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赛平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徐州 221008)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高校学报管理模式的改革
梁赛平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徐州22100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信息网络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信息网络普遍具有方便、快捷和高效率等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主要载体为文字和图片的高校学报的发展。为此,针对高校学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的改革措施,以促进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高校学报;问题;途径;策略
高校学报在学校的教育资源建设当中是很重要的一项建设工作,它能够为学校的宣传和服务等工作做出贡献,是一个具有服务师生、传播先进知识和舆论引导极大功能的重要教育资源。自从学校建设以来,高校学报一直是学校重要的校园媒介,它促进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异军突起,这为传统的高校学报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再加上传统的高校学报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为了促进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学报需要对管理的模式进行改革并完成一次华丽的转变。
高校学报的发展对我国学校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学报是在1895年的时候由北洋大学开始创办的,到现在已经经过了100多年了,也把高校学报的效用发挥到了极致,1999年的1月对我国的高校学报正式统一使用刊号,这确立了我国高校学报在学校建设发展的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领导对学校宣传工作和学校学报质量的重视。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学报因为经费不够、缺少优秀稿件导致了发行量的下降和读者的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校的知名度下降,阻碍了高校学报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而高校学报在改革创新中也将会遇到诸多方面的问题。
2.1高校学报学术窗口的作用越来越小
高校学报自从1895年由北洋大学开始创办以来,到现在我国所拥有的高校学报已经达到了1 800多种,这为我国的科技传播创造了很多机会,但是这也同时导致了包括科技论文在内的一些科技信息的分散,让各类科研人员犹如大海捞针一样的去寻找需要的信息。另外,很多高校学报学术窗口的作用并不被自家的学校所看重,一般校内作者和读者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学科领域,对学术期刊的使用和阅读都有自己一定的目的,对学校“拼盘”式组合的学报不感兴趣,所以这就导致了校内的读者和作者对高校学报的不认可,在这种情形之下,高校每年产生的论文数量就很少,大多数的校内老师的论文都发表在了其他的期刊上,造成肥水外流严重。并且目前学校的学术窗口所拥有的论文不局限于自身学报,让人很难真正了解高校学术成果的水平和数量,因此,导致了高校学报学术窗口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弱[1]。
2.2高校学报的办刊理念和管理方式都比较传统
我国的高校学报的发展从1895年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最近的20年,高校学报的发展迅猛,从而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办刊理念和管理方式。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学报对于市场竞争没有太大的概念,只关注期刊的出版。高校学报在目前的办刊功能来看,很难发挥它的真正效用,促进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也受到阻碍。另外,高校学报的经费主要都是靠主办单位提供,学报在经营上的盈利和亏损都与学报主编或者编辑无关,这必将严重的阻碍高校学报的改革和发展,造成众多学报缺少相应的生机、个性和风格。虽然目前有很多学报也认识到这个不足,也有做出了一些调整,但是因为措施和学报不配套,导致了执行上困难,所以高校学报的改革还是无法进行下去[2]。
2.3缺少专业的办刊人员
目前,我国的高校学报缺乏专业的办刊人员,所拥有的办刊人员结构比例也不科学,且缺少系统的培训,虽然说这些办刊人员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是也无法出版高品质的期刊。另外,有很多高校在对学校老师做出评价时,通常都不看重老师在学校学报所发论文的情况,这种无心之举导致了本该发表在自己学校学报上的优秀论文被投向国内外公认知名度比较高的刊物,让学校失去了这一类有实力的作者。如果学校不改变这种无心之举,会导致学校的学报无法参与到市场的竞争当中或者无法在市场竞争当中生存,这会让高校学报从此没落[3]。
(1)把“主动权“交还老师和学生,学报的灵魂是可读性,只有广大的读者们接受了学报的内容,学报的才能发挥它的价值,所以学报在编辑过程当中要注意了解学生和老师的兴趣,多刊登一些专业的学术论文。
(2)学校学报在办刊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对过程的重视,传播正确的信息源,并且保证稿源的充足和文章的质量,还应注重学报的首创权提高学报的知名度。
(3)发挥高校学报的资源优势,走市场化道路,立足于市场,高校学报往往缺少资金的投入,学报的经费大多数都是由相关的部门提供,所以学报的亏损和盈利对学报的主编和编辑无关,这就导致了他们在编辑学报上的放松,让学报发行的时间不稳定和学报的质量不高,这就让高校学报在市场上得不到认可,市场销路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学报对读者们的影响力,更严重阻碍了它的发展[4]。
4.1对高校学报学术窗口进行拓展
学校和社会获得学术联系的最佳渠道就是高校学报的学术窗口,而我国的很多学校也确实借助高校学报的学术窗口来和外界的社会联系以获得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这能够推动我国的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也让我国的高校学报事业得到快速推动。虽然高校学报最近的发展速度迅猛,但是目前高校对学报的阅读量、影响度等方面的问题考虑不多,这严重阻碍高校学报的发展,也表现出来了学术窗口的不足,所以为了弥补学术窗口的不足,各大高校可以联合,集中专业、分学科来出版期刊,这有利于高校的专业知识的集中并且有秩序,这从表面上看,各高校是不再拥有自己的学报,不再拥有自己的学术窗口,实际上这共同出版的学报让各大高校的学术窗口的使用效果增强,道路也更畅通,更能够实现学术窗口本身具有的价值[5]。
4.2开放性组稿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学报的稿件基本上都是由本校老师来撰写,而这些学报大多数都是由本校的图书馆或者资料库收藏,真正流入到社会的学报较少,这导致了印刷的浪费。另外我国高校学报的退稿率普遍较高,和国内外水平较高的学术期刊相比差距很大,如此下去,我国的高校学报的质量水平若不提高,会导致高校学报的没落。而对我国高校学报把传统的选稿方式变为开放性组稿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大量高质量学术论文,拓宽稿件的来源,高质量的论文多了,就能够整体提升高校学报的质量,更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这样阅读量就会增多,避免了印刷浪费的同时,还能吸引更多优秀的稿件,更好地为学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6]。
4.3搞好公众关系并扩大学报影响力
学报的出版离不开作者、读者和编辑这三个群体,三者缺一不可,其中作者和编辑这两个群体在这三者当中占据的地位较重,因为他们决定着学报的发展和生存,三者之间的关系分别是作者是学术产品的第一生产者,而编辑既是学术产品的第二生产者,又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纽带,所以必须把握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另外,要提高高校学报的影响力,至少要保证本学校的学生老师都知道学校的学报,都能够阅读学校的学报,并且还需要对外校开放本学校学报的学术窗口,让外校的学术老师们也能了解学校的学报,这样就能扩大学校学报的影响力,培养固定的读者群体。高校学报只有和读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学报的价值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而如何让读者对学报感兴趣这就需要靠编辑的对学报的各个环节去进行努力,最大可能性的提高学报的质量,这样就能够增加学报的发行量,扩大学报的影响力了[7]。
4.4增强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力度和指导力度
高校学报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是无法良性运转下去的,为了规范高校学报的管理、推动学报的健康发展和调动学报的工作者的积极性,我国教育部门针对高校学报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这对学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获得阶段性的胜利之后,高校共分为了研究、教学科研、教学、高等专科和高等职业等这些种类的学校,因为学校的种类和层次不同导致了研究课题、研究资源的投入和研究机构的设置也各不相同,让高校的学报无法具体的反映教学的水平和成果,所以国家应对高校学报的资源配置进行调整,把狭小的学术窗口改革成能反应不同种类和层次教学水平和成果的学术窗口,这样高校学报才能够具有生存和发展的上升空间[8]。
高校学报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需要不断的探索才能够不断发展和进步。只有不断的提高对学校的种类和层次的认识、引进新的编辑理念及加强高校学报学术论文的质量,才能提高高校学报在社会的影响力,并得到固定的读者,让我国高校学报得到融入社会、走向世界的机会,更为充分地发挥高校学报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提供动力。
[1]庞旻,徐环.提高高校学报办刊质量的几点认识——以《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010年引文分析为例[J].经济师.2013,(03):100-102.
[2]王萍.普通高等院校学报现状与未来的走向[J].人民论坛.2010,(14):276-277.
[3]马春晓.高校学报传播途径的演变与探索——兼论高校学报改革[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01):30-32.
[4]李蓟龙.高校科技期刊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改革——《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改革思路探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06):82-84.
[5]白蓉.高校学报在新形势下发展的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10,(02):154-156.
[6]刘素梅.高校学报改革发展的途径与策略[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172-173.
[7]田军,樊素英.对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天津科技.2011,(01):90-91.
[8]朱静然,王岚,张士莹.立足高校:实现学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40-43.
(责任编辑:兴安)
G237.5
A
1003-3319(2016)03-00077-02
10.19469/j.cnki.1003-3319.2016.03.0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