喜爱舞蹈、多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练习的,还是为了得到一套免费的衣服、临时凑个热闹被拉来凑数的?这场“人海战术的视觉盛宴”结束之后,还剩下什么?还有多少人在坚持舞蹈练习,并以此为契机深深地爱上舞蹈艺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经济转型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多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和自娱自乐意识的回归。放眼周边,从露天广场舞的普及到健身房、瑜伽馆的舞蹈教室、社区艺术团,群众舞蹈文化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笔者是北方省会城市群众文化馆的舞蹈教师,工作范围就是辅导、教授社区舞蹈爱好者的舞蹈相关教学与演出、比赛等。看多了,见惯了,细品实属稍显乏味,从内容到形式、音乐、服装,几乎大同小异,无差别化问题严重。
单纯追求外在包装,内容空洞无物,还美其名曰“舞蹈诗”,让人看不懂要表现什么就对了。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态异常浮躁,爱面子重于爱里子,追求表面的视觉盛宴的奢华、人海战术的堆砌,以肤浅、表面之美博得大众的青睐,禅精竭虑地营造舞美效果的包装,舞蹈场面十分豪华,热闹非凡,舞蹈灯光绚丽花哨,服饰奢华艳丽,我们的眼球接应不暇,我们的心灵无人问津。甚至,我听到外行的领导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们是业余群众文化辅导的一员,面对的是老百姓,不需要阳春白雪,我们要接地气,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你给排练齐了,人多点,就赢了。笔者认为,舞蹈创作没有专业和业余之分,只对参演人员提出区别,即业余的舞蹈爱好者与专业的舞者。这种论调是一种误导,群众业余舞者不能因此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不能为了接地气,就千篇一律,人云亦云。
可回到现实中各个地方政府、集团等组织的大大小小的舞蹈比赛,明明是面对业余舞蹈爱好者的群众业余舞蹈比赛,偏偏中间领舞放一个专业出身的来博眼球,第一排请几位年轻貌美的专业舞蹈演员,挡住后面滥竽充数的业余舞者,这种行为与初衷又该如何解释?
文章至此,我们不得不又重提舞蹈创作。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舞蹈则以它特殊的艺术手段和形式,生动而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从整体来看,专业舞蹈和群文舞蹈都有着同一个追求目标——繁荣丰富文化市场,而人则是两者共同的服务对象。同时,创作者本身都必须具备一般编导所应具有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并在创作上都要经过从选材、构思到具体形象体现的编创过程,这些都是群文舞蹈与专业舞蹈在创作上的共同的艺术规律。
在未来十到二十年,我们将进入特殊的经济转型期,不论是经济、社会还是政治转型,都与文化有关。现在已经逐渐摆脱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观念与模式,升级到了文化对经济起支撑作用,国家也提出“文化立国”“文化强国”,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可见其重视程度之高,现实意义之广泛。
表现主旋律思想必穿八路军服装吗?必须头戴八角帽吗?如此机械的表现,新时期舞蹈创作的主导方向到底魂归何处?一如打开电视机,满屏幕的谍战剧。舞蹈艺术以独特的肢体语言给予人们身体上的放松至精神的指引,好的艺术作品不应该扔掉对艺术价值的追求、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和使人类思想得以升华的责任。
当今社会转型引起文化转变,艺术变成精神产品的同时,生产、制作、出品趋于消费化、快餐化、市场化。舞蹈作为高雅文化的地位受到冲击,舞蹈创作标准、规范、方式等受到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因素成为支配舞蹈创作的主要因素,一些艺术工作者从舞蹈的艺术创作转向商业制作。趋利避创作,充斥满眼的是为了主题而主题的重复与单一化艺术作品的大量复制,造成一种在哪儿看过的似曾相识感觉,使人备感乏味。
综上所述,舞蹈创作是舞蹈编导几十年如一日的深思与观察的沉淀,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西方与中国的融合、外来与本土的磨合、高雅与通俗的较量、形式与内容的互补、技巧与艺术的结合等一系列的矛盾中碰撞之火花,转瞬即逝的同时又如火如荼地向前发展着。我们作为基层群众文化的引领者,应该尽量避免重复昨天的故事,不希望看到永远在上演似曾相识的剧目。出作品易,出精品难,出经典难上加难。
纵观现实中的群众舞蹈文化,充斥满眼的是大红大绿唱大戏,欢天喜地广场舞,最炫民族风今夜舞起来,极致的中国式人海战术,功成名就何必去和什么审美价值与社会责任较劲儿,何况奖赏这般丰厚,心里没有基督,魂里没有佛祖,强求靠一部作品就能度化谁,也是罪过。
(责任编辑 薛雨)
李妍娜,女,日本大阪艺术大学大学院硕士,长春市宽城区文化馆,舞蹈教师,研究方向:舞台艺术制作、舞蹈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