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引领教师发展

2016-04-14 10:15:01高建君
江苏教育 2016年46期
关键词:指令校本常规

高建君

文化认同引领教师发展

高建君

针对当前教学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管理要从制度约束走向文化认同,注重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发展需求,科学指导并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搭建平台提高常规执行的效能,拓宽思路提升常规执行的品质,引导教师从被动约束走向自觉执行。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约束;文化认同;教师发展

20世纪30年代苏联凯洛夫提出教师教学工作的“五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至今仍是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主要内容。反思如今学校中的教学工作,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些问题:教学管理制度齐全的同时,教师却对制度的执行缺乏主动性,存在敷衍或抵触的行为;教学管理强调规范化而忽视了管理过程中的人本因素;青年教师是教学管理中被重点关注的对象,弱化了对中老年教师的教学督查;特别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缺乏促进中老年教师发展的举措……

围绕教师专业发展上出现的问题,我校进行了一系列思考与实践改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立足点从始至终定位在促进教师发展,引领教师对教学管理产生文化认同,引导教师对教学常规从“清楚”,上升到“理解”和“执行”,进而达到“做好”的境界,力求由制度约束上升为对学校管理文化认同下的自觉行为。

一、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发展需求

教师的工作具有这样一些特点:智力性、个体性、创造性、时空的机动性、效果的不期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对教师的管理不能是苛刻呆板的监控强制式管理,而应是宽松灵活的激励疏导式管理,管理的着力点应放在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和自觉性的启发上。

学校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将制度约束转变为文化认同,遵循充分信任、目标激励、求同存异、慎审评价原则。教学管理者身先士卒,在要求教师执行教学常规的同时,自己能率先垂范,比如带头开公开课、多听课、参加教研等。教学管理者要能够与教师一起投身于教学工作之中,并具有不低于普通教师的业务水准,熟悉常规教育教学理论,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

总之,教学管理者要努力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一是教师的现实需求,即帮助并指导教师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二是教师的价值需求,即为教师的能力提升和价值提升搭建平台。教学管理中的“管”是建立在完善的制度之上的,而“理”则是管理者引领教师自觉执行制度、按照要求执行的过程,是以人为本管理艺术的精髓所在。

二、科学指导,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校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同时,要善于观察和捕捉教师教学行为上值得改进的问题,及时通过校本培训指导教师提高执行常规的水平。近几年,学校已编写了80多份近20万字的校本培训材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本研修文化氛围,得到了教师们的认同。部分校本培训材料的目录如下:

把握教材,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定准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有效;学情分析:制定精准教学目标的前提;优化问题设计,提高学生思考力;互动生成,重在有效;课堂指令:有效课堂的指挥棒;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指导学生学会复习;科学指导学生复习;复习课,重在“理”与“通”;优化习题讲评;上好试卷讲评课;学法指导四阶;作业,学习质量的“牛鼻子”;有效作业推进有效减负;“自主学习分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分层递进,面向全体;观课:提升现场学习力;及时反馈,支持学习;指导学生做好考试小结;教师情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正确对待学生的评教……

已编写的培训材料涉及了教学常规的很多方面,每一份材料既有对教师现有问题的反思,又有操作性的指导,比如针对教师课堂上指令不清晰的问题,编写了《课堂指令:有效课堂的指挥棒》,材料内容包括:(1)课堂指令的功能,即引发、启动或制止学生的学习行为,组织和维系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能获得明确、具体的信息,以调节其行动、思想,从而达到教学的要求和目的;(2)课堂指令的内容,即学生行为引发指令、课堂纪律控制指令和教学活动实施指令;(3)课堂指令的效果,即“指令清晰”应包含三要素:明确的任务——下个时间段学生应干什么,约定的时间——大约多长时间学生必须完成,恰当的检评——教师将怎样科学地检查评价该时段的课堂活动;(4)课堂指令的案例分析,引导教师辨别什么是模糊的指令,什么是清晰的指令。

为了帮助教师认识到作业质量的重要性,编写的校本培训材料《有效作业推进有效减负》中就罗列了作业的众多问题,包括:有趣有效的作业偏少,机械重复的作业偏多;归纳思维类的作业偏少,演绎思维类的作业偏多;开放性作业偏少,封闭性作业偏多;统一作业偏多,分层作业偏少;融会贯通类作业偏少,单一知识点应用的作业偏多;书面作业偏多,动手类作业偏少;作业布置偏多,批改偏少;批改量足,统计分析偏少;报答案的作业偏多,错因透彻分析的作业偏少;错题订正偏多,变式跟进训练偏少;教师布置自己没有仔细研究过的作业;离开习题册无法布置作业;离开现成答案无法批改作业……通过校本培训教材的指导,帮助每位教师改进在作业的“编制、布置、操练、批改和讲评”五个环节上的措施。

三、搭建平台,提高常规执行的效能

教学管理者要努力将对教师的规范要求转化为教师内在的需求,让教师在执行要求的过程中感受到提升和收获。

以听课为例。不少学校都会对教师听课情况进行考核,主要是检查教师的听课记录本,数一数听课节数是否达到学校规定的数量。立足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我们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听课的节数越多教师的进步就越大吗?教师听什么,怎么听,听课后要做什么?我们要求教师多听课,可是我们为教师搭建听课平台,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听课机会了吗?教师想听谁的课就一定能听到吗?学校中的开课任务为什么多布置给年轻教师?

近年来,我们制定了“35岁以上教师开设校本研修展示课方案”,即每年三月份选择12位近几年没有开过校内展示课的中老年教师,由他们为学校校本研修提供12节课例,要求体现个人教学主张,践行“有尊重、有思考、有效率、有趣味、有激情”的课堂理念。全校教师每人听课不少于两节,并形成书面的听课意见进行交流互动。教务处会将开课信息和开课教师的教学主张通过手机一线通的方式提前分享给全校教师。

这项举措已坚持了五年,覆盖了所有35岁以上的在职教师,每年开课教师平均年龄都在45岁左右。尽管这项举措给中老年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有数十年没有承担过公开课,但为了上好这节课,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早已靠惯性思维运作的课堂,开始重新设计已烂熟于心的教学方案,不断激发他们开发高质量课堂的灵感。举措实施以来,开课现场异常火爆,有时一节课的旁听教师就可达到40多人,高涨的听课热情极大地鼓舞了开课的中老年教师,同事的赞誉和肯定让他们获得了久违的成就感。青年教师庄山在听课反思中写道:“我来学校四年了,第一次听到几位老教师的课,下次再有他们的展示课的时候,有的老师就已经退休了,所以这次听课我特别认真,详尽记录每位开课老师的讲课内容,回去之后仔细揣摩老师们的设计意图,争取从他们身上吸取营养,促进自己的成长。”

每年三月份12节展示课后,每个教研组在四月份均会组织基于12节课例的组级研修活动,既有研讨本学科的课例,又有研讨跨学科的课例。教师们纷纷表示,从研修活动中总是收获颇丰,时刻提醒教师要边学边思,不浅尝辄止,不故步自封,勇于探索,才能学有所获。马菁老师在听课反思中写道:“从事初三化学教学已十年,每年必听本区各校教师的公开课。本学科教师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交流的东西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我们学到更多的是自身学科特点的教学技能。幸好学校近几年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校本研修活动,为我的苦恼开辟了一条曙光之路。听课中发现其实高手就在自己身边,校内的公开课,感受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和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让我获益匪浅。”

教师通过参与听课、研修、读书交流、基本功大赛等多种活动,开始认同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他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方式,既能决定他的态度,也会改变他的态度。教师在参与中自己发现问题,从而更新自己的理念并获得优化教育教学行为的认同感。

四、拓宽思路,提升常规执行的品质

教学常规管理容易存在惯性运作的现象,缺乏创新思维。比如检查教案,主要关注教案数量、栏目、内容有没有达到要求,忽视了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检查备课,主要关注是否提交了备课记录,忽视了备课是否真的开展了,是否有效果。教学管理者需要站在促进教师成长的角度上,不断思考和完善各项管理工作。

在常规备课要求之外,我们在备课活动中增加了专业杂志阅读交流环节。学校为每位教师订阅了一本专业杂志,杂志的种类是由教师自选的。在备课中,主讲人会结合备课专题选择近期杂志中的相关文章作为备课补充资源,与大家一起分享作者的教学经验,开拓教学眼界。教师共同探讨作者的想法和教法,自身得到的启发,对比作者的思路反思和总结。备课即研究,杂志阅读交流就是一种接地气的教学研究。

在师徒结对工作上,我们以往的经验是聘请中老年教师作为师傅,然而这些教师大多数在专业发展上已没有再次提升的目标,他们往往仍凭借多年的经验进行教学,参与教学改革的意识和积极性相对较弱,教案撰写等教学规范执行情况一般,他们愿意去听青年教师的课,但不太愿意被听课。因此我校调整了传帮带的思路,选择35岁左右,已取得市、区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的一级教师担任师傅,为师徒结对工作带来了理想的双赢效果,青年教师接受了规范的指导,年轻的指导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

在考试质量分析工作上,以往只是针对考试分数进行比较,缺乏成绩背后问题的剖析,因此需要为质量分析增加理性指导的内容。比如,针对试卷偏难,学生叫苦不迭的问题,我们意识到这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层级把握不准而导致的偏差。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往往会使用“了解……”“理解……”,由于教师在教学中针对“理解”目标达成措施的不一样,造成了学生学科能力上的差异。因此在质量分析会上将“理解”目标的七个层级作为培训内容,即解释 (能转换信息的表达方式)、举例(自上而下)、分类(自下而上)、总结(概括信息)、推断(发现范型)、比较(查明异同)、说明(阐明内容及其相关)。以此指导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的内涵,优化达标措施,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

基于以上对教师工作的改进,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收获和成长。教学管理只有让教师从被动约束走向自觉执行,才能带来教学效益的提升和教师的发展。作为教学管理者,应站在促进教师发展的角度不断优化管理理念和行为,从关注制度约束走向关注文化认同,致力于用管理文化认同感的力量实现高品质的教学管理。

[1]孙秀丽.普通高中教学常规管理之人本管理和校本管理[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3):131-132.

[2]李声智,孙德琳.教学常规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1(10):7-8.

[3]卢至男,林宣龙.浅论教学常规与教学改革的关系调节[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7(4):29-30.

G451.2

B

1005-6009(2016)41-0046-03

高建君,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南京,210009)校长,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指令校本常规
听我指令:大催眠术
常规之外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1:26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49:30
ARINC661显控指令快速验证方法
测控技术(2018年5期)2018-12-09 09:04:26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18
LED照明产品欧盟ErP指令要求解读
电子测试(2018年18期)2018-11-14 02:30:34
别受限于常规
发明与创新(2016年5期)2016-08-21 13: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