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刘甲
浅谈井陉拉花中的文化元素
◎李红 刘甲
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以文化元素为着眼点,通过不断加入适应时代的创新型方法,实现经济的突破式发展。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拥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传统文化资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本文以井陉拉花为研究对象,分析井陉拉花这一传统秧歌中蕴含的文化元素,为其围绕文化元素进行再开发,结合时代创新,发展以拉花为核心的产业和事业提供借鉴。
拉花 文化融合 自然崇拜 文化权益
在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竞争力重要因素的今天,我国提出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高远目标。坐拥数千年传统文化,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所拥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文化遗产成为这一活动的创新源泉。
“井陉拉花”在中国举办的秧歌大赛中获四项大奖,并荣获群星奖金奖,井陉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5月20日,井陉拉花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地理位置
井陉县位于河北省西部边缘,为冀晋结合部,自古即是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塞,因此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流动带,拉花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两个省份文化在此地的交流融合。据说早先当地的百姓无论是务工还是逃荒,大多到毗邻的山西盂县、阳泉等地,早期井陉拉花表现的内容主要是人们的爱情及逃荒生活,在表现爱情生活的拉花中,有很多可以看出山西风格,同时在井陉的发展过程中也吸取了部分山西的生活和文娱元素。
从当地的一句谚语“山西梆子不离口,井陉拉花遍地扭”看出,不仅拉花在当地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山西梆子也成为其重要的部分,是两种文化交流融合的体现。
(二)源起形式
自古以来广泛流行的民间庙会、乡会都是民众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部分,是人们乐天娱人、寻找民族和地区认同感的重要形式,而井陉拉花也无法摆脱这一渊源,它最早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及拜神的街头花会,到了20世纪初成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形式。拉花来源于民间、服务于百姓,也说明我国的传统文娱方式在结合时代特点加入一些新的要素后可以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发展历史及过程中所呈现的文化元素:发展过程体现了两个省份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体现出两地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源起历史体现了拉花的大众性,说明我国大型综艺活动完全可以兼顾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文化受众。
(一)表演装扮和道具。因人类能力之限,古时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会以各种形式表现,以求得自然的庇护,“拉花”的传统装扮自然地体现了这一点。以“梅开五福,竹报三多”为出发点,旧时“拉花”表演中的男性角色脸上画梅,寓意“五福”,即“长寿、福贵、康宁、好德、善终”,也有画菊(吉)一类吉祥之花。女性角色中丑婆脸上右眼眉旁经鼻梁向左斜至颧骨画一白色的斜线或点,以达到“煞邪(斜)”目的。
“拉花”道具则多是流传在汉族民间舞蹈中通用的道具,比如花瓶、太平板、彩扇、彩绢、霸王鞭、伞、包袱等,且每种道具都有自己的寓意,像花瓶象征平安美满、太平板象征四季太平、霸王鞭象征文治武功等。
(二)演出方式。演出方式和演出空间对于一个综艺活动而言十分重要,不同的组合方式不仅影响演出效果,而且体现了演出的目标受众和演出性质。演出方式而言,中国人历来对“6”情有独钟,拉花的演出人数也受其影响, 6人或12人为传统的拉花演出队形组成,后来规模不断扩大,演出人数也随之改变,18、36、60、102人拉花等,但必须都是6的倍数,取“六合同春”之意。
拉花的演出空间灵活多样,涉及综艺活动的自然空间、自然·人造空间和人造空间。自然空间可分为行进演出和场地演出两种,行进演出即流动演出,边走边演;场地演出即利用当地有利的场地进行演出,如社区和村庄的大片空地,这种演出方式可以随意变换演出队形,演员技能也能得到充分发挥。自然·人造空间即利用一定的简单平台进行演出,可进行简单的演出场地布置,如龙门架框架舞台等。人造空间即利用当地的庙台或较为专业的演出场所,如音乐厅、剧场等,这种演出多在诸如竞赛、春晚等重要活动时运用。自然空间和自然·人造空间的演出因其演出空间的开放性决定了演出的平民性,其目标受众为普通民众,人造空间的演出则因其演出场所限制决定了演出的非公众性和一定的门槛性质,演出也会根据要求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和情节使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学术性。
井陉拉花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北方秧歌,其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在丰富民众文化娱乐生活、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活的艺术也正在逐渐成为人们健身方式创新的源泉。
[1]王欣.对河北民间庙会中井陉拉花的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遗产,2014.
[2]张勇,杨坤宇.井陉拉花的源流机及其地缘分析[J].河北学刊,2006.
(责任编辑 刘月娇)
(李红,女,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刘甲,女,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