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康
让职业教育从资格证书导向走向生产需求导向
孟康
我国职业资格制度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与学历文凭制度并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于经过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调整之后重新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的影响是直接的、正向的。一是开始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二是根据职业技能鉴定内容调整课程设计,三是依据职业技能定级要求制定教学要求。应该说,此举对于促进职业教育密切与生产领域的联系,防止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需要“两张皮”是有一定作用的,尤其是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初始阶段。当然,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教育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深刻的。一是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沦落为考证导向的“考证教育”,二是重技能轻理论的技能教学导致课程设置的“缺斤少两”,三是短平快的顶岗实习让学生的生产实践锻炼成为变相的“廉价劳动”。这种以考证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在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大背景下,不仅能够解决企业用工短缺的矛盾,而且也使职业教育培养出的技能人才快速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但从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规律看,其负面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虽然从教育评价角度来看,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也是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第三方评价,但并不能将其作为全面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符号”,充其量只是学历证书制度一种重要的补充形式。国家清理职业资格不是取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而是强化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职业资格证书依旧是具有权威性的人才评价形式,同样也是职业院校学生具有社会认可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资格凭证。
因此,职业教育的“双证制”面临调整。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一不是以职业资格证书来取代学历证书,而是推进双证“融合”,即以准入类的资格证书来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二不是以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来代替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而是促进技能鉴定内容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整合”,以有机的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或疏漏。三是引导学生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企业生产实践锻炼中去。职业教育要老老实实地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踏踏实实地组织基于人才规格的教学,因为职业资格证书只能反映与职业岗位直接相关的职业知识与职业能力,而人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是不能用证书来衡量的,只能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积淀、生成与孕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
G710
C
1005-6009(2016)55-0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