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燕妮
基于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郝燕妮
随着人们对于现代生活的需求及其变化,给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课题,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前服装设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的转型需求,来探讨新形势下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服装设计 教学模式 创新
目前,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都相对独立,导致课程内容没有衔接,缺少系统性,学生只是单纯地进行设计表现的练习,创新设计能力没有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另外,部分课程设置滞后,没有与社会实际需求相适应,阻碍了学生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扩展,无法参加各类设计实践和设计竞赛,阻碍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大多以作业考核为主,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品缺少创新,有的过于大胆,设计追求形式化,内涵不深,难以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单纯强调理论教学,只注重结果,忽视对学生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比如,服装设计表达课程是时装画课程的一种延伸,设计表达更侧重通过人物造型、色彩搭配、材质描绘,准确再现设计师意图。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在造型形式上引导学生采用写实手法,强调实用;在造型方法上将传统绘画手段和电脑技术相结合,利用数字化媒介的优势,有效地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我国服装企业急需专业人才,其应该具备一定专业素养,如技术过硬、注重流行信息、知晓市场、有品牌定位素养等。服装设计专业培养体系要与企业需求紧密相连,完善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既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又是建立实践课程体系的基础。
在实践课程体系中,可以从市场实际需要出发,整体入手,科学统筹规划,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项目”设计。根据项目目标,将项目分为多个阶段的设计,并确立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在设计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充分考虑到学生之前学过的专业知识,课程内容做到承前启后。比如,在研究礼服的设计中,分为研究款式造型种类、研究服装面料、研究装饰手法、研究风格等不同的阶段和层次。这样,既注重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动手能力,又使其在市场调研、设计思维等诸多方面得到锻炼。
教学中力求做到训练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强调创意思维与商品化理念相结合,突出方法的应用,坚持“从实践中提出问题,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方法。这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设计、打板、制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做事能力、社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岗位竞争能力。
课程的内容导向要以项目设计为主,将针对性、实践性、教学互动相互结合。此外,项目涉及的专业面广,教学内容不照本宣科,反而扩展、延伸和深化知识内涵,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综合性很高。
传统的服装设计实践课程大都基于课堂练习及实验室,忽略了社会实践的环节,使学生对大工业生产流程、工艺及材料分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缺乏了解,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而与设计实践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比如工作室教学)十分薄弱,投入严重不足,所谓实践课大多停留在上电脑课和参观工厂的层次上。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具体可以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等方法实现。在实践环节上,要选择企业、工厂、设计单位合作,进行模拟或实际的设计生产销售训练,大幅度增加实践课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领会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转化的过程。聘请社会知名企业的服装设计师来校讲座,带学生到企业、市场观摩调研等,引导他们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另外,教学师资队伍的配置上,可以聘请社会知名企业的设计师与校内教师进行组合,校内教师负责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课程大纲和教学实施方案,对课程进行讲解,校外导师提供与课程配套的可操作设计项目,二者相互配合,完成实际项目的选定、规划和创意。带领学生按照公司的步骤完成项目的实际操作,按照要求完成课题。这种教学是以产品研发为主线,将相对独立的知识模块贯穿在一起,课程内容根据需要可以灵活组合。
服装设计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属于核心课程之一,是实践性强、知识面广的专业课,课程改革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运用水平为目标。为此,作为一名专业教师,要转变观念,重构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进一步对服装设计课程进行深化改革,做强、做精专业,形成高效务实的课程体系,满足企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服务、高素质的服装设计人才。
(责任编辑 葛星星)
郝燕妮,女,硕士,沈阳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