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与宽容表达的文本与影像
——以《十二怒汉》系列电影为例

2016-04-14 19:09牟熙春
参花(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迈特经典电影检察官

◎牟熙春

偏见与宽容表达的文本与影像
——以《十二怒汉》系列电影为例

◎牟熙春

《十二怒汉》作为一部广为流传的经典电影文本,自1957年以来,被改编为多个版本的影视作品,在多个国家上演,影响深远。本文以电影《十二怒汉》的翻拍为例,从历史书写与“在场”“不在场”的空间两个方面分析。

《十二怒汉》 文本 影像

一、《十二怒汉》系列电影的历史与影像呈现

翻拍一般是根据已有的影视作品进行重新演绎的一种重要的创作方式。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中,对于不同文化的经典电影的翻拍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徐昂执导的《十二公民》无疑是一部备受关注的电影,一方面是由于该片夺得第九届罗马国际电影节“马可·奥列留”奖,成为该电影节首部摘取最高大奖的中国电影;另一方面来自经典电影《十二怒汉》中精彩绝伦的中国式演绎。

作为这一题材的电影版的开山之作,希德尼·鲁迈特奠定了影视改编的基本情节线索、基本人物性格、基本空间设置等,也确定了《十二怒汉》这一具有人类文明价值的影像,对后来的改编具有先驱式意义。此后,一系列的相关作品都是基于希德尼·鲁迈特的《十二怒汉》翻拍而成。

二、从“在场”到“不在场”:历史、文化与精神

电影空间叙事的功能是“在场”,“在场”与“不在场”又相互对应,呈现出多元的空间场景。也就是说,“在场”就是现场所有的人与物,“不在场”则是不在现场。海德格尔说,在场意味着解蔽(Entbergen),带入敞开(das Offene)之中。

在《十二怒汉》的各个电影版本中,不论是美国希德尼·鲁迈特版、威廉·弗里德金版反映美国文化的《十二怒汉》,还是中原俊版探讨日本人性的《12个善良的日本人》,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版凸显俄罗斯民族矛盾的《12怒汉:大审判》,徐昂版诠释东方文化的《十二公民》,都在“在场”与“不在场”之间流转,成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叙事影像。也就是说,这种“在场”的封闭审判空间与“不在场”的社会文化空间,构成了“能指”与“所指”的转换,暗示着压抑的人性,也凝聚着本民族对于历史、对于人性的人文思考,且具有现实批判意义——偏见。

与美俄日等各国情况不同,我国目前还没有陪审团制度。因此,导演徐昂在改编《十二怒汉》时,为了适应中国的现实和观众的观赏趣味,用了一种以“虚”代“实”的方式全新演绎,也即将故事场景设置在一所政法大学的体育馆,十二位学生面对着英美法课程的补考,“家长们”不得不在一个英美法系的模拟法庭中认真地对一件谋杀案件进行裁决,而且必须要达成12:0的结果。这个前提的设立,将原本具有法律意义上的严肃性与裁决他人生死的力度在某种程度上予以了消解,甚至可以完全将该片看作是一场舞台剧。但是,这场“虚”的法庭论争,却改变了现实。片尾处,何冰饰演的8号陪审员在虚拟辩论后,又返身回到体育馆,从椅子上拿起遗落的检察官工作证,而此时字幕显示:“在公安机关提出复议后,检察院依然维持存疑不起诉的决定。一个月后真凶落网。”由此,虚拟的“在场”空间与现实的“不在场”空间便构成了新的意义。从表层上说,“检察官”的身份,是“受过高等教育或实际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具有某个专业领域的系统理论知识或专门训练;同时又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能关注整个社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有批判精神”。从深层意义上而言,8号检察官的“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价值观,不仅是架起普通群众与检察官的平等关系的桥梁,更是“‘好官引领人民,共建和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建筑师’为引领者所承载的‘知识拯救社会’理念的不同,前者更符合中国的主旋律意识形态需求”。电影中的“富二代”“弑父”等关键词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意义符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孝道、尊崇长辈的民族,“富二代弑父”,而这一父亲又是一个无赖赌棍,是河南人,如此,在中国固有的地域偏见意识之中,无形间便为影片中的人物套上了一个有色的马甲,似乎“富二代”就是一个原罪的代名词。同时,又通过这种呈现,让观众明白了产生偏见的原因,乃至意识到这种偏见是错误的意识。再者,8号的“有话好好说”与11位陪审员的随意胡侃,形成了现实的空间。也就是说,“这种不会心平气和‘好好说话’的局面其实也揭示了中国社会现状,即国人如何面对‘话语权’问题。诚然,中国人曾一度缺失过‘话语权’,但如今重获‘话语权’时却不懂得‘好好说话’了”。固然,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其他11名陪审员因为长期被漠视、鄙视甚至敌视、仇视,进而对社会、对他人也充满了偏见。

三、结语

《十二怒汉》的银幕抒写已经跨越了近60年的时间,其不同国家、不同版本的作品呈现出的风格亦不同,既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与现实,也昭示了人类共有的人性问题。而在跨越文化、地域的触碰下,依旧能以新的元素、新的方式给经典的母本《十二怒汉》注入新的生命力,也拓展了艺术的表现力,而这也印证了葛林布莱所提出的“文化的一种特有力量就是能够隐藏流动性”。也许这一题材还将被各个国家的电影人继续以不同风格、不同形式拍摄下去,也应该会如人们所期待那样:“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特色的《十二怒汉》。”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牟熙春,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戏剧影视表演和创作理论)

猜你喜欢
迈特经典电影检察官
宁波市荣科迈特数控刀具有限公司
“检察官让我重获自由”
迈特威探索版
废旧纸箱里的经典电影场景
大众汽车迈特威
双十一,单身检察官是怎样炼成的
黑莓为什么这样红
交响乐演绎经典电影典目
007系列中的超级坏蛋
多人聊天之经典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