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边的遇“险”
——《乌鸦喝水》课堂教学案例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春江分校 李玉美
【案例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也越来越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和个性表达,表达出自己最为“本真”的想法,“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更是成为了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杆;作为学生,也越来越不迎合教师的“虚假”游戏,“以我眼观物,让万物皆著有我之色彩”更成了学生在课堂中追求自我存在的重要价值点。在教师的预设跟不上课堂生成的时代,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存在种种“惊险”,而在上学期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中,就经历了这样的一次惊险。
【案例描述】
《乌鸦喝水》是一篇经典有趣的童话故事。通俗易懂,以“喝水”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课文语言简洁,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但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让学生在寓言故事的世界里以自我的方式畅快漫游。
在一次校外公开课上,我为了让学生体会乌鸦非常口渴的心情,体会水的“来之不易”,突出“终于”一词,我打开“到处”这一扇思维大门,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师:乌鸦非常口渴,它到处找水喝,它飞呀飞呀,飞到了一片大森林,可是,大森林里虽然数目众多,但是找遍了整片森林也没有发现一滴水。可它并没有灰心,继续踏上寻找水源的路,它还会飞到哪里呢?生:它还会飞到一片绿油油的田野里。师:到田野里发现水了吗?生:没有。师:那么它继续寻找,飞呀飞呀,现在又飞到哪里了呢?生:它飞到了一片草地上。师:它找到水了吗?生:没有,一滴水都没有找到,唉……师:不要灰心,小乌鸦坐在草地上歇了歇脚,继续寻找水。它还会飞到哪里呢?生:它还会飞到一片荒无人烟的坟墓里。
师:是啊,那可是它经常栖息的地方,在那里找到水了吗?生:还是没有,找得真累、真渴呀!听到这里,我不禁暗自沾沾自喜,随着我的一步步的引导,孩子们逐渐在我预先设计的“思维山脉”上很努力地“爬坡”,而我,像是手中挥舞着羊鞭的放牧人,唱着牧歌,引领着羊群漫步在碧绿的大草原上。我兴致一来,又给孩子们加了一把柴火,说道:水呀水,你是生命的源泉啊!你在哪里呀,小乌鸦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寻找。它还会飞到哪里呢?这时,一位同学兴致勃勃地回答道:小乌鸦眼前一亮,它找到了一条小河,它来到了小河边。
当学生说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一沉,心想:这下糟了,怎么跑到了小河边,我该怎么往下接呢?这与课文后面的内容不符合呀!可是文章中说:“‘到处’找水喝。”我开头也是引导他们“到处”去找的,既然是“到处”,来到小河肯定没有问题啊,我完全没有理由否定学生的这一思维,怎么办呢?情急之下,我突然想出了一条妙计:
师灵机一动:因为那里的天气特别地干燥,所以呀,小河几年前就已经干枯了,现在只能看见干涸得裂开了嘴的河底和岸边的根泛黄的狗尾巴草。
生眼睛灰暗:啊……唉……太惨了……还是没有找到水。
师嘴角上扬:可是,天无绝人之路,小乌鸦往前一看,瞧,前方出现了一个亮闪闪的玻璃瓶子……
【案例反思】
我真心地为学生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思维的主动性而感到兴奋和高兴,在这样一则寓言故事里,他们能童真地去思考,畅快地去漫游,去表达自我的想法。同时也暗自庆幸自己能平安地度过这次“小河边的惊险”。
经过本次教学,我深刻地感悟到:课堂的巧妙设计在和课堂的真实生成的磨合过程中会出现种种“课堂大惊险”。而当“遇险”时,就要充分体现老师的智慧。
每一次课堂的生成都是一次深刻的大冒险,更是一次在独木桥上的舞蹈。漂亮的舞蹈会使得课堂妙趣横生,但是一旦失足,也将面临“沦陷城池”的悲剧。在本课中,我根据“到处”一词,挖掘文本的“思维空白”,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努力地让课堂“活”了起来,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所以,我认为,学生暂时的“跑偏”并不可怕,这反而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一丝生气,一丝灵动。
课程标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更重视“主动积极的思维”。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思维拓展,并且运用一些衔接词汇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学会在脑筋上奔跑,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灵动的联想实践,让学生去想乌鸦口渴了,需要喝水,那它会去哪里找水呢?为了引导学生思维,我首先给学生抛了一块砖:它飞到了森林里去寻找水。有了这个引导,学生就开始发散开来了,说了去田野、去草地、去坟墓等。这个过程让学生将简单的故事还原真实,同时也充实了文本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但是,这次让我想不到的是,有一位小朋友居然直接说来到了小河边,是啊,小河是充满水源的地方,既然是“到处”,为什么就不可以是去小河边呢?这样理解的话学生的思维过程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问题是我怎么往下接呢?来到了小河边,乌鸦喝到了水,那我岂不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学生的思维是出于童真的,他们的想法虽然没有成人想法那么成熟,但却比成人的想法更加真实有趣,让人意想不到,又有一种意料之中的感觉。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最重要的不是学生学得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到底有没有开始启动思维的模式,做一个有“主题意识”的开发者而不是做一个“接受模式”的存在者。启动学生本真的思维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跑偏”是语文课堂常有的事。因为“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往往是各种各样的。在“思维奔跑”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认知,在其中,会有让我们拍案惊奇的,绝口赞叹的,也会有无法理解的、感到莫名其妙的。那么,这个时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做一个好的关节,既把学生的思维保护好,又将思维的路线涌向文本本身。跑出去了,记得把学生及时地拉回来。在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小河”的出现似乎把我的教学设计引向了一个“死角”,让我“进退两难”。但是,任何事情好像都有一个“绝处逢生”的机会,所以,面对学生童真思维的大冒险,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根据文本特点,巧妙地将意思引领到文本中去,但是又要做到不留痕迹,如本课中,小河是找到了,但是并不代表找到了小河就找到了水,这条只是一条干涸了的小河,被学生这样一引发,反而越发体现“水源的珍贵”,水的难找。可谓“掀起千层浪,归于平静中”。我想,这才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堂,跌宕起伏,顺应思维,顺应目标。
学生的思维是灵动的、童真的,这就使得课堂里存在种种“险机”。面对危险,我们要敢于冒险,善于绝处逢生。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出彩,更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