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县第二中学 粘立晓
“绿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精神的象征——浅析陆蠡的《囚绿记》
河北省武邑县第二中学粘立晓
陆蠡是我国三十年代的著名的散文家,其中《囚绿记》是其散文代表作,下面对其创作特点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蕴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囚绿记》作为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具有吴伯萧式的优美清丽的文笔,李广田式的乡野和泥土气息,师陀式的倾诉的忧郁和动人的故事,集这些大师的优点于一体,不愧称为其代表作。
这篇文章写于抗日战争爆发的上海“孤岛”,作者满怀深情的回忆了沦陷一年的北京住所前窗前的“绿友”——常春藤。回忆自己怎样的邂逅相遇,他们的绿色是怎样的渴求生命,使自己感到无比的喜悦,自己又是怎样一往情深地眷恋着它们,竟至于把他们从破碎的窗口牵进屋子里来,而他们却总是朝着窗外的阳光,由于幽囚在黑暗的屋子里而日渐瘦黄,又怎样在被迫离别的时候,把他们珍重的放回窗外的原来的位置,回忆之后,作者真挚而热烈地赞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祝福他们“繁茂苍翠”,期待“重和他们见面的时候”。文章在惆怅、缠绵而又深沉的情致中,蕴含着某种耐人寻味的意思。
本文以“绿”为线索,围绕“绿”,按照“寻绿——赏绿——囚绿——释绿——思绿”的思路来进行写作。本文运用你拟人的手法,赋予常春藤以“性格”“气质”,“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赞美,也是自己心灵的写照,更是中华民族对于日寇侵略的不屈不挠,永不屈服的精神的写照。文章从对于“绿”的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的变化:“绿色”(普通称呼)——“绿友”(喜爱之情)——“绿囚”(敬重之情)。作者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的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巧妙之极。本文结构精巧新奇,采用冒头法,从去年夏间的事情,娓娓道来,逐层展开。先写我何以选定简陋、炎热的房间,接着写我流连于这片绿色,并写对绿的“爱之极”,进而“囚绿”,点出文眼——“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于是作者“释绿”,最后以怀念圆窗和绿友作结,结束全文。其间叙述疏密相间,虚实相生,平中见奇,令人拍手称绝。
“借物抒情,即小见大”是《囚绿记》这篇抒情散文的一大特色,作者满怀爱国热情,从忧虑的祖国大好山河的沦亡,进而联想到那被我“幽囚”的常春藤来,由感而发,故而创作了此篇,作者借赞美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祁祝沦亡的祖国的山河,早日获得解放。他的眷恋,他的感叹,他的祁祝,完全寄寓在对常春藤的深情怀念里,熔铸在层次分明,波澜起伏的回忆里,在那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这样写反而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更加显得深沉而隽永。
总之,这篇散文语言优美、清丽,节奏舒缓,抒情沉着而又起伏跌宕,文中大量运用象征拟人手法,增添了文章的感情蕴藉,给我们以无穷的回味。